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文化苦旅(新版) 读后感(3)篇

文化苦旅(新版)
作者:余秋雨
《文化苦旅》一书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为回忆散文。由此开创“历史大散文”一代文风,令世人重拾中华文化价值。他的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历史文化长河,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文化价值。余秋雨先生在身心俱疲之下,决定亲自修订、重编此书。新版《文化苦旅》作为余秋雨先生30年历史文化散文修订自选集,堪称余秋雨30年来不懈的文化考察和人生思索的完美结晶。
文化苦旅(新版) 读后感 第(1)篇

看完文化苦旅,跟着余秋雨一起领略中华文人文化,最让我感慨的是文人一旦走入大众视野,一旦成名,一旦攀登上文学顶峰,总会有一番艰苦的历程,总有人见不得你的高高在上,不想承认你的文化成就,不想自己默默无闻,而你却大红大紫,开始为了出名,为了让自己为人所知,不断往你身上泼黑水,编排你的不是。不管是受他人诽谤而身陷“乌台诗案”的苏东坡,还是自从辞去文化职务的余秋雨后备受污蔑的余秋雨,都让我感到心疼。 苏东坡这样一个放浪不羁,追求自由的大文豪,那么多千古名诗出于他手,即便在朝中身居要职,也备受皇帝与太后的垂青,却也那些挑事诬蔑者面前不知所措,不断的曲解他所写的诗的意思,越来越离谱,以至于后来他不敢将自己所写的信、诗示人,每每叮嘱人看完烧毁。 余秋雨,是文革后最年轻的正厅级教授,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各种荣誉向余秋雨涌来,各类人也开始向他涌来,各种阿谀奉承,待他辞去各种职务以后,那些往日奉承的虚伪的笑脸开始变得面目狰狞,开始诽谤,开始编排,开始编造历史,说他是文革余孽,人品有问题,说他沽名钓誉,不配有那么高的评价,看完他的千年一叹,我喜欢他的文笔,但感慨他的人品,我不知道网上所言是否真实,但觉得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我对他的人品有过质疑,看了文化苦旅以及感受到了文人自古以来处于舆论中心,向来都是清者自清,正如黄佐临所说“让他们说去吧”,文化人的高傲不愿意为自己辩驳,只想着自己能够专注于文学不在乎周围怎么说自己,但是 却让那些“苍蝇变得更加的肆无忌惮,让不知情的人随波逐流,不了解的真相受到舆论的影响会相信那别人口中的真相,如果不是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的自白,如果不是了解了那些站着高处人的无奈,看清这个社会另外的一个以批判他人为职业的人的真面目,我或许就真的相信舆论了。那样的一群人真的很可怕,平时不说话,不创作,别人一创作一说话就开始批判,开始编排,有什么意义呢?有本事就让世人记住你的文学造诣,何必总是在别人努力取得成就以后就说别人沽名钓誉呢?正是那一群人阻碍人文学创作,同时执笔之人,有的人用笔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而有的人却用笔指指点点,为后人所不齿,愿这个浮躁的社会有更多的人真正沉下心在学术上做贡献,而不是今天批那个明日说这个,终究一事无成。

文化苦旅(新版) 读后感 第(2)篇

《文化苦旅》这是一本高质量的书,读完后会带给你无限的遐想和无限的震撼。

刚读完这本书的我有种奇怪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好像向一个心仪的妹子表白后,她给了你一个眼神,需要自己体会。于是心里忐忑着有戏呢还是有戏呢?是的这本书就是这种感觉。

 余老先生的逼格真的很高。上来先给你来段人性的思考,其次是历史的沧桑,再次是人类造物的伟大,古国的文化交织中心经济交织中心,晋商没落,各大文明与华夏文明,封建毒害和边陲文化发展,以上是生理历程的苦旅,后一段,是他与各个文学泰斗间交流和他亲生经历的感触。虽然语言平实低调,但却反衬出了他博古通今的逼格。

 就如文字跳动在贞洁牌坊和尼姑庵的时候,想到的是封建毒害死掉贞洁烈女和从那那一座座坟还有那一个个突然出现的妙龄尼姑,感动得我们再也不会怀疑我们的传统里缺少人性。

而当余笔流过西湖间时,又不得不感叹人类的智慧,春秋时期西湖本来是咸水湖,却在钱镣的手里奇迹般的成了淡水湖,在自然对西湖的侵袭下,苏轼又接着改造西湖,后来改造完成后也,只是静静的看着自己的成果,诗一句,水光艳艳晴方好,而后却迎来了西湖的繁华……

这是一本让人在古代文化智慧里遨游的书,处处留给人震撼处处留给人惊奇。。。

文化苦旅(新版) 读后感 第(3)篇

磕磕绊绊终于读完。虽有纸质版书籍,最终完成却还是在电子书上,不禁兀自发出一阵无奈叹息。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爱这本书的。从第一次读至《道士塔》停住,听余先生其言以为王圆箓是个不折不扣的民族恶人,第二次读时更为辩证,查阅了其他资料,发现余先生对王圆箓的批判并不客观公正。继而随着文字补了补中国的历史,又因为此书认识了谢晋、巴金(并不是念书时形成的“巴金 《家》《春》《秋》”的条件反射那般的浅显认识)、黄佐临——在那个时代隐忍着,纯真着,孤独着的真正的文人们。本书我最偏爱第四部分——人生之旅,这几位是不该被人们忘记的,或者说是应该被深入理解的,就此一点,我也要感谢余先生的。

最后几篇有余先生为自己解释“石一歌”事件的,有写到祭拜父亲,致悼母亲的。此几篇相比起来就较为私人了,我只是草草翻过。下一本,该是《山河之书》了。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