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刘慈欣谈科幻 读后感(3)篇

刘慈欣谈科幻
作者:刘慈欣
《刘慈欣谈科幻》有作者在创作科幻小说时的心路历程,有作者对一些经典科幻作品的精彩书评、影评,还有一些对话与访谈,折射出作者作为一个科幻迷对科幻、对未来的看法,也展现出科幻作家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
刘慈欣谈科幻 读后感 第(1)篇

科幻迷大刘读过好多书!

磁化2年有余,本书绝大多数篇目都属二刷了。只不过,此前读txt,没有虚荣的地方;搁这总想表现下,就整了书单。

但先说这本集子。

选篇失谨,重复、遗漏都不少。

重复,是因为大刘老回答同样的问题,但不怪他。一来,请他作答的人,功课不见得做好了;二来,大刘不能只给老粉写东西。

那么,避免重复的任务,就落到编辑身上了。本书没有做到。

遗漏,当然不是说全部收录才好。出版社毕竟不是粉丝;像饭制txt那样全,也不现实。(说来讽刺,读全大刘作品的最佳途径,是找盗版……)

但是,尽可能全面、清楚地体现大刘的观点,难道不应该吗?

比如赞美韩松那篇,就令人困惑,什么叫“多一个维度”呢?而我读过的另一篇评论,就明白多了:韩松的故事,大刘猜不到走向。(当然,二者未必表达同一个观点,但选明白的总没错)

此外,有些观点也未能收录。这倒关系不大:反正它们只偶尔出现,不是主要观点。

大类上说,本书也算全了。有脑洞,有创作研究,有书单、影单、作家推荐,还有个人经历。

我对脑洞的想法,写想法里了;写作又不懂行,不好说什么,提个问题吧。

科幻大气,源自其时空跨度吗?

这甚至可以拿大刘自己的作品反驳。《三体Ⅰ》的智子工程中,魔眼文明倾其宇宙反击三体,读来大气吧?可它的宇宙,只是我们世界里的一颗质子。

他推荐的《奇点焰火》,虽也是微粒含宇宙,却咋读咋扯淡……这都算好,我能写800篇!

大刘说主流文学愈发自恋,专注于内心感受了。那我写意识流,把日常所见都想象成创世方案,包括焰火、梦境、电路、火锅、生锈、肥皂泡、纸飞机、记忆棉、十二平均律、墙上的蜗牛……比之英法百年战争,岂非高阶无穷大气?

归根结底,大气是主观感受啦。

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大刘对科幻的迷恋。中国科幻曾受政治打击,引进的书又有限,从物资匮乏的年月里坚持下来,在早餐与5元一本的《科幻世界》中选择后者……绝对是真爱!

大刘笔下,科学家求知不顾一切,其实是他自己的写照。

扪心自问,我喜欢科幻,固因有趣,容(免)易(费)读(打)到(折)也是很重要的。要是哪天科幻又被禁了,我八成惋惜几天,就放弃了。

那就趁没打击,多读几本吧~[奸笑]

以下书单~

[反复提及]

《2001太空漫游》(小说&电影)

《冷酷的方程式》

《与拉玛相会》

《天堂的喷泉》

《引力深井》

《神经漫游者》

《我,机器人》

[推荐一下]

《航程中》

《冰柱之迷》

《昔日之光》

《童年的终结》

《安德的游戏》

《耳朵》

《星际侦探》

《星辰之父》

《真名实姓》

[超级文明]

《环形世界》

《基地》系列

[细节宏大]

《奇点焰火》

《星》

《螺旋》

《最初和最后的人》

《最后的答案》(最后的问题)

[美丽硬伤]

《隐形人》

《重冰》

《博彩世界》

《巴比伦塔》

《第一推动》

[形象非人]

《种植文明》

《诅咒》

《巴别图书馆》(非科幻)

《看不见的城市》(非科幻)

[苏联小说]

《太空神曲》

《仙女座星云》(远未来)

[科幻色彩]

《发条橙》

《站立桑给巴尔》

《倪鱼之乱》

《五号屠场》

《蝇王》

《回顾》

[历史题材]

《天意》

《新宋》

《古峡迷雾》

《美洲来的哥伦布》

[灾难]

《弗兰肯斯特》(弗兰肯斯坦)

《迎着三色旗》

《培根的五亿法郎》

《祸匣打开之后》

[战争]

《珊瑚岛上的死光》

《波》

《神秘的信号》

《桥》

[新浪潮]

《城堡中的男人》(高堡奇人)

《温室》

[复古风]

《岩浆城的酷热日子》

《哥伦布号》

《时间之舟》

《一个贫瘠冬天之后》

[推作家]

阿瑟·克拉克

凡尔纳

柳文扬

韩松

赵海虹

布拉德伯里

[科普]

《宇宙最后三分钟》

《自然科学导游》

《四维旅行》

[奇幻]

《光明王》

《魔戒》

[评论]

《论苏联科学幻想读物》

《科幻文学论纲》

[乱入]

《哥伦布航海日记》

《天地九重》

《格列佛游记》

《堂吉诃德》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未收录本就是书/影单的18、19、32章,也没用收录影视剧,因为我写累了

<( ̄3 ̄)>哼!)

刘慈欣谈科幻 读后感 第(2)篇

三星。

理由是出版社借刘慈欣的名头,把大刘不同时期的所有文章都拼凑在一起,既有论文,也有回忆,还有杂感。而且有些年代久远,已经褪去了不少神秘色彩。让人感觉后半部分有纯粹为凑成一本书的嫌疑。

全书最值得肯定的是第二到第八章,是关于地球、人类文明生存、自由意志,永生、家园等的哲学思考,和科幻应有的态度和梦想,科幻文学的独特视野,关于全人类的主体观,和宇宙社会学,生存法则的拷问和争议,关于科技和文学的差别,自己科幻独有的宏细节,都是大刘独特的思考。

书中大刘的有些观点尤为认可,如:阿波罗十七号之前的太空飞行是人类走出摇篮的努力,之后则是为了在摇篮中过得更舒适些。太空事业纳入了经济轨道,产出必须大于投入,开拓的豪情代之以商人的精明,人类心中的翅膀折断了。

如:人类曾经真的想要走出摇篮吗?20世纪中叶的太空探索热潮背后的驱动力是冷战,是对对手的恐惧和超越的愿望,是一种显示力量的政治广告,人类其实从来没有真心地把太空当做未来的家园。把人类的未来寄托在这样一个大冒险上,这在政治上是无法被接受的。

特别如:文明,也许是一条使地球生命万代延续的光明大道,也许是使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命走向灭绝的陷阱。这一观点在王东岳的《物演通论》中,有更多的论证,科学是把人退化的过程,换句话说,是人类自己把自己贬低的过程。

科幻是有人类文明探索精神的,有科学精神的文学,它带给人类希望和梦想,哪怕终极拷问终要面对,也不枉人类文明这一场盛大演出。有时候想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在整个协作大系统中承担了关键的一个节点,被更高级的文明遥远地观察,整理过,关于基因,关于变迁,关于灾难和进化。

科幻是人类在现有意志和人性格局下,依托当下科技发现趋势的一场畅想,是渺小的人类仰望宇宙星空的一点点小期许,期待有更好的科幻作品,期待大刘和更多的作者拿出超越三体的佳作!

刘慈欣谈科幻 读后感 第(3)篇

2019/4/4。第九本。

描写时空跃迁的顶峰之作当属阿瑟·克拉克的《2001》,小说中表现的人类在神秘宇宙面前的那种恐惧、孤独和敬畏,令读者铭心刻骨,终生难忘。记得二十年前的那个冬夜,我读完那本书后出门仰望夜空,突然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脚下的大地变成了无限伸延的雪白光滑的纯几何平面,在这无限广阔的二维平面上,在壮丽的星空下,就站着我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这人类头脑无法把握的巨大的神秘……从此以后,星空在我的眼中是另一个样子了,那感觉像离开了池塘看到了大海。这使我深深领略了科幻小说的力量。

上面的这段评论是大刘读《2001》之后感受,虽然我个人并没有读过,以后会读,但是2015年那个暑假,看完《三体》后,从此星空在我眼里也变成了另一个样子了。

如果喜欢看刘慈欣的科幻作品,建议读后再看下这本书,书中描述了刘慈欣从一个业余爱好者到一个科幻作家的转变,一系列关于中国科幻发展的看法,一些很久之前有过的预估现在都已经成为现实的推测,还有他自己对自己作品的看法评价以及写作的原因,总之非常值得一读,特别有意思,强烈推荐。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