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断续续读,每次是读小说有些倦的时候出来读几首,我喜欢散文,也喜欢诗,但平时阅读是小说为主,散文是小菜,诗是甜点,小说是主食。
四星半,几乎首首是精品,前几天读一本邓友梅的散文(他们的散文现在的散文家完全没法比),季羡林写的序文里说中国的现代诗是个失败(我这里引来说看完这本后的一点感觉)。平时读诗,大多数当代诗人的诗集大多数的情况是一本诗集里只有一小部分算好诗,而称得上精品的很少,现在的人的诗总觉得爱故弄玄虚,爱搞高深莫测,他们大多人是缺乏作为一个诗人的气质,或者诗人的深刻,诗人的情感。
当然是随口说的一些感觉。
通过读前人那些名家大家的诗,你一比较,前人的诗情感饱满,深刻,能把读的人整个儿带动起来,现在的诗,跟你绕圈子,或有些也能带动你,但那种带动感觉像瘙你痒痒,有点儿小流氓的意思。
乡愁·余光中诗精编读后感400字 第(2)篇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一日
第一次知道余光中先生,自然是这首乡愁,多年在外漂泊,时常思念故乡的爹妈,想念家乡的山山水水,对于乡愁的滋味,只有远离故乡的人才深有体会……
比我更能体会乡愁滋味的,那是我远在台北的叔公,1945年,他以老兵的身份孤身一人从江西去到台北,背井离乡。当时他才不到二十岁,整整阔别40年后,1985年他首次带着儿女回乡寻亲。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叔公,也是唯一一次见过叔公。亲人相见抱团痛哭的场面历历在目。
走出半生,归来已是暮年。
叔公后来有回过几次家乡,听闻母亲告知,叔公于2017年8月仙逝台北家中,享年90高寿。
乡愁·余光中诗精编读后感400字 第(3)篇家乡在远方,思念家乡、更思念家乡的亲人,是每一个飘泊在外的人都曾有过的心情,特别是心情郁闷的时候,就更思念家乡和亲人,遭遇痛苦时亲人的安慰和关怀更显得无比重要,但家乡的亲人在此时此刻也如我们一样,在思念着远在他乡的亲人,在叨念着异乡流浪的人。
我思念家乡的那座高山,主峰直插云霄,把家乡的天撑得高远深邃。它四季长青,绿树成荫,十分清幽。山稔花开时,满山遍野都点缀着粉红色的花朵,繁星点点,煞是好看;山稔果熟时,令人垂涎三尺,更逗得孩子们满山乱跑,其实,我喜欢家乡的山,是因为我人生的底色就是山的本色,我个性里就有山的影子和山的秉性。我向往家乡的山,是因为它像故乡人一样勤劳、率真,清晨捧着日出,给朝霞以亮丽;傍晚守侯日落,给晚霞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