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顾城作品精选 读后感(3)篇

顾城作品精选
作者:顾城
《顾城作品精选》收录了当代诗人顾城的诗歌、诗论和文摘。顾城的哲学思想集中地体现在他的作品《没有目的的“我”:自然哲学纲要》中,他认为哲学使人自在,并不使人存在。“自然”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没有预设目的的和顺状态。美是顾城的终身信仰,贯穿在他所有的作品和整个的人生道路中。顾城曾将自己的诗创作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自然的我(:1974)作者以《生命幻想曲》为代表作;文化的我(1977:1982)作者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为代表作;反文化的我(1982:1986)作者以《布林的档案》为代表作;无我(1986:1993)作者以《颂歌世界》《水银》为代表作。
顾城作品精选 读后感 第(1)篇

也许是历史背景方面的匮乏我读不太懂此书,很多篇章是根本没看懂要说什么的。纯粹是为了几句名句来看的,然后我也看完了。

尽管如此,仍然能感受到顾城作为一个诗人的单纯和幻想,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趋势,排列在前面的诗歌文采斐然,充满幻想,可爱,像一个孩子对大自然充满了美丽的想象和憧憬,充满了希望,充满了童真,充满了对未来无限可能的假设和期待,虽然不能完全了然其意思其写作动机,但那种生机怏然的文风跃然纸上,满满都是春天的气息,我想那时候的顾城是快乐的。

后来的句子,整体感觉条条框框非常多,比如他经常会在诗的结尾注明某首诗一定要用怎样的格式印刷,空格几行,和上一首之间间隔几行等等,诗中的句子更为晦涩难懂,很多地方细节的描述更像是一种自言自语,像是一个被孤立的人蹲在角落里窥探这个世界,那种感觉有些压抑甚至有些偏执,我想顾城也开始遇到了一些影响到他思维方式的冲突了。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隐居激流岛,痛恨自己的儿子分割了谢烨对自己的爱,谢烨不得已将他们的儿子小木耳送给新西兰土著人扶养,结识了北大学生英儿并带回家中,幻想对两个女人的爱情可以共存,希望他能和平相处。而事实上,为了维持三方关系,谢烨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而英儿也生活的并不快活,一个学生对诗人浪漫身份的幻想在激流岛跌入深渊,然后英儿离开了。然后,顾城变得古怪,或许英儿身上寄托着他的理想,然后1993年十10月,顾城用斧子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一直以来迁就他的妻子谢烨,自己也自杀了。

这个过程里,顾城内心的煎熬是显而易见的。反应在诗歌上也必定是晦涩难懂不见朝气。

我没有去仔细考究过书中每一首诗的写作背景,当时作者经历那那些事,人生到了哪个阶段,我只是大略的读完后看到了这些内容。

很多人否定现代诗不是没有原因的,不过你看那些美丽的句子,美丽的诗歌和意境也的确真实地存在过,即使那个人后来变了很多。

于是,才于浑噩中恍然开悟所谓的“人生若只如初见”究竟在说什么!

如果美丽的故事有惊鸿一瞥的开头,后来也如晚风略过的晚霞,也许就没有这些争议了吧。不过,即使这些争议存在着,这些美丽的句子也明明同时存在着啊!

大概这就是天堂和人间的区别吧。

顾城作品精选 读后感 第(2)篇

  • 我和老康在一起快十年了,记得有一天早上我刚刚睁开眼,就收到他发来的信息,是一首诗,顾城的《门前》。那个时候我们还在校园,未来好像还很遥远,但我们被同一首小诗打动了。
  • 是啊,爱很简单。门口漏进来一缕清晨的阳光,风轻轻地摇动树叶,我们依偎站着,不说话,就很美好。突然你拿起我的手眯起眼,用指尖触了触阳光。我用咧开的嘴,在脸上画出一朵微笑。

《门 前》

顾 城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早晨,黑夜还要流浪

我们把六弦琴交给他

我们不走了,我们需要

土地,需要永不毁灭的土地

我们要乘着它

度过一生

土地是粗糙的,有时狭隘

然而,它有历史

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

一份露水和早晨

我们爱土地

我们站着,用木鞋挖着

泥土,门也晒热了

我们轻轻靠着

十分美好

墙后的草

不会再长大了

它只用指尖,触了触阳光

顾城作品精选 读后感 第(3)篇

顾城说 地球是一滴蓝颜色的水 中间住着微弱的火焰。

让我觉得 纵使人世总是岁月长 衣裳薄 也总有对纯粹的向往 对生者的担当 对死亡的思考 闪闪发光。

内容很好 排版着急扣一星 从带插图的书来看微信读书的排版是有变好的 但还不太(๑•̀ㅂ•́)و加油。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