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400字(3)篇

死亡如此多情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这是一部由百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的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它用叙事医学的手法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我们借此可以重新认识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以及生命和死亡。中国自古避讳谈论死亡,但只有了解疾病、参悟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400字 第(1)篇

许是晚上自助喝了咖啡,然后就睡不着了。已经好久没有闲暇时间能把一本书看完了,觉得是一本比较好读的书,看了还挺有感触的。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以前有看过一篇推文,讲的是医生这个职业其实并不在于治愈疾病。治好治不好只是概率得问题,对于慢性病基本无解。而对于普通的感冒咳嗽,药物只是加快了恢复的速度而已。那医生这个职业存在的是什么?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在我心中,医生,教师还有律师都是一份神圣的职业,对社会有重大意义。年轻的医生对于生死可能很陌生,因为病人的开心而开心,因为病人的痛苦而痛苦。感性总是会屈服于理性。每一天醒来,你都可能面临着谁将要离去的现实,当看到每天病房不断出现新的面孔,会是感伤,害怕,无助,觉得自己毫无用处,对眼前发生的一切束手无策。医生的价值在哪里?人都是会步入死亡这一阶段,有些疾病并不能治愈,医生能做的就是出于仁道主义进行关怀疏导,让病人平静的离去。可是病人那么多,一个医生的力量太单薄了,需要更多的临终疗养机构贡献一份力量吧。有时候会听到别人讲,那些老医生都是很麻木的,他们见惯了生死,面对病人的死亡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也许不是这样吧,多年的从医经验让他们收起了眼泪,将更多的难受深埋于心吧。肿瘤科医生是一个需要强大心脏的岗位啊。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不知道为什么突然会想起了史铁生的这句话。当时看《我与地坛》的时候感触就特别深。命运捉弄了他,大半辈子在轮椅上度过。疾病突然到来了,有些人看开了,豁达了,有些人却一直抱怨为什么偏偏是我。平静的接受它,不要想着离开,那一天早已经安排好了,可以慢慢等。

死生亦大矣

我们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时,父母会以各种方式庆祝我们的到来。我们赤裸裸的离开这个世界时,要以怎么样的方式欢送自己。以前我总觉得如果我老了生活不能自理,我一定要选择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具体怎么个自杀法到没想过,怕是不能遂自己的愿那是最悲惨的了,希望亲戚朋友们都能尊重我的想法。想到安乐死,可是价格真的很昂贵,还得跑去瑞士,真是为难我们这种普通家庭了。其实我也不大赞成安乐死的。而后又想到,也许到了那时候我还很贪心,想要多活几年,有几个人能够在死亡面前坦然不恐惧,体面的离去,总要经过一番折腾。还没到我考虑的年龄,就不想那么多了。我能想到的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到了一个该走的年龄了,然后在睡梦中平静的离开。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随着年纪的增长,总害怕那一天的到来,生养我们的父母会离去。因为有看过过那种卧病在床无法自自理,一年两年可以接受,十年八年还有谁可以接受?有时候希望就这样走了,彼此都是一种解脱。久病无孝子,说的很实在。看到书中很多子女在父母临终前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的想尽各种方法只为了挽留,让父母多承受了一些苦痛,有的则是尽心尽力服侍,让父母平平静静的离开。中国人真的很看重孝,如果父母病重一定要努力医治,有时真的没有考虑到本人的意愿。一方面是想多留住亲人一段时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不落人口舌。归根结底,人还是自私的。感觉自己是无情的人,是否会因为巨额的医药费放弃治疗,是否会因为长时间的消磨而嫌弃他们。有些时候是责任,有时候是道义,有时候是爱。有事没事跟父母唠唠嗑,希望父母平平安安!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400字 第(2)篇

从开始看到结束,别看只有短短的几百页文字,却不断的湿润了眼眶。看到了父子之间最后的相守,看到了夫妻之间不离不弃的陪伴,看到了朋友之前的友情,看到了医生对病人的关爱。我也看到了遗弃,放弃和责怪!但最重要的还有珍惜和尊重。可以说,有心酸也有喜悦,有痛苦也有害怕。但是更多的是让我了解到了如何面对死亡,去接受它,去承受它!接受它的到来,承受它对亲人的打击。但是还好,我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如果当有一天,“死亡”这个朋友找到了我,我想我也不会害怕惊慌,我会欣然接受,和它成为朋友,我也会有尊严的安静的跟它而去[微笑]。也许有人会说说的很轻松,但未必能做到。其实心里如果想的开,够豁达,就没有想不开的事情![可爱]

谁都不能长生不老,疾病和死亡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部分,是必然的过程,我们要理智地看待它。

生命是一种偶然的机遇,而死亡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向死而生”,选择坦然、从容面对死亡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

每个人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的,关键是过程的精彩,人生不留有遗憾就是完美的![可爱]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400字 第(3)篇

特蕾莎修女在印度加尔各答开办为穷人服务的机构,其中就有作为临终关怀的垂死之家。五年前了解并想去做义工,一直没什么机会。

直到读这本书后,才对临终关怀做了重新的定义。我成长的地方是干休所,顾名思义,每年都有一批又一批的人去世,以前啊,对死亡这件事没太多概念,因为并未落在自己身上,随着身边发生的事愈加复杂,对人生反而多了许多体会。

记得爷爷去世的时候,早上还在锄地,下午睡着人就没了,大家都说好着好着,老头没遭罪。这句话到现在才颇有感触,我还记得她说“每秒都像骨头碎了的疼”,我也记得我跟她铿锵有力的起誓:有人发明出治愈癌症的药物,我一定给他跪下。

 如果结局是要离开,减轻痛苦是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姑息性治疗就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尤为珍贵,走的有尊严也是作为人的一种选择...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