
书摘n1在互联网行业里,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未来,昨天一旦过去,就没有什么意义了。2小步、迭代、试错、快跑”,是所有互联网公司取得成功的八字秘诀。3在中国企业史上,出现于1998年至1999年的这些互联网创业群体是前所未见的一代,他们组成一条喧嚣而璀璨的星河,隔出了一个新的企业家世代。4创业之神”总是这样,它不按常理出牌,视过往的成功与经验为累赘,喜欢在极限的状态下挑战人们的意志力和想象力,它常常带着一丝戏谑的微笑堵住命运的正门,然后,却在腋下露出一条缝隙来。5在更多的时候,战略转型是激烈竞争的结果,而未必是事先成熟规划的产物。6未来5年,腾讯最大的挑战就是执行力。市场怎么样,大家都看得见,但不一定都拿得住。通过完整的指标体系和组织结构保证压力的传导,通过严格考核和末位淘汰制留住好的人才,而所有这些,能把腾讯打造成一个不依赖个人精英,而是依靠体制化动力的成熟体系。7如果说,在第一个“腾讯时刻”中,马化腾展现了专业和敏锐的一面,那么,在第二个“腾讯时刻”则展现了他的大胆与谋略。8我不盲目创新,微软、谷歌做的都是别人做过的东西。最聪明的方法肯定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9如果没有对用户需求的深入洞悉,也就没有快速的产品完善反应。亨利·福特曾经说:“成功的秘诀,在于把自己的脚放入他人的鞋子里,进而用他人的角度来考虑事物,服务就是这样的精神,站在客人的立场去看整个世界。”看来,从客户的角度思考商业,是一个公开的秘密。10大部分的创新都不是调研出来的,而是我们自己反复体验的结果。11谈到核心的能力,首先就要有技术突破点。我们不能做人家有我也有的东西,否则总是排在第二第三,虽然也有机会,但缺乏第一次出来时的惊喜,会失去用户的认同感。12马化腾的讲话,概括而言就是“出外抢地盘,对内重协调”,这是一个充满了攻击性的战略布局,表明腾讯将继续“以天下为敌”。13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马化腾,《给全体员工的邮件》n14我们将会更加积极推动平台开放,关注产业链的和谐,因为腾讯的梦想不是让自己变成最强、最大的公司,而是最受人尊重的公司。15开放很多时候被当作一个姿态,但是我更理解这是一个能力。分享不是一个愿景,更多是说你如何建立一个可执行的制度,才去执行你的分享和共享。16腾讯只做两件事,连接与内容,就这么简单。17在互联网世界,即将消灭你的那个人,从来不会出现在一份既定的名单中”。18一定要一边做自己产品的忠实用户,一边把自己的触角伸到其他用户当中,去感受他们真实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脚踏实地,从不完美向完美一点点靠近。19冗余度: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鼓励内部竞争、内部试错,不尝试失败就没有成功。20灵活度:做敏捷企业、快速迭代产品的关键是主动变化,主动变化比应变能力更重要。21开放协作度:最大限度地扩展协作,互联网很多恶性竞争都可以转向协作型创新。22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开放、协作、分享,首先因为对他人有益,所以才对自己有益。23看看星空,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们在宇宙中从来就是一个偶然。所以,无论什么事情,仔细想一想,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能帮助自己在遇到挫折时稳定心态,想得更开。24在一次交流中,马化腾很感慨地讲过一段话,他说:“不管已经出现了多少大公司,人类依然处在互联网时代的黎明时分,微微的晨光还照不亮太远的路。互联网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在它的推动下,整个人类社会都变成了一个妙趣无穷的实验室。我们这一代人,每个人都是这个伟大实验的设计师和参与者,这个实验值得我们屏气凝神,心怀敬畏,全情投入。”n25如果哪天腾讯遇到了更大的挑战,也许就是新的一天开始了。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 第(2)篇看完的感觉像酣畅淋漓地洗了把热水澡。没有给5星的原因是从第17章突然变成了腾讯的公共形象宣传手册,其赤裸程度让人怀疑是不是手机中毒了。
但是前面都太棒了:孕育无限的90年代深圳、当初少年间的悻悻邂逅、徘徊在生死间的企鹅、惊心动魄的3Q大战、横空出世的微信...
上一次因为兴奋地看书到两三点钟都毫无睡意可以追溯到2001年。那会看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次看的是“腾讯是怎样炼成的”。
我在steam上写过一个《帝国时代2》的测评,目前仍然是大陆区排名第一(希望有人来超越)。很多人看完都留言说扎心了。这也是我看《腾讯传》的感觉,扎心是因为我们的青春都亲历了那段岁月。
腾讯成立的日子是1998年11月11日,我11周岁生日,第一个暂时离开父母生活的生日。马化腾发出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是2010年11月11日,第一个离开校园开始工作后的生日。而今即将迎来30岁生日的我,又一次走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而腾讯,在这弹指十多年间,由一只弱小的南极企鹅,成为中国互联网世界的霸主。
这个故事之所以感人,并非有什么真知灼见,互联网那套东西早已被炒烂;而是一个习惯仰望星空的少年,让比他更年幼的整整一代人,在脑海中刻下了世界如何在无声息间被改变了的记忆。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 第(3)篇前面三分之一就是一部二十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世界互联网全景图:在同一时期,国内的马化腾、马云、刘强东、丁磊……国外的ICQ、Yahoo、谷歌……我从来没有想到这么多大事件都是同时发生的,这么多大人物都是二十年前就相爱相杀的。
我也看到了不止一位朋友对此书的推荐,推荐语大都集中在这一点。这就够了,单独讲述腾讯的历史,也就那么回事儿;以腾讯为线索,串联起来整个互联网大佬的世界,尤其是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史,那就有意思多了——本书确实这么做了,并且做的很成功。
后面更多的是关于腾讯自己的故事了,而相对来说,3Q大战以及之后的故事,我也是比较了解的,所以觉得并无不妥。
唯一的缺憾,或者说看了不够过瘾的地方,在于移动运营商对于初起的微信的绞杀部门没有写到。
强大如腾讯,在移动电信联通这些政府和政策扶持下的大老虎面前,依旧是弱者。而微信突破当时的绞杀,弱者战胜强者,在小民看来是有着正义最终胜利的意味的。这其中又有哪些心酸或者内幕,又有着怎样的斗争和交易?没有看到这些,是为遗憾。
关心中国互联网,对中国企业发展史感兴趣,对腾讯或者QQ或者微信感兴趣,对马化腾感兴趣,对于二十年前的马云丁磊感兴趣的,都可以来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