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否认我是因为听说张小龙推荐才坚持看的,如前言所说读着很辛苦,译文却做到了流畅优美。失控主要讲的是复杂的系统性状变化。通过kk优美的文笔我看到,在复杂系统中有不同的结构,有很多不同的变量,也可引发不同的思考。这个世界是在变化中失控的,失控意味着不可预测性,系统中任意一个元素不同都会导致不同的演绎。从这些无意识的自然现象和有意识的科学尝试的描述中,我甚至可以推及到人的意识形态的变化。童年时代我借同学的散本百科全书、借图书馆的科普读物,那时我会说哦~还有这样的现象,原来是这种原因。也会在无知的时候去回答,将来想要做什么职业,想去哪里生活,想去哪里玩耍,尝试去安排未来。在相似的简单的系统中,我们都很容易地学会了说话,一些基本的自理能力,我和小伙伴们可能也产生了很多相似的想法,有着简单的关系,我们的烦恼都是当下不能吃亏。接下来我们的性格,生活习惯,不同的意外,让我们有了很多的分叉口,我们也渐渐习以为常地接受和经历,忘记了发现和探索的惊喜,大部分人也没按当初所想去做,随波逐流,这也是一种失控,很多时候不是靠大脑这个“中央处理器”发布指令去做一些事情。书中有描述机器人的腿脚的设计和稀树大草原的改造实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机器人腿脚的设计,让每个腿自行对障碍物进行反应和处理,我觉得这相当于某种恐怖生物的反射,比如蛇之类的冷血动物,可能砍了头还能蠕动。这也让人去想,什么才是自我,可能肉体是一部分,思维也是一部分,有时候是可以部分分割的,比如近年火热的换头手术伦理问题,换完以后,这个人是谁了?而稀疏大草原的改造最初的目的是什么我忘了,只记得在播撒第一批挑选了很久的种子之后某些年,开出来很多不知名的野花,草原也不可避免的有自己的演变轨迹,不会一直停留在某一状态。对于这些野花,我产生了很多美好的幻想,如果能好好欣赏这个过程,不是也很愉悦吗?其实最初想如何改造稀树大草原可能就出于要创造美好生活,那么当你们突然能体会那种感受的时候,目的就达到了。执着于某种特定的状态,应该是无法持续的。正因为这样我们最终成了不同的人,并没有十分勉强。作为流变到如今的我,即使不太可能在科技上有何建树了,这种莫名的思考似乎感觉比鸡汤读物还让人觉得有用。强烈推荐阅读,在通读全文后,没事都可以随意挑一章看看。
失控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这两年,浅浅地接触过一些人工智能相关的东西后,会有一些模模糊糊的感受,感觉到按照我一贯以来的线性因果思维模式,很难理解人工智能领域的各种不可思议的现象。然后读了这本书,知道了蜂群思维。这本书的结构,和KK着力提倡的这种思维模式很像,全书结构并不严谨,段落与段落间也没有显著的递进逻辑关系,就是用一种分布式的写作手法,让我在读了大量的案例和别人的思考后,渐渐涌现出一种有别于以往的思维模式。在本书第一次出现“涌现”这个词的时候,我有些懵懵懂懂,一直到全书结尾处,我大概在心里对“分布式案例”导致“涌现”新形态的过程略微有了些谱。于是就可以以一个全然不同于以往的角度来看待一些往常似乎斯通见惯的现象。比如,社会本身就很像一个生命体,有特定的进化轨迹,每一个创业的项目,都像是社会发展的一次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一样,尝试无数种可能性,最后留下几种能经得起自然选择的基因,发展壮大,直到环境发生变化,再一次重复这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所以这是一本可以抬高视野的书。扣掉一颗星,因为实在太长了!n
失控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从生物到人类,从人类到计算智能,然后人工智能又返回到生物,整个的发展历程是如此的循环往复;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人类的探索从来没有间断过;从无序到有序,从可控到失控,人类一直在转变着思维。断断续续花了十多个小时看完了这本书,不敢大言不惭的说完全读懂,却也实实在在的有了很多的收获。但正如本文的核心失控一词一样,我也无法用有组织有逻辑的话来表述自我的感想,这真是一件无奈而又有趣的事情。但关于值不值得读这一个问题,我的答案却是异常肯定的,就算本书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书中也有很多落后于现下实际的论点。但其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令人惊叹。最后借用那句“名言”来做个结束:我觉得自己好像只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拾到一颗光滑美丽的石子,但真理的大海,我还没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