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少间隔了20多年,再次读完这部经典作品,尽管故事还是那些情节,不多也不少,我也可以依稀记得曾经的岁月必定有一些曾经的感慨,那些激昂的感慨早已被年少轻狂的自己忘掉了……合上书,此时此刻,我坚信再读经典带给了我更为理解的感受,必然更加深刻地烙在我的心底深处。因为幸运和顽强的求生欲望,让年轻而叛逆的鲁滨逊饱尝艰辛,在孤岛上生存了27年之久。从期盼到绝望,从无奈到忍受,从忏悔到顽强,从思考到感恩,他的精神世界从贫瘠走向充实,他的经历以顽强支撑,他的名字也成为了全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敬畏生命,奋斗不息,苦尽甘来,皆大欢喜。作品不可避免地并且又似乎刻意地把“原始”和“文明”卷了进来。原始的状态是植物和动物的驯化,是与大自然抗争,是吃饱肚子保命要紧,是自卫和人身安全,甚至是异族相互的杀戮,和人吃人的庆贺狂欢。相对来说,作者笔下的文明,是稳固的阶级阶层和一诺千金的诚信,是发达的科技,是社会分工和协作,甚至是先到为主宣示主权的殖民统治,是资本赤裸裸征服整个世界,让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盛行于天下。鲁滨逊在他一生最重要的时间段,应该是青壮年时代,在荒岛上的孤独中度日如年。他只有自己和自己的灵魂对话,在孤寂中思索人生。他缺少亲情和友情,他渴望倾诉和交流,甚至教一只鹦鹉说话,他记日记,我觉得他应该摸索出颜料和纸张的发明,毕竟他来自文明的世界。作者特意给他留下了《圣经》,彰显宗教元素的重要,似乎告诫世人宗教才是拯救自己的生命之源。回到文明世界的鲁滨逊在陆地和航海之间,选择了陆地旅行,毕竟海难留给他凄惨的心灵创伤,一生也难以愈合。作者让陆地上也出现了几百只饿狼,我觉得是不是提醒着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放松警惕,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要遵循哲学意义上的自由。千人千面。看一本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读一本书也有不用的感受。理解万岁。善恶美丑是非黑白包括亲情友情爱情,是世上的普世价值,在万物逢春的时节,多一份理解和包容,更记录思维和年龄的增长,发一下对岁月如流的无奈感慨。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1000字 第(2)篇不知道是不是年纪的关系,读这本书并没有激起我多少好奇心,或许是长大后消极负面情绪太多了吧。这本书应该换个名字,叫荒岛求生记,因为大约90%都将主人公在岛上的生活,要是我在岛上估计几天就饿死了吧,主人公真的很智慧28年,从无到有城堡,仆人,下属,羊群,面包,葡萄干,鱼干,陶器,各种小工具,雨伞,小猫,鹦鹉,小狗,小船,星期五等等,真的很厉害,不能不说主人公是有智慧的人,而且这么多年一个人不仅活下来了,而且活的精彩,真好。也看过一个小女孩自己上山生活创建家园的新闻,要是我如果没有危险,要自己劳动忍受孤独,我会生活的怎么样呢?或许我老时不至于隐居,但完全可以再次回到农村生活,自己动手,寻找生活的真,也挺好,现在每天为了那微不足道的工资拼命的工作,却不知工作的真正意义在哪里?好像就是为了糊口再满足一下自己的小欲望,这种三点一线,没有自己价值的生活哪有一个人只为纯粹的糊口,剩下时间都用来思考人生享受人生真的不错呢,现在时代在飞速发展,没有脑子的我生活越来越难了,国家越来越好但好像和我并没有什么关系,我好像一点功劳都没有呢,所以也没有资格享受到果实吧,鲁滨逊的智慧一点没学到,但看到他为做面包从种植到收获麦粒再到将麦粒研磨去糠再做成面饼再到烤成面包,就知道什么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时间啊,向前大步前进吧,不管前面是什么,我都不能停下来,停下就会被被人加倍的赶超,不过走路也可以思考,用一下脑子或许会少走点弯路,少一点荆棘吧,加油^0^~未来会怎么样?就像鲁滨逊一样不到最后怎么能知道自己会获救呢?但那个时刻也是需要自己的智慧、理智和清醒的头脑去把握机会的,不然一切都是徒然,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不会让机会错事,如果更厉害可以自己创造机会,人生不到二分之一,奋斗才开始,虽然起点是过于落后了,但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哈,不然活着干啥呢?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1000字 第(3)篇看了半年这本书,终于在2018年要结束的时候看完了,很幸运。这次我在地铁上,也是一个人,周遭的都是不认识的,就像他一样漂流着。这样说好像有些牵强,毕竟他所处在孤岛的二十三年里一个人都没有(星期五是最后几年才发现的)。那是一种什么体验,真的不敢想象,鲁滨孙在那里度过人生中身强力壮的时候,然后脱逃。想想都让人震惊,他至少要达到三种境界,才能做到。首先,战胜周边没有食物,没有任何安全感的环境,给自己创造出足够生活的必需品。这也是人类从原始人变成文明人的第一步,物质基础上第一步。其次,在进入富裕状态的时候,没有社会关系,这很可怕,没有人和他说话,没有精神寄托,真的不敢想象。以至于他遇到星期五时听见他说野人的语言都觉得美妙无比。我看过一部和此部小说一样的电影,叫荒岛余生,里面的“鲁滨孙”拿了一个足球老当伴侣,当足球不见时,他都崩溃了,让人揪心不已。而原著里的鲁滨孙至少是信仰基督教的,他相信上帝,也就给了他力量。最后,他要战胜的还是人类,社会关系。在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受难者的时候,他也就成了他们的首领。从善良出发,然后把他们从苦难拯救到另一种苦难,让他们成为仆人和手下,建立起契约精神,然后为自己能够解救做好准备。我不得不佩服的是他回到人类社会,依旧能够通过一系列活动,找回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关系。因为有很多例子说明,人离开一个地方不出十年,甚至两三年见,原来的地方就变了样,这也得益于十七八世纪,世界变化发展没有那么快,更别说和中国比了。
在进入社会后,才发现自己就在一个孤岛里,或者说人生其实就是自己在一个孤岛上,不管怎样都要生活下去。当然,因人而异,有人觉得孤岛舒服,有人又觉得社会很难。我们都是鲁滨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