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怎么形容,心里钝钝的痛。
童年,泥土,上海,文革,下乡,辞职,历险。
读完之后像做了一个噩梦,一直在挣扎又一直醒不了,最后醒了也没有感到庆幸。
那毕竟不是一个梦。
我的历史学得一般,但是从第一次看到文革的时间就记住了,因为那是我妈出生的年份。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我总是试图去了解那个年代。
一个时代的扭曲,疯狂和无秩序。一群人迫害另一群人。
上个星期有一天重度雾霾,我晚上8点出门,能见度只有几米。那是一种真实的恐惧,觉得自己被埋在了这种物质里,开始不停地咳嗽,头发也湿了。
在空气好的时候,我总是以为世界都是自己的,路边的花草,落叶,还有四通八达的道路,我以为自己想去哪就去哪。
可是那天,我在路口,足足等了3个绿灯,确认周围一辆车也没有之后,才飞快地穿过马路,我怕车子看不清,会撞到我,怕死。
最后,我冲回寝室,关上门窗,开上所有的灯,打开空气净化器。在这小小的房子里,空气净化器疯狂地工作着,才感到一些安心,那天,我给爸妈都发了信息。
我觉得黑夜要吃了我。
这本书总是让我想起那天晚上,周围仿佛什么都没有改变,建筑,道路,和灯。但是恐惧让人窒息。
余秋雨先生一直没有妥协,哪怕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不愿意弯腰。
在多年之后整理父亲遗物时,看着污蔑父亲的旧报纸,很厚很厚的申诉信以及父亲被关押时走投无路给造反派写的旧欠条,他说他有一些后悔。所谓气节和家人的生计比呢?所谓尊严和父亲的皮肉之苦比呢?
我们多年建立的,一点点的良知,在那个年代显得那么可怜,连可怜也说不上,不值一提。
余秋雨先生在之后的岁月里,还可以抛弃权力潜心学术,个人品质极其坚毅。
但是也有很多很多人再也没有走出那个时期。
黑夜吃了他们。
借我一生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用了两周时间读完了这本书,算不上忙里偷闲,算比较认真的读完,本来从书友的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想着翻着看看,但是一翻突然有种回到了原点的感觉。记得小时候家里书很少,读的也不多,刚开始的图画书和武侠小说还是当时从二爷爷家里借来的水浒传的图画书和武侠小说,后来的初中跟着表姐看过一部分《平凡的世界》,再后来到了省城上中学,有幸读完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三本书,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对我有了初步的震撼,但是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厚,这次无意中读到的这本书,让我有了几个全新的体会。第一个是对余秋雨本身有了全面的认识,从原来的知道他是一个活动在文化访谈节目和大学讲座的文化学者到一个人生经历坎坷和阅历起伏波折的文化人,一个人旅行学者到一个从戏剧学院院长到纯粹的文化人,一个成功的都市作家到借住一生的漂泊作家,更深刻,更全面。第二个是对以前看的书有了一个回应和注解,以前只是知道书里写的内容,现在知道书外延伸的东西,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他的感受是如何得来的,有了更加全面丰富和立体的认识。第三个是对“文革”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从作者家庭人生阅历的角度一个小的角度来认识文革给我们带来的民族和国家的深重灾难,如何避免这种集体的无意识和社会混乱,值得我们深思。第四个是对人生如何抉择有了自己的思考,我们该如何追寻自己生命的价值,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什么样的事业才是有价值的,哪些是虚假的,而哪些才是真正真实的,我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学会放下,不执念,真正做自己喜欢的事,有意义的事才是真正的有意义。
借我一生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如果说读书如汲取养分,那么每次读余秋雨的书都必须准备一块特大号海绵,因为单靠自身的吸收能力太容易饱和,即使只是读一部自传。翻开这本书之前问朋友觉得这本书写的如何,告诉说前半部分写小时候的故事还挺有意思,后面从文革开始就比较无聊了。猜想可能是由于后半部分的一些章节有点辩护词的意思?不过那些关于《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等作品的回忆还是相当有趣,既像前传,又像未播花絮。历史留给秋雨老师的权利并不太多,但灾难毕竟教会了他如何嘲笑。有骨气的文化人在政治黑暗的时候固然不能同流合污,在政治清明的时代也不会成为政治工具。鲁迅的勇敢在于他强烈抨击了中国文化骨子里的虚假,甚至认为中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瞒骗文化。而余秋雨用自己借得的一生对中国文化实地考察之后,发现这个国家急需真正的精英文化,以弥补人们在终极关怀、人文精神、高层思辩、准确论证、专业学理、创新实验等方面的历史性缺损。这些年随处速成、随意自封的伪精英文化以狭隘替代高度,用生涩冒充深刻,让无聊扮成风雅,把肉麻当作有趣,已使中国人离真正的精英文化渐行渐远。读完这本之后似乎明白了为什么金庸会说这么一句话,“有人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