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句话总结:价格只是一场集体幻觉,透过纷繁复杂的价格现象,了解价格的奥秘。
阅读类型:消费心理类书籍
阅读评价:五星
关于本书和作者?
作者威廉·庞德斯通,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13部畅销书籍+2次普利策奖提名。
本书的联系:
《影响力》 罗伯特·西奥迪尼
《清醒思考的艺术》 罗尔夫·多贝里
本书的概念解释:
锚定效应: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原价1000,现价100。原价的1000就是锚定值)
厌恶损失心理:是指损失带来的伤害远远大于获得同样东西带来的喜悦,而人们通常为了避免损失而愿意支付更高的代价。(丢100的痛苦比捡100的愉悦感更强烈)
这本书写了什么?(价格奥秘、定价策略、反价格陷阱)
第一、价格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定价没有依据可言,各种因素会影响定价。主要有3种因素:
1.价格的相对性——人们很难判断商品的绝对价格,比较擅长的是判断商品的相对价格
2.价格的环境性——熟悉商品会记住价格,不熟悉商品的话环境效应会影响价格(锚定效应)
3.价格的支付意愿——人们愿意对这个商品支付的主观意愿,支付意愿强,越容易冲动购买。
第二、作为商家,如何利用定价策略来获利?
如果价格是一场巨大的集体幻觉,那么商家就会利用这个幻觉让你买单。主要利用3个策略:
1.利用锚定效应——给消费者参考价签(天呐,你会去看商品的价签中的原价和现价吗,你以为原价没有用吗,有用极了,这就是锚定效应。)
2.利用损失厌恶心理——让消费者先得到(免费、折扣券、试吃、试用、延迟付款)
3.利用框架效应——让消费者感到更好(含5%脂肪和含95%的无脂肪酸奶,你会选后面那个酸奶的)
第三、作为消费者,如何规避价格陷阱?
买的没有卖的精,你永远摆脱不了价格的幻觉,你只能尽量避免。主要利用3个策略:
1.运用理性思考——不要用直觉思考(系统一),要用理性思考(系统二)。决策宁可慢也不可快。
2.反向讨价——商家也会被锚定,讨厌厌恶损失。讨价还价用隔壁家的价格是怎样的,我离开的话商家就会白费了这一小时的介绍时间的。
本书喜欢的句子:
1.任意连贯性:该理论说,消费者其实并不知道什么东西该值多少钱。他们茫然地穿过超市货架,根据种种线索判断价格。任意连贯性首先是一种相对理论。买家的主要敏感点是相对差异,而非绝对价格。
2.黑就是周围有一圈光环的白。
3.总体来说,人对金钱的看法,跟其他感官知觉很像。价格是一套量值量表,下限是零(我们都知道,这就是说某样东西毫无价值),没有上限。
4.100%肯定的事和可能性为99%的事,在主观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会表现在价格和选择上。与此同时,10%和11%的概率差异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5.我们把事情过分简单化,是因为要在这个世界上过活,没有别的路可走。
6.忍受不了损失的人,很可能会接受先前接受不了的赌博。
7.人们关心工资绝对数的变化,对于相对的变化是迟钝的。
8.消费者想要什么,大多是在鼠标的一次次点击之间构建出来的。各种内容细节施展着可测量出来的统计效应。没有哪个消费者愿意觉得自己受了操纵。但就某种程度而言,这无异于说鱼不想感觉到水。
9.较之一个没有价格的世界,价格让我们多了一点节俭,多了一分贪婪,多了好些物质主义倾向。
10.人类是“有限理性”的。
11.我们是在选项的描述之间进行选择,而不是单纯地在选项之间做选择。
无价:洞悉大众心理玩转价格游戏 读后感 第(2)篇一件产品经成本核算定价为10元,推向市场后业绩平平,当把10元的产品,改变销售策略,买3件25元,反而比之前买一件10元的业绩要高出许多。
这本书里提到一个非常有趣的名词:锚定。大意是说,商人在卖东西时,要设定一个价格点,这个价格点的区间非常考究。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过高,无人问津,过低,赚不到钱,所以这个区间值非常重要。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卖一瓶矿泉水,把它的价格标到5
0元。当抛出这个价格,其实是在考验消费者的判断力,他们脑袋里会想:这瓶水值不值50元。思考后,得出的价格是否定的,那自然没人买水。反过来,如果把水定价1元,可能买的人很多,但是商家利润太薄,赚不到什么钱。
什么价格的水最合适呢。我们不妨回到市面上看看,卖的最多的水是2元一瓶,它占领着市场的主导地位,整个大环境里面,2元一瓶的水已在市场占有统治地位,它的低价策略不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出现波动,还能牢牢抓住固定的消费群体,阻挡一批人杀入这个市场与其竞争的商家。自然是好的价格。
好的价格需要经过时间检验,大多数商家可能熬不到这一关,不用担心,如果不能调价,可以在产品上做些手脚。这本书里介绍了另一种不知不觉「偷工减料」的方法。
书里介绍说,一款产品,价格出现失误(不能太大的失误),可以在产品上面做些小手脚。比如饮料,我们可以想想为什么有的饮料瓶底部是凹的,薯片为何膨胀得如此厉害,商家在不断设计与改进产品的过程中,为了追求利益(定价失误)会在消费者看不见的地方做些「小手脚」,这些「小手脚」要非常小心,必须让消费者看不出来,想想每次「偷工减料」那么一点,量大之后,自然会扭转盈亏。
若产品价格不变,产品也无法做手脚,应该怎么办呢?别急,如果是这种情况,书里还有一种办法,制造差异化价格,形成竞品。
我们时常在市面上看见许多同类竞争产品,如果你用心去看,会发现很多产品是同一家公司生产。需要说明的是,它们的作用不止形成竞品,还有就是测试消费者所能承受的心里预估。比如这几天我看一些数据,调查发现,手机行业3000元档,国内现在还没有谁能牢牢占领这个市场。价值5000元以上的服饰,女性会犹豫很久,她们会觉得这是一种投资。
需要说明的是,形成竞争差异化,还要考虑新产品是否与同类型相冲突,会不会对市场产生干扰,比如已经有定价为5元的产品,那要根据市场评估后综合考量,而不是用一种产品打败另一种的方式定价。
现在,我们回到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做活动时,原本定价10元的产品,稍微改动,会卖的很好?我个人给出的答案是,不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和没有实惠感。
人是感知型动物,消费10元一件值不值没人知道。要想改变他们的想法,就要让消费者觉得划算。我们所做的方法就是推出25元3件的优惠政策,,10元档的产品定价肯定是失败的,迫不得已,推出25元送3件的活动,让消费者感到自己在捡便宜。也就是说,10元这个锚如果失败,那就想办法用另一个锚来填补这个市场空白。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不仅仅是价格,还与优惠有关系,大多数人都有占便宜的心理,当花钱变成能买到更多的产品,消费者自然愿意买实惠。
不过这些并不是最神奇的,我觉得最神奇的要数尾数带9的价格。市面上绝大多数产品都以9结尾,比如9.9、299、2499等,明明可以做成整数,为何不做成整数呢?
书上对于这个尾数带9的价格也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只是综合多种数据来看,9是个非常魔力的数字,不要深究它,只需要按照市场规律前进就好。
无价:洞悉大众心理玩转价格游戏 读后感 第(3)篇2天读完这本书。我内心真实的想法就是“我希望别人永远不要打开这本书”,《快与慢》和《错误的行为》是理论类的,也就是what和why,但庞德斯通把how讲出来了!读完这本书后开始喜欢庞德斯通了,下一本就是他的《囚徒的困境》,现在除了平克和NNT外,他的书也是每本必读了。给书友分享一个我读书的小心得,就好比你参加一个party,和每一位宾客(作者)都有点头之交,有的人就会瞎扯淡,有的人比较死板和学术味太浓,有的人艺术素养很高,但逻辑有问题,这些人简单聊聊就可以了。我喜欢去寻找这样的人,他们聪明又幽默,他们有丰富的人生智慧,他们既有对生活的热爱,也品尝过生活给他们带来的无奈。他们既有哲学的怀疑和科学的批判,又有街头的生存经验,找到这样的人,找把椅子坐在旁边听他们“侃”,那句话怎么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