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后感(3)篇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作者:刘墉
本书不单是作者写给女儿的,也是写给每位师长和孩子的。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快快乐乐地上学,快快乐乐地读书,快快乐乐地回家,快快乐乐地睡觉,快快乐乐地长大……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后感 第(1)篇

        记得在上大学的时候和一位学长谈起刘墉,他推荐我读《我不是教你诈》,文字辛辣犀利,一个个故事短小精悍,讲理深入浅出,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无味,后来迫不及待的买了刘墉先生一系列的书,他给儿子女儿写的书,也在激励和警醒着我,像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前辈在我的成长路上给我指点一二。让我知道这个世界真善美的同时也要学会面对阴暗丑陋的一面。

     高中政治老师曾说过要“读活书,活读书”,把书读厚的同时也要提炼其中的精华。读书时陪伴一生的事。要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只要坚持读书, 今天的你,便和昨天的你不同。 书籍如朋友,相伴永不离, 行有余力时, 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如交友 书不能由别人帮你读,朋友不能由旁人为你交。 读书就像交朋友:有些书略略翻过即可,是点头之交;有些书必须精读细读,是知心至交;又有些书得再三玩味、十分迷醉,如情人爱侣。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读书、择友都不能只看表面哪!

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因为蜜过了头会腻,反不如知心而不贴肤的朋友来得久长。

学写作也要由聪明和巧妙开始,你要尽量先充实词汇、多读书、多背古人的佳句,达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含英咀华、文采斐然,再进一步追求返璞归真、妙造自然的境界。 记住!备而不用,毕竟不等于“根本没有”啊!

考不好的人,除了用功不够,常常因为粗心,或者以“想当然”的方式去答题。而且愈是聪明和反应快的学生愈容易犯这种毛病。

想要考试不失常,很简单,就是要有“平常心”。因为你是上考场,而不是上刑场!

一个会做学问、会读书的人,不但要把课本内的东西学好,还得涉猎广泛、博学多问。1、多读课外读物。于是有一天你跟人家比赛,势均力敌之际,可能就靠那“多出的一点点”而获胜。2、看看畅销书,也看看别人在读什么。能够帮助你感觉时代的脉动.

第3章 读书与写作

古往今来的许多大作家、大文豪, 都是从模仿开始,一路学、一路写,

先选择正确的方向,再除去可能的干扰

当学习的效果欠佳时,最好先注意一下是否读书的方法不好,或有太多分心的事物。

好好选书读。因为多读一本坏书,也就浪费了能读一本好书的时间。 负一和正一的差距,不是一,而是二!

简练是非常重要的。写文章要简练、说话要简练,做事更得简练。

写文章有“热笔”和“冷笔”,文章发于至情,毫无保留地把内心话说出来,不事雕琢,也没有再三修饰,却能“直指人心”,属于“热笔”。于那些经过“谋篇”先计划好写成几段,怎么导入主题、引申论述,又如何下结语的,则属于“冷笔”。也可以说以“情”取胜,毫不遮掩地“说尽心中无限事”的常属于“热笔”;以“理”见长,经过再三推敲、精雕细琢的常属于“冷笔”。

我们常说“艺高人胆大”,想作文轻松,一定要艺高,艺高则需要平时努力。为了能写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也为了表现你旁征博引的功夫,要多看课外书籍,甚至报章上的科学新知都得汲取。在生活上则要多观察,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从细微的东西上“格物致知”,从人与人间去“感悟深情

什么是作家?作家是最能联想、最能感悟,又最能把感悟写出来的人。只要抓住以上写作的几个要点,而且常常看、常常想,又勤于动笔,很快就会发现写作并不难,而且冷笔、热笔兼备。

任何题目到手上,你都可以把那“开门见山”“格物致知”“迂回引带”三种方法想一遍,挑最适宜的入手。甚至能将三者融合,以“兴”的方式带入,以“比”的方式申论,以“赋”的方式作结。相信只要你不断试探、不断练习,遇上任何难题,都能循着这三条路,一一化解。见微知著”“由小见大”,其实都是“格物致知”,也就是从每样“物”上去思考、去观察,得到其中的知识与道理。写文章也一样

一有灵感就随时记录

要想充实人生,一方面要努力学习,一方面要避免遗忘。所谓“温故而知新”,“知新”是新学,吸收新的东西,“温故”是不遗忘。怎么不遗忘?就是你要常常把所学的东西从脑袋里掏出来想想,你要在心里念着“自己不能白学,忘了等于白学”

记东西可以用小技巧:1、国名首都连在一起记 可首字母谐音联想 2、图画联想,手势图像法

第4章 创作的秘密

创作需要娴熟的技艺,也需要迸发的灵感: 技艺,可以用时间和金钱来打磨, 灵感,却只源于心灵对世间万物的感悟; 技艺可以学习,灵感却可遇而不可求。 但这两者,都建立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之上,

无论说话、写作、采访,先想“人、地、事、时、物”,再加上动态、声音和色彩,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有好的地基和建材,再加上漂亮的装潢设计,就一切妥帖了。

创意常常是表现你独特的观点,那是一种创造。 每个艺术创作都是“创造”,不是“拷贝”。

除了画画,你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试着用不同的“观点”和“切入点”。

只做一件事”和“不得不同时做许多件事”,你必须对自己有不一样的要求。成长是学习取舍,成熟是知道取舍。只有知道这世界上的事,有些办得到,有些办不到,不可能自己样样拿第一的人,才是成熟的人。别总为一下子功课太多、考试太多而焦虑不安了! 只要你闲的时候,没有浪费时间,就允许自己忙中有错吧!

第5章 阅读的乐趣

四德 必须四德俱备,才能成伟大的事业。

笔有“尖、齐、圆、健”四德。“尖”是笔锋要尖,“齐”是笔毛要齐,“圆”是笔腹饱满,“健”是笔力劲挺。尖而不齐表示笔锋贫乏,齐而不尖表示毛不完整,圆而不健表示品质不佳,健而不圆表示力量不均,所以必须四德俱备,才是好的毛笔。

我认为笔的四德也可以形容人—— 尖是专精,齐是广识,圆是敦厚,健是风骨。专精而不广识,难有大的创造;博学而不专精,力量便难集中;敦厚而无风骨,则易颓;劲拔而不敦厚,便易折。必须四德俱备,才能成伟大的事业。

第6章 做个快乐读书人

登山 先审度一下自己的能力再登山吧! 爬到高处也往下看看,享受一些繁忙中的快乐吧!

富贵常得之于困顿, 奇逸常得之于平凡, 清淳常得之于幽远。

有时候不一定要占有;从另一个角度看别人的美,可能更有味道。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后感 第(2)篇

  • 刚开始看书名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会是告诉你如何愉快地读。慢慢看才发现,这本书适用范围好广,适合那些个不知道学习方法的孩子,适合那些需要写作技巧启发的人,也适合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一本不错的育儿经,各位准爸爸准妈妈需要种草๑乛◡乛๑ 
  • 其实接触刘墉的书,这不是第一本,我之前看过他有关于写过人性方面的书,觉得好生活。仔细一想,书如人生,人生如书,他书中的那些不都是生活中的现象吗?好的坏的都是生活,只是作者鞭辟入里的抓住了要害,窥得了现实。也许生活也是这样,看你是否活得清清醒醒,却依然不失对生活的热爱,还是浑浑噩噩,如酩酊大醉了此残生!命都是只有一条,想如何过,选择权都在你手中,别人的左右总归有限,自救才是正道!
  • 这一生,一个人都总归会有喜欢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你可以k书,你可以学小提琴,你可以学舞蹈,什么都可以选,但至少你选的是会给你力量与成长的吧!这个世界诱惑太大,潜心静气又太难,你更要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空闲之余,不至于百无聊懒,感觉空虚。世上东西那么多,觅个自己欢喜的总不会如此的难吧?
  •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会因为在书中看到不懂的字,不明的词而快乐,会因为学了一个高雅的词,一句没听过的谚语而欢喜,更会因为遇见了一本好书而窃喜,来来往往,往往来来,只读不思,只习不读,文字就是如此有力量,点滴笔墨荡人心胸,读,习,思?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会催人进步,发人深省!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是自己想要学习了解的事,单纯的爱而深入,并不是为了样样第一,学习是为了让学过的东西为己所用,不至于忘了,忘了那么多年就是白学了(我承认那么多年的数学是白学了,一直都是个渣)。
  • 很高兴从里面学到了前辈们大半生积累的对于学习的看法,这些经验值得后生去实践揣摩,并化之为己所用!快快乐乐读书,认认真真做事,受教了!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后感 第(3)篇

犹记得小时候读陶公的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那时总是想,这陶公真够偷懒的!既是好读书,为什么又不求甚解呢?这不是博了名声又作懒人吗?难道从小到大的所有语文课上不是教我们要字字句句的研究吗,那些题目不正是这样出的吗?


后来,我才明白,此不求甚解非彼不求甚解,它并非推崇一种囫囵吞枣,生吞活剥的读书方法,而更强调读书不必局限于细枝末节,不必在字句上过分下功夫。


再大一些,对这句话又就有了新的领悟。原来,陶公竟这样有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才是这话的重中之重啊。突然对作者要表达的要旨和深层次的东西理解了,领会了,连饭都不记得吃了!好读书,不求甚解,抛开不必要的细枝末节,方能理解最本质的东西。否则,则容易陷入过狎,过泥,过烂,过流的境地。


作画时有句名言:存心要恭,下笔要松。引到读书上也未尝不可:存心要恭,翻页要松。读书前,要持敬畏思想,尊重知识,理解作者的意图,而一旦翻开书,当放下一切纷繁杂乱的念头,心境要放‘松’,以最澄澈最快乐的心去享受阅读,岂不美哉!


有人说,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呢?能帮你以后加薪升职 还是能帮你当下做一组好数据,写一篇好论文呢,还不是浪费时间!亲爱的朋友啊,你以为时间是用来干什么的,‘快乐的浪费时间’正是读书的最大意义啊。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