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清明上河图密码:隐藏在千古名画中的阴谋与杀局读后感1000字(3)篇

清明上河图密码:隐藏在千古名画中的阴谋与杀局
作者:冶文彪
全图824位人物,每个人都有名有姓,佯装、埋伏在舟船车轿、酒肆楼阁中。看似太平盛世,其实杀机四伏。翻开本书,在小贩的叫卖声中,金、辽、西夏、高丽等国的间谍、刺客已经潜伏入画,824个人物逐一复活,只待客船穿过虹桥,就一起拉开北宋帝国覆灭的序幕。
清明上河图密码:隐藏在千古名画中的阴谋与杀局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十大密钥破解《清明上河图》中隐藏的密码


  • 内容全部摘自本书作者冶文彪


密一:《清明上河图》被裁剪过


现藏于故宫的宋本《清明上河图》画幅长度是5.28米,但从明代开始,就不断有人推测原画应该更长,被人裁剪截断了。画幅左边应该延伸进汴梁城内,甚至穿城而过,直到城西的金明池。但张择端早就在画中留下了一个密钥,以证明画幅的原长确定是5.28米。


这个密钥藏在画面中央,是由汴河和虹桥构成的一个斜X。


这个X的交叉点正是整个画面的中心点,正好将画幅平分。


它不但确定了画幅的中间点,在构图上,更避免了桥与河十字型构图的呆板,一动一静交叉,斜贯画幅,形成强烈的张力。


X两边的画幅,又各有一个中心点,分别是两座建筑:左边是一座城门,它是城内和城外的分界点;右边是一间茅屋,图上最后一间房舍,它是人户聚集区和田野的分界点。


三个分界点设置极其严谨,使整个画幅正好平均分成四段——城内、城外、南岸、北岸。从城中闹市直到城外郊野,完整描绘了汴梁的繁华全景图。


两边如果再继续延伸,向城内街景难免显得重复,向郊野就只剩田野树木,则更为单调多余。所以,猜测原图更长,是没有看出张择端谋篇布局、严谨分段的精妙构想。


密二:国画没有透视法则


关于中西绘画差异的一个传统说法是:西方绘画讲究眼球聚焦的科学透视法则,中国绘画则是散点式构图,没有一个固定的视线聚焦点。然而,《清明上河图》早在八百多年前就已经严格遵照并惊人呈现了透视法则,这也是宋代绘画超越前代的杰出成就之一。


长达5.28米画幅上的近千人物、几十座大小建筑并不是随意平行排列,相反,是统一在一个固定视角之下,按照透视法则井然分布。


汴河和虹桥构成的X确定了画幅的中间点,但并非视线聚焦点。视线聚焦点在桥下那只客船左船头。


整个画幅正是以此为视点,采用斜俯瞰的角度。画中的所有人物景观一律依照这个视线焦点,和虹桥保持平行倾斜。没有任何一处偏离这个透视法则。因此,整幅画才如同实景航拍一样,效果既真实又震撼。


密三:《清明上河图》没有创作寓意


通常说法,《清明上河图》只是如实描绘了东京汴梁的繁华图景,并没有其他寓意。然而真是这样吗?


画作整体气象熙攘而闲适,正是北宋末年、徽宗朝的时代气息。然而,在画面中央的聚焦点,却呈现了一场危机——一只客船的船桅险些撞上桥梁,船上船工齐力急救,几个赶忙放倒桅杆,其他的拼力划船、对抗急流。


这个戏剧性危机场景处于画眼位置,自然是出于精心构思,绝不是随手绘就。而且,这个精心绘制的核心事件有四大不合理处:


其一,河上视野开阔,并没有遮挡,船上船工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提前看到桥梁、预先放下桅杆?


其二,两岸数百人,桥上更有许多人在桥栏边赏河景,也没有一个人早一点发觉?


其三,河流水急,船是逆水而行,行速并不快,为什么临到桥洞下,才慌忙救急?


其四,船篷顶上有一个妇人,正在挥手叫喊,她身边站着个幼儿。船虽然陷入危机,但显然没有严重到会沉船,反倒是那孩子有摔倒跌落的危险。作为母亲首先必定会保护孩子,那个妇人却全然不顾孩子安危。是什么让她忘记了第一本能?


张择端笔笔精细,连角落里小食摊上的零碎货品都一丝不苟,怎么会在画眼位置留下这些不合理?


唯一答案是:张择端有意为之。


画面一片繁荣祥和,中央却危机乍现。这应该是张择端绘制《清明上河图》的真正用意所在——这只船逆水而行,偏偏又陷入危机,正如当时的大宋江山,表面安宁繁荣,但国内腐败不堪、官逼民反,宋江、方腊相继起义,边地辽国、西夏的威逼还没有解除,又有女真崛起于东北。


密四:北宋重文轻武


宋代治国,最大的特征是重文轻武。


从晚唐到五代,武人拥兵自重、四方割据,造成长达百年的兵灾战祸。宋太祖赵匡胤正是从乱军中崛起,平定天下后,他杯酒释兵权,全力打压武人势力、构建文官政府。这种政策虽然确保了国内长期平静安稳,对外却武力不振、连吃败仗,先后向辽国、西夏委屈求和,用岁币换来和平。


然而,在《清明上河图》的中央,除了河中那只船遭遇危机,虹桥上同时也发生了一场事件:两拨人狭路相逢、互不相让,正在展臂挥拳、剑拔弩张,一场殴斗即将发生。两边的主人,一个骑马,一个坐轿。


这场对峙同样位于画眼位置,自然也绝不是随手而画。它充满了寓意——河中那只客船由于众人的玩忽职守而陷入危机,桥上这两拨人的对峙,却显然是意气之争,亦如北宋政府官员党同伐异,百余年间持续不休的内斗内耗。


密五:北宋军力弱


北宋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雇佣军体系,也正是《水浒传》中所言的“八十万禁军”,禁军人数最多时其实超过一百二十万。北宋财政收入,至少一半用于养兵。


然而,最大并不意味着最强,相反,北宋军力常年不振,不但无法与辽国抗衡,面对小小西夏也败多胜少。


《清明上河图》第二段中央位置有一处军巡铺屋,门前有几个士兵,或坐或躺,全都懒洋洋,有气无力。


窥一斑而知全豹,张择端用这样一个小小的场景,浓缩展示了巨额军费养出来的骄兵惰将。一旦强敌逼近,结果可想而知。


密六:城门毫无戒备


画幅左半边中央位置是一座城门,门洞大开,行人自由出入。城楼上没有兵士把守,只有一个文吏孤单无聊,趴在栏杆边看风景。


这就是当时的北宋,禁军一半戍边,一半驻扎在汴梁四周,护卫京城平安。因此,城门并不需要格外戒备。开国一百五十多年,汴京始终安宁无事。


另外,北宋彻底终结了从汉末以来的世族制度,让隋唐开创的科举制真正实现了平民化,最大限度保证平民上升通道的通畅。更打破了户籍限制,由国民自由迁徙,只要不是逃犯逃兵,在一个地方定居一年,就可入籍。这洞开的城门正展示着北宋的平等、宽松和自由。


然而,这大开的门户,也像一则预言,敌军一旦临城,汴梁将不攻自破。几年后,金兵围城,没费吹灰之力,就让北宋覆亡。


密七:北宋商业自由


人虽然可以自由进入城门,货却不行。


在城门内右侧,有一间小屋,是税关。所有进城的货物必须先到这里验货交税。


北宋另一大特征是商业的勃兴。在唐代城市,市场区和住宅区还用高墙分隔,定时开关。街边也没有店铺,并施行宵禁制度,夜晚不许随意出行。到了宋代,这些阻隔完全打破。住宅区和商业区已经完全混一,街边店铺密布,夜市通宵买卖,全国各地商人自由往来。


密八:北宋有世界贸易


在城门下,一支西域驼队正穿过城门洞。


北宋商业的繁荣不仅仅限于国内,更是当时世界贸易中心。由于丝绸之路被西夏扰乱,陆路受到影响,北宋便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北宋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造船、航海技术,指南针便是随着航海的发达应运而生。丝绸、瓷器、茶叶畅销国际,甚至远销到地中海。


北宋的铜钱成为国际货币,大量铜钱流入辽国、西夏、日本、高丽以及东南亚诸国,非洲考古都曾出土了宋代铜钱。这部分导致了北宋常年钱荒,不得不严令禁止铜钱外流。


密九:北宋出现金融汇兑


图中有间店铺外挂着个招牌,上面写着个“解”字。


这是个当铺,当时叫“解库”。解库不但经营抵当业务,更有贷款、汇兑以及其他票据业务。


北宋是金融汇兑业全面开启的时代,仅以货币发行来说,唐代玄宗最盛时,一年铸造钱币才三十万贯,而到北宋神宗元丰年间,一年铸钱则超过五百万贯!即便如此,依然无法满足货币需求量。纸币应运而生。


密十:北宋是最文艺的时代


在文人们的引领下,北宋成为历史上文艺风最盛的时代。


一年之中节日不断,每个节日又都各有不同的文艺风俗。图上那顶轿子边檐上插满了柳枝花簇,这正是北宋清明节风尚的文艺范儿。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清明这天“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缓入都门,斜阳御柳。醉归院落,明日梨花。”

清明上河图密码:隐藏在千古名画中的阴谋与杀局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好看!

有一次微信读书免费领有这本,我正一直想看这本书呢 便领来第一本先看看 真是部大部头书啊!相当于总共花了一整天的时间读完 但是很值!

看似四个不同的案子 但剥开一层又一层的面纱 竟连着同一个线头!作者布的局真的是好大!非常烧脑 人物众多 看到后面对有些小人物遗忘 赶紧用搜索功能重新翻看一下

有趣的是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也在其中 竟还是第二部的引子 让我不得不赶快去买第二部

文章的情节很跳脱 很像电影中突然切换的镜头 让我们读者的聚焦点也随着情节的变换而变换 一会儿这个人物 一会儿又变那个情节 还有各种插叙倒叙自述 时间线也不是很统一 都需要读者在读的时候自己理清思路 这种感觉棒极了!

说来这本书不能算很正统的推理小说 不能将之与柯南道尔 阿婆 东野圭吾之辈相比 但是要说悬疑我觉得还是可以一争高下的 何况这本书以宋朝为背景 以清明上河图为契机 又是国人写的 没有了翻译之类的问题 读起来真的是畅快淋漓

仔细回味了下书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案件,不免感慨其实不外乎就是为名为利,为情为义,而不择手段,丧失了人性本善的初衷,可恨可气,又可怜可悲啊。

隐隐觉得第二部会更烧脑[嘿哈] 恢复些脑细胞先~

清明上河图密码:隐藏在千古名画中的阴谋与杀局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感觉挺好看的,悬疑叠着悬疑,让人想一口气读完,拿起来完全放不下那种!

已经好久没有好好读书了,这本书算个开头,重拾阅读的好习惯吧!

作者确实很厉害,布的局很大,三个主线并行,最后在重合为一处,脑洞很大,真的不容易。还有,细节很好,每个地方的小细节你不曾留意到的,到最后都会成为破案的关键点。其次就是描写很好,对女子形态的描写,各有其美,温婉曼妙。不过确实对小女生的动作描述不够,比如瓣儿的每次出场都是吐舌头,不符合真正生活的女子,而且有点单调。但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细节串联,还有最重要的表达的思想等非常好,大赞!

还有一个对作者很佩服的就是对宋代历史的研究,对程朱思想的引用等。在文章中很明显的体现,而且深有考究,确实功底不错,更何况要再去写故事情节了,非常佩服!

喜欢悬疑推理小说的话还是五星推荐吧,非常还看,就是结局混的主线太多了,感觉不太过瘾,或者有点晕那种。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