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是马拉拉 读后感(3)篇

我是马拉拉
作者:马拉拉
《我是马拉拉》一个关于勇气和梦想的故事。这是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和英国知名战地记者克里斯蒂娜拉姆合著的马拉拉自传。16岁的女孩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出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因倡导女性受教育权利而惨遭武装分子枪击头部,但是,她奇迹生还。本书记录了马拉拉在艰难处境中,如何坚持上学,坚持抗争的艰辛历程,同时也讲述了在她头部遭受枪击后如何顽强生存下来的励志故事。这段不平凡的经历,让她从斯瓦特地区的偏僻山谷,走进联合国发表演说,走上了为争取女性的受教育权而不懈奋战的道路,同时也成为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也是诺贝尔和平奖创建以来最年轻的获得者。
我是马拉拉 读后感 第(1)篇

带着强烈的好奇终于认真地读完了,感觉很沉重,感想很多,想表达但又怕遗漏什么,或者冲淡了主题。

       巴基斯坦,我们的友好邻邦,全天候的兄弟国家,很早就关注,但从民众的角度来看待,还是第一次。

       国内的民众提到这个国家,说的都是中国人享受的地位,却不知这个国家深受的几多苦难,民生之艰难。

       地理上,一边是战乱频仍的阿富汗,一边是强大的世仇印度。国内宗教信仰虽然多数信仰伊斯兰教,但派系林立,错综复杂。军方、部族、政客、极端势力、西方国家,都在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里轮番角力,最终受苦受难的,是善良的底层百姓。

       没有了平静的生活,丧失了受教育的权利,连最基本的人权都无法保障,真是“哀民生之多艰……”

       主人公马拉拉作为一个女孩子,从自己的感受和视角,真实地还原了那段历史,回顾了让人感觉非常不可思议的往事。向往自由,追求受教育的权利,为底层的民众发声,视塔利班的威胁如无物。身受三弹而志向不改,以孱弱之身为民众争取自由权利,实属不易,丹心可鉴。

      读完又联想到以前看的一部电影《沙漠之花》,主人公也有类似的经历和遭遇,不过此情此景,又截然不同。但她们敢于直面艰难的现实,勇于发出自由的呐喊,赢得世界的瞩目、支持和赞誉,已经实现了人格的升华,境界已然不朽。

       落后、愚昧、胁迫,天天屡见不鲜的暴恐事件,没有终止巴基斯坦人民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脚步。苦难兴邦,愿他们万能的真主时时护佑善良的人民,拥有能够自由呼吸的乐土。

我是马拉拉 读后感 第(2)篇

受《灿烂千阳》的影响以至于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这些常年战乱不断的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痛心于同样身为人类物种,为什在他们的国度里女性地位会如此低下,没有人身自由和基本人权?马拉拉的成就和勇敢离不开其父亲的教育和影响.虽然最后经历了普通人难以承受的枪击事件而幸运活下来,可还是会给她心灵带来巨大伤害和阴影。当然此次事件之后被全世界大范围所关注,也因此让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可对于马拉拉而言最重要的恐怕不是一个诺贝尔奖项的荣誉吧?,最重要的应该是成立了“马拉拉基金会”,扩大了全世界对巴基斯坦甚至是全世界女性地位的关注?事实证明越落后的国家女性地位越低等,全世界女性地位最高的就属北欧几国了吧? 中国呢?我就不说了。也不想“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哈哈哈哈,因为“爱”从来就不是情深深呼唤而来的。特别是一个国家的改变,就让它在时间的长河里一点点去变化吧。再说了,我自己都还需要改变呢![嘿哈]

我是马拉拉 读后感 第(3)篇

印象中的巴基斯坦是最早承认中国的国家之一。巴基斯坦人民对中国人特别友好 也看到一些驴友的反馈信息。虔诚的穆斯林国家。却从不知道这个国家的遭受竟与阿富汗如出一辙。被自己的孤陋寡闻所震撼。希望有机会可以亲临斯瓦特看一看曾经驴友眼中的天堂 也看看马拉拉心中无法割舍的地方。一个1997年出生的女孩儿 世界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时候感慨人与人的差距真的蛮大。生活的环境 经历 造就的如今千差万别的我们。真的给自己内心蛮大冲击的一本书,从来不知道一些人竟然要为上学付出如此大的代价,不知道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却是别人梦寐以求的向往。内心充盈 灵魂饱满的女孩儿 真的是自带光环的然而意识到这些的女孩儿真的太少。或许哪怕意识到 然而愿意为之去努力的又有几人。心中有大爱的人 注定是要被历史和时代铭记的。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