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菊与刀读后感400字(3)篇

菊与刀
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
读《菊与刀》,可以让你全面精确地了解日本和日本人一些奇怪的行为。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会取得成功?日本人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他们是如何在战后迅速崛起的?日本人为何彬彬有礼而又倨傲蛮横?为何严谨恭顺而又放荡恣肆?为何顽固守旧而又勇于改革?他们为何既可以为天皇和国家剖腹又为何迅速停止抵抗成了美国的小弟?读《菊与刀》,还可以让你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中国和我们自己。无论怎么说,日本文化曾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人对于传统的感情和态度与同样处于新旧、东西、文化冲突的中国人有着相似的情绪,而日本人是如何对待他们的传统的?他们坚决捍卫的是什么?毫无顾忌地抛弃的又是什么?他们接受西方的是什么?
菊与刀读后感400字 第(1)篇

读《菊与刀》

一、关于这本书

       这是一本介绍日本文化的经典著作。日本文化在有些人看来可能,看似矛盾的东西,不是很好理解。比如我们可能会说日本人很有审美趣味,但又崇尚武力;日本人很有礼貌,但是又特别好动;日本人十分保守,但是又特别喜欢爱新生事物。在很多人看来,日本就是这么矛盾的民族。要想深入了解日本文化,这本《菊与刀》可能是最佳选择。当初我看这本书也为它的名字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叫《菊与刀》菊花代表着美和艺术,刀代表的是荣誉的忠诚。作者用这两个象征物件著入书名,特别形象的表明日本文化中的这种矛盾。但日本的国花不是樱花吗?为什么要选择菊花和刀呢?而不是樱花和箭,作为日本的象征呢?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但菊花却是日本的象征。在日本古代老百姓是不能随便使用菊花图案的。这里的刀也是特指日本武士佩戴的武士刀。所以菊与刀这两个物件,不但是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还可以包含日本皇室世界和武士世界这两个阶层。但如果用樱花和剑,就没法体现这层意思了。这本书在日本影响非常大,有一个说法,日本人如果不了解自己的性格,可以看这本书。连日本人都觉得坐着比他们更了解日本人。1951年的时候,这本书被日本列为日本“教养文库”后。到1963年就已经重印36次。

二、关于作者

       说起这本书的作者可能就更让人惊讶了。因为作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是一名著名的人类文化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是一位女士。这位号称比日本更了解日本人的作者,竟然从来没有去过日本,它是通过对拘禁在美国战事安置营在日本人,通过访谈,阅读大量书刊和日本文学,日本电影才写出这本书。就好像当年的孟德斯鸠。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也仅仅通过一个叫黄加略的中国人聊天,就写出了《论法的精神》。不牛都不行,简直膜拜。有人说孟德斯鸠,没有来中国调研,那是当时没有条件。但是《菊与刀》这本书写作的时候,可在1944年,作者为什么没亲自在日本调研呢?1944年日本马上就要战败了,美国政府有一个紧急任务,就是每天琢磨二战结束以后应该怎么对待日本人。因为美国发现日本是一个他们无法理解的民族。德国人战败的反应截然不同。这群日本人战败后,居然成群结队的跑到小树林去破腹,而且旁边还站着一个人帮他砍头。所以美国人,就想战后对待日本的政策一定不能和德国一样。所以美国政府才在1944年专门委托本尼迪克特,研究日本人好,作为战后对此决策的依据。所以说《菊与刀》,这本书就是一份内参报告。

三 、日本文化之

        这本书的精彩内容很多。如其中的日本报恩文化,日本的耻感文化,和日本的善恶观念。

       日本的报恩文化:  在中国公交地铁地上,给老人让座是常见的举动。但在日本,公交地铁很少见到,有人给老人让座的。过去我们对这种现象的解释,觉得日本人很自立,不希望被看成是弱者,甚至认为这是日本社会人人情冷漠的坏反应。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日本人之所以很少让座,真正的原因在于日本人一直都在小心翼翼的避免让别人背负上一种恩情。因为报恩的负担实在太重。他们总希望自己的天平,能够在欠恩和报恩之间保持平衡。否则他们内心深处一直纠结自责的状态。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甚至有一条法律规定:“遇到争端,无关者不得干预。”就是处于这种报恩文化的影响,避免让人帮忙而陷入,必须报恩的负担之中。而一旦日本人决定报恩,几乎是毫无原则的。

       比如在书中写到报答皇恩。在中国,我们经常说:“皇恩浩荡”。但我们报答皇恩有一个起码的前提,就是皇帝必须是个好皇帝,忠的上头要有个更高的标准——“仁”。但日本在接受中国文化的时候,把“忠”作为最高价值,而把上面的“仁”给拿掉了。所以,日本人报答天皇的恩情那可是毫无原则的。不管天皇值不值得效忠,一概不管。所以中国更迭了无数个异姓王朝,一有暴君就被推翻,可日本却几千年来万世一系,天皇从来就没有被推翻过,全是他们家在统治日本,就是这种不加反思的报恩思想导致的结果。

     日本人的耻感文化:西方人做错了一件事,不论别人是否知道,他们都会产生一种罪恶感,并强调内心的忏悔和赎罪,这是罪感文化的表现。但是耻感文化就不一样,他们不太讲究一件事本身的是非,而是看重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羞耻感。换句话说,如果别人不知道,不去羞辱自己,就可以当这件事没有发生过,而不会自己主动地忏悔和赎罪。所以,当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以后,他们想的可能是极力先掩饰和否定,避免让别人知道。

       日本人确实会压抑自己的天性,但原因是对名誉的重视,而不是像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出于心理扭曲。日本人对于名誉极度珍惜,正是因为这种非常敏感的耻感文化,才会为了一点名誉的受辱而选择自杀,用这种方式挽回名誉。

       书中写到正是因为日本人太看重名誉,自杀率又高,所以日本人常常想出一些巧妙办法来避免直接竞争。在日本到处都有中间人,防止两个竞争者直接面对面。一个人因失败而感到羞耻时,随时都需要有个中间人。甚至在日本还有一种中间人专门负责帮助求职者探听雇主意图,或者把雇员的辞职意图转告雇主。书中也对每个民族面对侮辱的时候反应都不太相同作了列举:我们中国人可能就觉得,被侮辱不算什么大事,如果反应过激只能说明自己气量狭小,要反思自己。泰国人面对侮辱会听之任之,因为这样可以暴露侮辱者的人格。但日本人面对侮辱,反应就很激烈。他们觉得,只要受到的侮辱没有报复回去,这个世界就不平稳,必须努力使世界恢复平衡。所以复仇是美德,而不是罪恶。

      日本人的道德观念:日本人对感官享乐特别宽容。因为在日本人看来,肉体根本不是罪恶。追求肉体的快感没有任何可以感到羞耻的地方。日本人就没有我们这么强烈的善恶观。日本人之所以不喜欢善恶观,是因为他们觉得日本人天性就是善良的,所以善恶论的道德律不适合于日本。在他们看来,有一些国家的人之所以特别强调仁义道德,那是因为,他们的劣根性需要用这种道德观念加以约束。

       日本人把履行义务规定为人生的最高任务。所以,一旦有所需要,他们可以随时放弃所有肉体的享乐,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只要不和最高义务相冲突,任何肉体和感官的享乐都没有必要加以贬低和排斥。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日本才会有那么发达的色情产业,而且,僧侣也是可以结婚的。

        又如二战后,德国人能深刻反省自己的战争罪恶,但唯独日本人不行。就是因为德国属于罪感文化,而日本人属于耻感文化。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待罪的态度上,耻感文化只有耻辱感,而没有什么罪恶感。它本来的文化里就没有太多的善恶观念。哪怕干的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也没有忏悔和赎罪的观念,即使认识到自己的确犯了罪,也要想方设法不承认,掩盖罪行,不让世人知道。因为只要别人不知道,就可以避免这种耻辱。

     尽管这本书有很多洞见,但是作者没有条件深入日本社会,也有不可避免硬伤,多少有一些道听途说的成分,也会有把特例当规律的偏颇。毕竟作为当时政府内参的写作背景。时间紧任务重,文化特色的形成机制,没有进入细致深入的探究。 而且这本书从出版到现在又过去了几十年,很多是对传统日本的观察也未必实用当今社会。所以想要全面客观的了解日本人性格。可能还要更深入了解日本的历史,以及他们的文化形成机制,但不过作为日本文化入门经典读物,那这本书的确不可不读。

菊与刀读后感400字 第(2)篇

讲述一个西方人认知下、研究下的日本:为什么日本人在二战期间战斗起来战斗力强悍、视死如归,而在天皇宣布投降后,立刻放下武器,放下抵抗,到后来美国进军日本本土后,不但没有遇到阻碍,反而受到了欢迎。这种转变在西方人的认知中难度极大,而日本人却很轻松的就做到了。作者从历史、文化、生活和教育几个维度出发,阐述这种转变的根源。

 日本人生活在压抑的环境里。

 日本人有极其森严的等级制度,农民、商人、武士、大名、将军等,等级森严,生而为何,终身为何。后来明治维新,打破了传统的等级制度,将以前的层层制度变成了“天皇-阁下-平民”的三层式结构,“阁下”成员由天皇任命,负责统领平民,也就确定了天皇在等级制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后来随着变革,天皇慢慢趋于象征意义,但是在平民眼中,天皇仍然是至高无上的,是“宁有种”的。由于这种等级制存在,所以当天皇投降以后,当天皇对美军进扎日本持开放性态度后,日本民众马上放下武器,欢迎美军了。

 日本人处在一个处处需要“报恩”,处处需要考虑“情分”,时时刻刻要注意“面子”的社会中。“报恩”是义务,对父母、对家人、对社会,即使有万般不愿,也得去做。“情分”是责任,可以拒绝,却难以拒绝。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能拒绝的却不过二三。“面子”,是不可受辱,可以不吃不喝,却一定要保证尊严,命可以不要,面子得拿下。这种文化下成长,日本民中身上天然有枷锁,所以辛苦,所以压抑。

 日本成年人对自己要求苛刻,对孩子却十分宽容。在日本,最轻松、最没有压力的就是孩子和老人。当孩子长大了,就需要按照成年人的规则生活。当成年人老了,却又像孩子一样自由。

 这是一本值得看的书,尽管很晦涩。目前来讲,每一章的内容我都读懂了,但是还不能把所有内容串联起来,无法有逻辑的分析日本民族在战争结束前后的行为。

 假如哪一天我来了性质,我会重新读这本书,并且画出逻辑图,并再次聊一聊我想到的一切。

菊与刀读后感400字 第(3)篇

了解文化差异,填补思想空白!

当我看到《菊与刀》这个书名的瞬间,我对书名中的“菊”字一头雾水。“刀”很好理解,日本是崇尚武士刀剑的民族。可是“菊”该做何解释?日本的国花是樱花啊?读过才知,日本也是一个醉心于栽培菊花的民族,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血腥的刀和柔美的菊,我很难想象这个水火不容简直突兀的画面怎样才能融合到一起。继续读下去,你会发现它能让你了解很多东西,打破了我内心的惯常反应方式,填补对日本了解的太多空白。

为什么在大地震时他们能够处变不惊有秩序地撤离?

为什么战败后的日本兵士会自戕?

为什么他们会尊重自杀?

为什么他们对人与人之间收入的差异不觉得不合理?

为什么他们不管哪个阶层的人,都能安守其本份?

为什么他们有特别强的自我克制能力?

阅读此书可以打消很多疑问,可以更多地了解他们独特的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和习惯。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