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再多两分钟,那就是用了整整五十个小时读完这套书。看完后,心情极难平复,尽管陆陆续续一个多月的跨度磨灭了些许记忆,可是还是想趁热打铁,把不成熟却又憋不住的情绪一吐为快。社会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生活在唐朝的老百姓不容易。除了两段长和两段短的兴盛和稳定外,在我的揣测中大多数都是在逃难、因战争被杀戮。人口锐减,百业凋零,用“盛唐”囫囵吞枣地涵盖这段历史,绝对不妥!而造成如此衰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大的环境里封建君主思想、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应该是依然根深蒂固的,是什么原因驱赶着这个国家一步一步深陷动荡和杀伐而走向覆灭呢?n和汉朝相比可喜的是唐朝没有出现“外戚当政”的字样,尽管有女皇武曌干的比当政更猛。不过,这套书里提及更多的是皇权孱弱情况下的“宦官干政、朋党之争、藩镇割据”。当然,民不聊生,百业凋零,也导致国库空虚,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组织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失去群众基础,一切振兴和发展都是笑谈,甚至连理想国都不如。记得宋朝总体上对外不强,但是对内是皇权强大,地方积弱积贫,究其原因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从此弱化地方武装,强化中央集权和军事力量。可是,唐朝在宋之前,唐宋之间间隔着“五代十国”,一个更加血腥无底线的时代。我个人认为赵匡胤绝对是充分吸取了唐朝以来的藩镇割据的战争频繁的教训。其实,北洋军阀自袁世凯之后的分裂割据,基本上是后唐历史的重演。难道真的是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打开了国人不在迷信皇权的潘多拉魔盒?还是社会动荡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期待改变的揭竿而起?如此幅员辽阔的国土上上演一幕幕悲怆的屈辱史杀戮史更迭史,你唱罢来我登场,热闹非凡,受苦受累受害的还是老百姓。如此看来,对于一个社会、国家和组织,都要吸取历史教训,在制度基础上把握核心的几个方面,才能给稳定发展创造条件。其一就是以德为主的人才选拔,既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更要以德为先,杜绝无德之人当政。其二就是合理的放权和严格的监督,制度的执行需要监管,越相信谁越检查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其三经营发展是第一生产力,通过锐意进取和创新发展,实现集体和个人的同创共享,切实捆绑成利益共同体。读史让人思考,读唐史思考的更多一些,最近,有时候走路和跑步的时候,我也在想,在那种情况下如果是我又将如何?其实,没有答案。历史不可能推倒重来,但是和历史相似的悲剧却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上演着……n洋洋洒洒写了半个小时,没有头绪,差不多,先写到这里吧……n
血腥的盛唐(全7册)读后感2000字 第(2)篇历史的核心是人,读历史,其实是读历史中的人,读他们面临的具体境况,以及他们做出的选择和具体行为。 真实的历史,能让我们看到一个个更接近真实的人,而真实的人,永远无法像教科书历史描述的那样,可以用“好”“坏”“正义”“邪恶”这些词汇,进行简单概括。 真实的人性,永远复杂多面,而且总是受到具体时代环境的影响与制约,生而为人,就有其自身的劣根性,再伟大的人物都有其自身的历史环境的局限性,在评价历史及历史中的人,尤其不能把政治人物道德化。好在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具有血肉精神的人,不乏帝王将相,也有升斗草民,在他们自己的时代历史背景下做出了自己的那一份选择与决定,有豪情壮志,有俯首成败,有悲情泣血,也有艰难困苦中夹杂着不甘与无奈。四十个小时过程中领略了从隋大业到大唐建国二百八十九年的历史过程,眼见他们一个个起高楼,宴宾客,最终他楼塌了。最终无关悲喜,多了一份宽容与理解。
2018年11月5号于西安
血腥的盛唐(全7册)读后感2000字 第(3)篇有幸曾去过西安,去过大明宫遗址,仅仅通过那仅剩的半截城墙就能想象它曾经的辉煌。
唐朝留给我们的,是真正的强盛的民族自豪感,也有那些不能忘记的宦官之难。
看过这280年的历史,真是万千感慨。
书是好书,真的有很多细节描写,通俗易懂,使得整个事件更鲜活的体现给我们这些读者们,还有各位书友的批注解惑,更让我受益良多。
唯一让人不理解也挺讨厌的是有些人复制作者的下一章节的个人评论及书中内容做书评,既然是书评及想法,写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何必像完成任务一样的复制黏贴呢?读书看书评时候,出现这,刚点了个赞,结果在下一节看到了同样复制的话,真的令人作呕,以为评论是高素质高涵养知识渊博的人,结果不过如此。
这感受真的不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