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8.21
八月的第十九本书
「春申门下三千客 小杜城南尺五天」
说起来也很惭愧,疏于史学的我,第一次对杜月笙的经历有所了解还是在«罗曼蒂克消亡史»这部电影里。看的时候觉得云里雾里,事后翻影评说是影射杜月笙的故事,这才让我有了读一读这本书一探究竟的想法。
一读,就接近六个小时。
又懒又喜新厌旧的我对大长篇一般都是敬而远之的,但对于人物传记而言,一千多页其实并不长。只用了六个小时,我们粗浅的路过了杜月笙的一生。
“春申门下三千客 小杜城南尺五天”是饶汉祥赠与杜先生的题词,这句题词很好的展现了杜月笙的两个特点:仗义疏财交游广阔,位高权重有钱有势。
对于好客这一点,我对文中的一处描写印象极深。
听到汪寿华“哎唷”一声之后,楼上的杜月笙脸色大变,额头冒出冷汗,从烟塌上一跃而起,抢步出门跑到楼梯口,扶着栏杆颤声向下喊道:“不要做在我家里!”
“月笙,别担心,我们知道。”已经走出客厅的张小林回头向上说道,“妈特个!已经把那小子架出去了。”
杜月笙手扶栏杆,只觉得头重脚轻,有点站立不稳。
“爷叔,爷叔!”万墨林急忙上前搀扶他。
杜月笙呆呆地转身回房,口里叨念着:“做在我家里,以后就没有客人上门了。”
有意设局害死密友后,第一反应是“以后可能没有客人上门了”的人,杜月笙应该是独一份。更别提他显赫之后对他人的接济、慷慨解囊到挥金如土的地步,哪怕是移居香港门口依旧车水马龙,来访不断,“春申门下三千客”这题词真的是一点都没错。
“小杜城南尺五天”同样也是无需质疑的。在当年的上海滩,买卖生意要找他,帮派纠纷要找他,赈灾募捐要找他,联合抗日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在看书的时候,曾看到一些书友评价杜月笙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始终散发着一股恶臭。很不解他们为何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也没法去评判杜月笙个人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但是,从这本书的讲述来看,杜先生做过的善事,绝不少于当下的大部分人。达则兼济天下,说的正是他这种类型的人了。若要因他的出身和早年经手过的帮派事务就否定这个人,未免有些不够客观。正如文章中下面的这段话,对他们这一群人的评价绝不能一概而论。
“在和平年代,一些帮会成员劣迹斑斑,鱼肉乡里、横行霸道、欺压良善,然而,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中国土地上肆意蹂躏时,这些人内心深处埋藏的民族精神觉醒了,汇集在“忠义救国”的旗下,也成为抗日前线的英勇战士。在八年抗战当中,忠义救国军的贡献根本无法与新四军相提并论,但他们用猴子般的狡黠和灵巧,在美丽的江南水乡演出了一幕幕暗杀、爆破、破袭、策反的活剧,搅得日寇不得安宁,后人对其功过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除了上述两点,杜月笙这个人给我的第三个印象是民族意识很强。一句“我们是中国人”解释了所有他在抗战以至内战时期的所作所为,还是让人很感慨的。
当晚8点,上海各界举行紧急会议,商讨援救被捕人员的办法。杜月笙接到电话通知就要去参加。张小林发了急,他高声问道:“你可不可以不去?”
“不可以。”杜月笙明确回答。
“可以派个代表替你去。”张小林又提出这个建议。
“不,我一定要亲自去。”杜月笙毫不动摇。
张小林拿出少有的耐心,长篇大论劝说道:“英国巡捕打死了人,自会有官府去办交涉,你我都是住在租界里的子民,为了做生意又必须尽量拉拢巡捕房和外国人,种种关系,都是积多年的努力,用无数的钱财换来的,何苦为了毫不相干的事情,得罪了外国朋友?开会的事情,多你一个和少你一个,有什么关系?如果他们需要,我们在暗中出钱出力也好嘛。”
杜月笙定定地看着张小林,他只简单地说了一句:“我们住租界,但我们是中国人!”
对于杜月笙的结局,初看目录我以为是悲剧的。但是读完全书,我却不这么认为。白手起家到显赫一时再到病变离世,杜先生已经走了很远很远的路。他不是那种从云端狠狠摔下来的,不过是因为站错了队伍所以没有得到想要的职权罢了,直到离世时依旧有很多人认可他,而他的孩子们也听从教诲,没有走上歪门邪道,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难道还称不上圆满吗?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杜先生“别人存钱 我存交情”的处世哲学时至今日也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浏览他人一生之时,对自己的人生也有所思考。这就是人物传记的魅力所在吧。
四星推荐,值得一读。
少的一星扣在毕竟是人物传记,对作者构思和润色的考验还算比较小。而且作为传记,了解一次应该足够,重读的可能性应该是很小很小的了……
题外话:
受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影响,杜月笙在我脑海中就是葛优大爷的脸……
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杜月笙全传读后感500字 第(2)篇近读《杜月笙全传》有感:
杜月笙之所以能在黑白两道,政商等不同领域拥有非凡的影响力,与其善于打通人脉,拥有过人的交际手腕有莫大的关系。鸡鸣狗盗之徒、文人墨客、政商金融等,不一而足,杜月笙总能与他们处好关系。与人相处,他舍得用钱,但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能与人忠诚相待,常能雪中送炭,解人危急,所以他屡次遇险总能有能人相助。
“花一文钱要收到十文钱的效果,这才是花钱能手。”
“对人必须诚恳,即使有人欺瞒我于一时,我总能以诚字来感动他,使他心悦诚服。我的处世之道,尽在一个诚字,你们举一反三,方始可以谈交友。”
“锦上添花的事情让别人去做。我只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钱财用的完,交情吃不光。所以别人存钱,我存交情。存钱再多不过金山银海,交情用起来好比天地难量。”
“每月存款折上多几个零不算你有多少钱,花出去多少钱才算你有多少钱。”
从杜氏的语录中,我们不难体悟其在用钱与交际上的见地。由此可见,知人善任,善于借势是杜月笙走向成功的一大利器。
这样一个在名族大义面前从不含糊,却又犯过罪行的人,今天的我们只能通过模糊的文字,头脑中的想象来评论,又感觉是那么的无力。恨没早生一百年。
杜月笙全传读后感500字 第(3)篇借用人物传记来品读民国时期的一些零星故事。1.“三碗面”受益匪浅。在社会协作中,这三碗面就是一种“社交货币”,不断在使用让整个人脉圈盘活。认识哪些人接触过哪些人都不能证明什么,只有在你困难或者说需要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帮你才是最好的证明。2.杜先生也明白学识学历的重要性。没有条件的时候没得选择,既然有条件了就努力去改变。不识字不代表听不懂语言,请人讲课讲书似乎就是一种突破自己的事情,方式在现如今多种多样,但是归根值得学习这种精神。3.人生意义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选择。只要是想追求一个“象”总会存在无法实现的可能性。4.抗日战争、内战党争杜先生选择都合情合理。一位处于乱世的资本家与国名党更加契合,毕竟两党,一方资本家一方无产阶级工人,利益上更加贴切或许就是其中一种判断依据。而民族大义上杜先生可谓令我佩服,资助前线后方不管共产党国名党。5.对于事业杜先生充分放权。让专业的人才做专业的事,只有充分放权事情才会得到最佳方案与积极性达成的效果。当然纵观杜先生一生可圈可学不止这些,继曾国藩、达芬奇后又一位我觉得值得多本书籍多方面了解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