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上瘾五百年:烟、酒、咖啡和鸦片的历史(图文精编版)读后感(3)篇

上瘾五百年:烟、酒、咖啡和鸦片的历史(图文精编版)
作者:戴维·考特莱特
这是一部瘾品文化史的经典著作,是横跨世界史与药物史的必读杰作。烟、酒、茶、咖啡、鸦片等精神瘾品,在历史上的力量有多大?它们为何有合法与违禁之分?是什么力量将瘾品流行推动为规模庞大、模式各异的商品贸易?本书从社会与生物学的角度对咖啡、烟草、茶叶、鸦片、可卡因等影响精神状态的瘾品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考察,逐一展演它们如何被发现、交易与图利的过程,追踪出大众化瘾品进入全球贸易主流的来龙去脉。书中综合心理、药物、权力、经济、文化、生态等个领域讲述瘾品历史,内容有趣,视野广博,令人眼界大开。
上瘾五百年:烟、酒、咖啡和鸦片的历史(图文精编版)读后感 第(1)篇

假如你想赚钱,要挑一个可靠的坏习惯,人在年头不好的时候会放弃很多必需品,却绝不会想到戒掉自己的坏习惯。


时代的进步,让一切不可能都变成可能

这些一度受限于地理因素而无法流通的物资,现在都于不同时地进入全球贸易的潮流之中

酒精,烟草,咖啡因。

这三种瘾品,勾起来的不只是生理上的瘾,还是政治,权力,利益上的瘾。事情的发展往往都离不开利益。

  • 阐述瘾品是怎样传遍世界的?

1600年左右,福建水手和商人又把菲律宾烟草带进中国,不久之后,吸烟草的热潮也在中国传开了。这关键还是利益的驱使,太赚钱了。1930年左右,美国经历了“大萧条”,不计其数的公司工厂破产倒闭,数不尽的人下岗,但是烟草公司却大赚。

  • 鸦片,大麻,古柯叶。

哥伦比亚在20世纪60年代变成大麻烟的空运与海运主要中心,之后又相继在20世纪70~80年代成为可卡因运输中心,在90年代成为海洛因运输中心。按1995年的估计,哥伦比亚供应全世界70%~80%的精炼可卡因,也是鸦片的主要生产国,罂粟田面积约有两万公顷。大部分的作物收成在雇请的中国化学师的协助下精炼成纯度非常高的海洛因,专门就近供应给美国市场。

  • 解开销售之谜,为什么槟榔未能成为全球瘾品?

嚼槟榔也会把牙齿染黑,使唾液变红。槟榔中的熟石灰会磨蚀牙齿上的钙质,只留下牙本质,而长期发炎与牙龈增生还将使这一截牙本质也脱落。欧洲人看了这种人固然会觉得可厌,不管怎么说,大家还是很在乎形象的。

  • 为什么瘾品的普及程度这么高?

瘾品发展过程的背景中充满白白赠送的促销手法,正是基于这个原因
一旦上了瘾,需求量就固定不可少了,常有人说,上瘾者是不在意价钱的。其实他们和一般消费者一样会考虑价钱,如果瘾品售价涨得太高,上瘾者会去找替代物,或是减量使用,或索性戒掉。不过,鸦片或卡特等物质毕竟和大麦、燕麦不同,上瘾的人甘愿为了能够持续服食而多做一点儿牺牲,放弃他们不那么渴望的东西。尤其是短期内因断瘾而正在受苦的人特别容易做这种牺牲。

  • 为什么毒品禁不彻底?因为合成药物的种类层出不穷,实在太多了。合成速度太快了。

  • 金句
    ,酒精对做爱前戏比较有用,对最终成其好事却未必有益。莎翁戏剧《麦克白》(Macbeth)中的守门人对麦克德夫(Macduff)说得好:“它会激起欲望,却教你表现失常。

    宗教,信仰,只起到一种加强的作用,如果宗教信仰的理念是好的,那就会更好,如果是不好的,那就去他妈的了

    马克思(Karl Marx)的著名比喻——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若改为酒精或烟草,其实一样贴切。
    ,酒精对做爱前戏比较有用,对最终成其好事却未必有益。莎翁戏剧《麦克白》(Macbeth)中的守门人对麦克德夫(Macduff)说得好:“它会激起欲望,却教你表现失常。



上瘾五百年:烟、酒、咖啡和鸦片的历史(图文精编版)读后感 第(2)篇

f推荐来看的这本书,这本书第一部分讲了三大宗(酒精,烟草,咖啡因) 跟三小宗(鸦片,烟草,古柯叶)的历史。第二部分从瘾品的医疗作用、滥用后的刺激麻醉作用以及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三个维度解释瘾品贸易的发展。第三部分进一步深入讲了瘾品在人类社会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比如在性交易中、在军营中、在手术中、在政府收入中、在苦役中,等等等等。

书很精彩,一直很好奇爸爸为什么那么喜欢抽烟喝酒,以前一直劝父亲不要抽烟喝酒,其实戒烟戒酒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从人的角度来说,瘾品牵涉到人的动物本能,烟酒作为瘾品的一种,对大脑具有刺激作用,它们带来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大概一种转换意识后的解脱感吧?毕竟现实还是有点束缚的,而人又是那么复杂多面,有时候喝酒让你相信你更接近自己。

从社会环境角度来说,第一,获得烟酒是非常容易的。烟酒作为合法流通合法课税的瘾品,对于zf,一方面可以赚税金,另一方面又可以减少不规范的黑市出现导致的社会不安稳。私以为瘾品带来的经济效益实在是难以拒绝的诱惑,所以其实烟酒的消费是被鼓励的。第二,烟酒有时候是一种文化。我们生活在我们坚信的秩序里,而这个秩序有一些经济活动或者社交活动需要我们抽烟喝酒去配合,比如酒过三巡之后说的“兄弟,今天想跟你聊聊人生”、“今天借着酒我把话给你说开了”等等。

个人体验,从味蕾上说,我不喜欢酒精的味道,特别苦,比如我对啤酒就没什么好感,一些甜的酒精饮料,就觉得还是挺好喝的。酒精带来那种微醺的感觉真的很舒服,脑袋涨但心是爽快清明的,跟朋友聊起天畅快极了。曾抱着对酒醉十分的好奇,喝了传说中的fourloko,但当时跟妹妹喝完,直接飘飘悠悠睡了过去。或许是没有达到某一个人生阶段,严肃苦闷或无趣都不曾折磨过我,酒精进入血液后直观感受是有的,喝到断片或者吐这种“乐趣”,怕是我这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难以理解的了。

瘾品拉动经济发展,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平淡无奇的产品跟耐久商品,比如大豆和烘干机,能带动的经济活动量也就这样了,而瘾品本身自带的高用户粘性的特点,注定了其需求源源不断,又加上它涉及多个产业,所以瘾品制造了更多的经济活动。

现代社会给足人追求快感的权利,资本引导广告公司不停地做一些广告,诱惑消费者放纵自我,以至于我们有时溺于声色犬马仍不自知。比如街道上越来越重口的餐馆,商店里琳琅满目的衣饰,花样越来越多的娱乐场所,我们视之为理所当然,但其实这一切的发展不过是短短数十年。现代社会总是过分满足的需求,我们会不喜欢寡淡的食物,会厌倦一切平平无奇的事物。

书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把商业社会如何利用人类的原始欲望赚钱一览无余:

“为了凸显男子气概要抽香烟,为了治疗烟抽多了造成的勃起障碍,又得服用'伟哥'。”

我们是一群复杂神奇又迷人的生物,从狩猎时代到农业时代再到工业时代,我们从居无定所到养尊处优,劳动分工之后文明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各司其职,被囚锢在一个有疾病、贫穷和对比的空间里面,有时想逃避“过得太辛苦的自我”和“桎梏”的话,瘾品真是一个合适选择。

胡说一通毫无逻辑不用在意哈哈[胜利]

上瘾五百年:烟、酒、咖啡和鸦片的历史(图文精编版)读后感 第(3)篇

作为一个爱喝茶和卖酒的人,理应了解这部“瘾品文化史”。有人说,这是一部“人类嗑药史”。但这不是唯一的立场,本书的作者在这个问题就非常客观和理性。瘾品贸易盛行于一个饥渴心灵取代了饥饿肚皮的世界。人为什么需要瘾品?对于人而言,文明社会作为一定意义呈的囚禁状态,每个人都与生俱来拥有一种想要转换自己正常意识的冲动,而瘾品提供的那个幻觉世界恰恰满足了人的这种需求,是人逃离现实桎梏的重要手段。但是瘾品在帮助人们应对生活时具有一定的欺骗性。瘾品带来的幸福感和快感,是化学分子凑巧产生的结果。它能够模拟或影响脑部的奖励与痛苦的控制中枢之内的神经传导素,但并不能持久。除了它精神刺激品外,瘾品还是社交产品,瘾品的近现代发展史,也是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史,它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气候等有扯不清的关系。比如云南的烟草、四川的白酒,比如中国白酒一定意义上代表中国文化,动了白酒就动了中国的根基。那如何权衡这些瘾品被滥用,以及人道与财务考虑上的利害均衡点?该有谁来负责权衡,又该以什么的标准权衡。这个问题几乎成为无解难题。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