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海泛舟記》書評
成色十足的一本好書,我以盡量慢的速度字品句酌、細嚼慢咽。
仿佛穿越2018至六七十年代,和成長於書香門第的一個翩翩少年促膝而談,聽他分享自己由幼及長的讀書成長故事,故事里書香裊裊、氤氳芬芳,書中講了些什麼呢,恰如作者后记论及所言:“大抵于侍奉老母安度晚年之余,忆平生所学,思已逝老父,几十年前随父读书的片断历历在目,随手成篇,联缀在一起,是一段读书治学的经验笔记,更是一帧乱世学人的生命片断。”
喜歡這種緩緩而敘、有滋有味的筆調,少有高潮驚艷,多是樸實無華,讀來沁人心脾、益腦省智。艷羨作者可遇不可求的讀書環境,字裡行間與不讓人高山仰止。
此書在微讀上少有人讀,也許是因為出版年代稍稍久遠,也許是因為躲在深閨、才美不外現吧。書中提及的一些書單,都很不錯,愿有更多人發覺您的美~
“那些学理性太强的书评,打动不了尚显稚嫩的我的读者;那些为利益驱使硬做出来的书评,会让我的读者误入歧途;那些云遮雾罩的所谓的书评,更会让我们的读者对阅读失去信心。我需要这样的作者,他在讲一个趣味十足的故事的过程中,将一本好书之所以为好书的道理包含其中。 ”
「讀書筆記」
◆ 序
附骥尾 [fù jì wěi]
指蚊蝇附在马的尾巴上,可以远行千里。后遂以“附骥尾”比喻依附先辈或名人之后而成名。后常用为自谦的套语。亦省作“ 附尾 ”、“ 附骥 ”。 rr佛头着粪:zhuó
着:放置。原指佛性慈善,在他头上放粪也不计较。后多比喻不好的东西放在好东西上面,玷污了好的东西。
>> 我是晚辈,何堪此任!但想到名可附骥尾而不朽,不免心里痒痒,也就顾不上佛头着粪之讥了,于是半夜里跳下床来,向读者诸君,交待我跟这书的缘分与读后的感想。
排门看竹: r指名士不拘礼法。r爰 [yuán]: r拉,引,於是。
>> 由名士为之则为雪夜访友,无知识,无修养,则变为达旦捕鼠。由名士为之,则为排门看竹,无知识,无修养,则变为往寺庙偷狗吃。
想来,范先生著书,或许是有感于此吧?不过,这也许并非他的原意,只是我的联想。诸君于此不可不察焉。
我生于1976年,虽是百废待举,但毕竟比天翻地覆的时代要强一些。可惜天资驽钝,未经乱世,对书中的大义,哪领略得?
爰缀数语,言不及义,聊以为序。
◆ 一生能读几多书
>> 幼读唐诗,吟到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禁不住问父亲:“万卷书有多少?”父亲指着书柜说:“没多少。一部《全唐诗》九百卷,一套二十五史三千七百八十二卷,《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一部小小的《古文观止》还十二卷呢。古人一卷书的篇幅,只相当于现在的一章,万卷书其实并不多。一个人从七岁起每天读三卷书,到不了二十岁就能破万卷。至于能不能‘下笔如有神’,那就看其有无天赋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人的萬卷書並非遙不可及吖
>> 一部《全唐诗》九百卷,一套二十五史三千七百八十二卷,《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一部小小的《古文观止》还十二卷呢。古人一卷书的篇幅,只相当于现在的一章,万卷书其实并不多。一个人从七岁起每天读三卷书,到不了二十岁就能破万卷。
>> 民国以降,西学东渐
>> 欲海尘寰
◆ 集腋成裘
拃 [zhǎ]
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量长度;也作为量词,指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两端的距离:两~宽。
>> 童趣盎然,回味无穷。七岁上小学,第一天放学回家,见母亲在桌边裁纸,桌上放着一只纸盒子,她教我用剪刀把纸盒盖上剪出一条一拃长、一指宽的缝,把盒盖封起来。
吉光片羽:
片羽:指吉光身上的一小块毛皮;吉光: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毛皮为裘;入水数日不沉;入火不焦。比喻残存的极其珍贵的文物。
>> 吉光片羽,满目琳琅,边整理边读,忍俊不禁,真是莫大的享受。
>> 父亲给我定的日课有,《千家诗》十首,熟读三遍,读《幼学琼林》一页,继而诵读《古诗源》、龙榆生的《唐宋名家词选》、高步瀛的《唐宋诗举要》、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 初学记
帙 [zhì]
本意是指帛书用囊盛放,整理书籍,用于装套的线装书,后来帙指书画外面包着的套子,书一套叫做一帙。
>> “玄宗谓张说曰:‘儿子等欲学缀文,须检事及看文体。《御览》之辈,部帙既大,寻讨稍难。
>> 冬夜须养浩然气,夏日宜读无字书。
◆ 曾伯伯
>> 读书人仰慕虚名,实不可取。古人云“图虚名而居实祸”,堪称忠言。家有宝藏,坊间淘得秘籍善本,惟恐同道不知,有明珠暗藏之叹,日久心痒难忍,或置于书架炫耀,或四处吹嘘,惟恐外人不知。待同道知晓,欲借读几日,又露难舍之态。勉强借出,不出三日,便朝思暮想,倘若逾期不还,更有抓肝挠心之痛,遂两日一催,三天一讨,交情顿失,斯文扫地。
>> 雅好
>> 赧颜
>> 奉陪甚殷
◆ 续诗赠书
>> 邻家廖叔叔嗜读史书,立志要学吕思勉,把“二十四史”通读三遍。
>> 划拳斗趣,觥筹交错
>> ‘及时雨送江,任尔地暖天寒,千滴万点,哪管上下左右,东西南北。’
天罡 [gāng]
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谝 [piǎn]
花言巧语,炫耀、夸耀或骄傲地显示。r侔móu:
相等,齐:相~。~色揣称(chèn )(写文章摹绘物色恰到好处)。r陟 [zhì]r(1)“阜”指土丘。“步”指行走。“阜”与“步”联合起来表示“往土丘高处走”。本义:往土丘高处走。引申义:登高。上升。)
(2) 又如:陟屺(登屺山。比喻思念母亲。屺,无草木的山);陟岵(登岵山。比喻思念父亲。岵,草木繁茂的山)
(4) 登程,上路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书·太甲下》
(5) 又如:陟遐(远行);陟卓(远行);陟涉(跋涉)
(6) 晋升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臧,善。否,恶。臧否,奖善惩恶。臧、否,这里都是动词。)——诸葛亮《出师表》
(7) 又如:陟罚(提拔与惩罚);陟黜(进用与贬黜);陟劝(提升与奖励);陟明(进用贤明)
(8) 升遐,升天
惟新陟王,毕协赏罚。——《书·康王之诰》
(9) 又如:陟配(天子升天后,于祭天时配享)
(10) 姓氏
(11)地名,河南省武陟县
>> 父亲挥毫写道:“智多星无用,指点天罡地煞,万马千军,遑论子丑寅卯,春夏秋冬。”廖叔叔赧颜无语,一气饮下三杯。
我父亲给廖叔叔斟满三杯说:“请看我的上联。”他提笔写道:“《诗》是诗史,《诗》是史诗诗是史。”廖叔叔瞅了一会儿,口里一遍遍默念着,急得额头冒汗,父亲不看他,径自和客人闲谝。又过了一会儿,廖叔叔难为情地说:“我还是喝酒吧,回家好好想想下联。”
廖叔叔再来我家,也没提对联的事。父亲问他:“《宋琐语》读完了吗?”廖叔叔说:“已读了三遍半,爱不释手。读完这一遍,下周一定带来。”父亲笑道:“不简单,不简单,这本书我也只是随手翻翻而已,半遍也没读够,你竟读了三遍。我念几句诗,你若能续上,这本书就送给你了。‘伟哉横海鳞,壮矣垂天翼。一旦失风水,翻为蝼蚁食。’请——”廖叔叔起初有些紧张,听我父亲说完“请”字,神情顿时松快下来,他扶扶眼镜,吟道:“‘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既涉太行险,斯路信难陟。’——对吗,先生?”父亲爽朗一笑:“好,《宋琐语》送你了。将来你若能编一本《齐琐语》《梁琐语》或《陈琐语》,别忘了送我一本。”
◆ 巧读《诗经》
>> 生了男孩是弄璋之喜,生了女孩是弄瓦之喜
>>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游思软系
>> 家弦户诵,奉为宝典。
◆ 捡书
钤 [qián]
1. 锁。 引申为关键、要领。
2. 兵法。 “ 钤决 ”。
3. 祭器名。
4. 用以焙制茶叶的器具。
5. 星名。 即钩钤。
6. 官印。
7. 盖章;盖印。
▶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上: “揭御笔二字, 钤以御玺。”
▶ 《花城》1981年第1期: “这哪裏是用印泥钤出来的一百六十六方印样呵, 这明明是用一滴一滴从心头滤过的圣洁的血拓出来的。”
8. 钳持;缄禁。
9. 威慑管束。
10. 钳刀。
鬻 [yù]
(2) 卖:~歌。~画。~文为生。卖儿~女。
(3) 〔淫~〕水流溪谷之间。
(4) 古同“育”,养育。
(5)方言溢出:~锅,汤~了。
>> 封底钤有闲章‘鬻及借人为不孝’,你可知出典?”我不知道。父亲说:“唐朝的杜暹藏书甚丰,末页自题:‘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
◆ 踏雪寻梅
>> 简约明净,落寞清寒。
>> 心如古井
◆ 歪批《论语》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厌:通“餍”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出处〗《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孔老二在鲁国当官,年俸六万担小米,过着剥削阶级的腐朽生活,孔老二说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典型的奴隶主生活方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劳动人民却吃不上饭。后来他丢了官,为了重新过上奴隶主贵族的生活,他提出了‘克己复礼’反动纲领……”一句一个孔老二,一口气讲了两个多钟头。
>>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二字,重若千钧,为师者理当慎之又慎,切勿轻言,误人子弟,玷辱师道尊严。”
◆ 十三始作百字文
By香港散文家董桥:“人对书真的会有感情,跟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有点像。字典之类的参考书是妻子,常在身边为宜,但是翻了一辈子未尽可以烂熟。诗词小说只当是可以迷死人的艳遇,事后追忆起来总是甜的。又长又深的学术著作是半老的女人,非打点十二分精神不足以深解;有的当然还有风韵,最要命是后头还有一大串注文,不肯罢休!至于政治评论、时事杂文等集子,都是现买现卖,不外是青楼上的姑娘,亲热一下也就完了,明天再看就不是那回事了。”(董桥:《藏书家的心事》,《这一代的事》,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17页)
>> 吾妻经,妾史,奴稗,而客二氏者,二年矣,然侍我于枕席者文赋,外宅儿也。
◆ 久病成医
>> 古人云: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医。为什么?清人薛雪这样解释:‘人之禀体毋论,其他六淫戕其外,七情贼其中,苟不知节,鲜不病且殆也。为人子者,可以父母伯叔兄弟妻子及诸眷属付之庸医之手乎?故不可不自知之。’你不能光读诗文史传,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着想,也要读几本医书,掌握一些医学常识。”
>> 《内经知要》是明人李念莪辑注的,他把《内经》中的《灵枢》、《素问》原文,节取、归类、注释,提纲挈领,条分缕析,是初学《内经》的入门之书。这本《得配本草》,是清人严西亭、施澹宁、洪缉庵编纂的,选取常用药物六百四十七种,每种说明性味、主治以外,还注重于药与药之间的相互作用。读这两本书,一可通晓中医治病的原理,二可熟悉中药的品类和性味,对中医有个基本的了解。”
◆ 出关
>> 《大路之歌》:
从此我不再希求幸福,我自己便是幸福,
从此我不再啜泣,不再踌躇,也不要求什么,
消除了家中的嗔怨,放下了书本,停止了苛酷的非难。
我强壮而满足地走在大路上。
从这时候起我使我自己自由而不受限制,
我走到我所愿去的地方,我完全而绝对地主持着我自己,
听着别人的话,深思着他们所说的,
踌躇,探索,接受,冥想,
温和地,但必须怀着不可抗拒的意志从束缚着我的桎梏下解放我自己。
◆ 定军山
>> 车沿着一江碧水迤逦东行
◆ 夜雨红楼
>> 梓行于世
[挹yì]
(动) 〈书〉舀:~彼注此。
(动) 〈书〉拉。
>> “《石头记》博大精深,欲得本旨,读透八十回足矣,续书四十回虚应故事而已,本意求全,致使悬念顿失,反倒不美。戚序尝言: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万千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记住,一至五回乃红楼锁钥,尤以第五回关键,秦氏卧室、太虚幻境、十二钗判词、十四支曲子,词章华丽,寓意极深,须精读细品,用心勘磨,再经人生历练,方能觉悟,看不懂第五回,《石头记》就算白读了。”
◆ 巡河
>> 幼读《初学记》,见有引自《搜神记》中的条目,询问父亲,知为晋人干宝所作。“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撰记古今怪异非常之事,会聚散逸,使同一贯,博访知之者,片纸残行,事事各异。”后代典籍多有引用,清人蒲松龄得其笔法,推陈出新,遂有《聊斋志异》。
[憬jǐng]
醒悟:~悟。~然(醒悟的样子) 。
>> 闻之憬然
>> 坟茔
◆ 探皇陵
[揳xiē]
把楔子、钉子等捶打到物体里面。
>> 我在那儿揳了一枚钉子。
◆ 参读之法
>> 史务必参读,若读《左传》,可参读《国语》、《史记》、诸子书,参读书目,多多益善,学有余力,尽可搜罗。参读旨在勘比,一比史实源流,二比记述繁简,三比词章风格,四比笔法妙谛。杜预概括《左传》笔法为三体五情,三体者,正例、变例、归趣;五情者,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左传》作文精髓,不经参读,难以体会。”
◆ 算地
>> 屙金尿银的宝地
[糜子méi ]
穄子。黍之不黏者。
>> 陈谷子烂糜子,说说而已,写成文字惹是非。”
>> 抡镐挥锹
◆ 六叔
愦愦kuì kuì
1. 烦乱;纷乱。
2. 烦闷貌;忧愁貌。
3. 昏庸;糊涂。
牒:
本义:简札,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
官方的文件、证件:通牒|度牒。r[笞chī]:用鞭、杖或竹板子打。
>> 纠纷不决,竟鸣于官。官故愦愦,不牒其商所问真赝,而依古法滴血试;幸血相合,乃笞逐其弟。
◆ 老顾
>> 惠特曼的《自己之歌》
>> 我知道我自己何等尊严,我不需让我的精神为它自己辩解或求得人的理解,我知道根本的法则就是永不为自己辩解。我是怎样我便怎样存在着,即使世界上没有人了解这一点……
◆ 远游
>> 不拘成见
◆ 焚稿
>> 这些文字,即兴涂写,一鳞半爪,不成系统。万一你拿给外人看,轻则贻笑大方,重则误人子弟,为父罪过不浅。
>> 愚观近代人诗文集,除一二真作家外,多是伧俗浅陋。或乱杂无章;或用事下字,不稳不确;或取境命意,不切不伦。既无句法,又无章法。其间有为众所推与称美者,大抵亦是意词浅近,习熟雷同,为凡人意中所能有,凡人笔下所能到。所谓‘鸡有五德,君犹瀹而食之者,以其所从来近也’。譬如雅乌犬豕,户巷皆是。无有义意才笔气格,出尘境象,出人意表,令人眼明,无由刮目。”
◆ 解《西厢》
讚同范父觀點:r“不要迷信这篇书目,选裁失当,多有疏漏,在所难免。汉至初唐八百多年,名家荟萃,仅选一部《陶靖节集》,唐宋不选韩欧、不选佛经禅语、不选笔记,元不选散曲,明不选小品,民国作家仅选鲁迅一人,外国书不选《圣经》,不选《古兰经》,且三倍于中国书,真是本末倒置。生有涯,知无涯,书是读不完的。你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规划一个适当的阅读范围,选少量经典,由浅及深,循序渐进,一卷一册,读熟解透。朱子曰‘学者所患,在于轻浮’,像你现在这种心态,纵读万卷书,也是过眼烟云,到老只是书虫而已。”
>> 《文艺学习》1954年第5期(1954年8月27日出版。主编:韦君宜。编辑者:中国作家协会《文艺学习》编辑委员会。每册定价(旧币)1600元)首篇为编辑部推荐的《文艺工作者学习政治理论和古典文学的参考书目》。第一类为“理论著作”;第二类为“文学名著”,分为“中国”(35种)、“俄罗斯和苏联”(34种)和“其他各国”(67种)三部分,荐书136种。“中国”部分选了《诗经》、《论语》、《孟子》、《庄子》、《楚辞》、《史记》,陶、李、杜、白、苏、陆文集,选本有《文选》、《古诗源》、《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和《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戏曲有《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小说有“三言”、“四大名著”、《聊斋》、《儒林外史》。
>> 《西厢记》里的词:“向诗书经传,蠹鱼似不出费钻研。将棘园守暖,把铁砚磨穿。投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先受了雪窗萤火二十年。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父亲瞪我一眼,我赶紧闭嘴。
◆ 秋水
>> 父亲教我读《秋水》:“经史子集,各有读法。《庄子》更奇,每篇都有不同的读法。最基本的读法有八种:一注音,二解字,三句读,四释意,五连篇,六涵泳,七辩论,八开讲。当年我教书时,《秋水》一篇,光是注音、解字,就准备了一个礼拜。”
>> 数年后,我在华山西峰过夜。踞崖临壑,沐月听松,目望云起,心随星移,恍惚之间,堕入云海,天地莫辨,归于混沌。“世人大抵重官荣,见我西归夹路迎,应被华山高士笑,天真丧尽得浮名。”想起张乖崖过华山时寄陈抟的这首诗,豁然开悟:
独占莲花自在心,
河伯海若幻道身,
清风一过知秋水,
浮名散尽是天真。
◆ 众神之舞
>> 明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神话小说的丰收季节,名作之多,影响之大,空前绝后。荦荦大者,非《西游记》、《封神演义》莫属。姜太公和武王伐纣之事,散见于《史记》、《搜神记》、《淮南子》等书,东鳞西爪,史传杂糅,至明代,已出现《武王伐纣平话》,许仲琳在此书基础上,网罗民间传说,大肆渲染神魔斗法,敷衍成书,遂有女娲、哪吒、姜子牙、土行孙这些活灵活现的人物。
女娲娘娘诞辰之日,纣王前去女娲宫进香,一阵风来,卷起幔帐,现出女娲的真容,国色天香,看得纣王神魂颠倒,即兴题诗一首,中有“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常乐侍君王”一句,惹得女娲大怒,悬出“招妖幡”,招来三个妖精,令其幻化人形,前去迷惑纣王,诱其多行暴政,终致民心尽失,周武王仁慈爱民,得姜子牙襄助,誓师伐纣,各路神仙,纷纷相助,一路降妖除魔,终于灭了纣王。这部小说,凡有升仙得道、神魔斗法之处,煞是好看,如“云中子进剑降妖”、“哪吒闹海”、“姜子牙火烧琵琶精”、“杨戬智擒土行孙”等,精彩篇章,俯拾即是,稍一疏懒,便有遗珠之憾。
>> 未经神祇浸润,艺术想象力难得丰富
◆ 自然的箫声
>> 庄子是老子之后最伟大的哲学家。在先秦诸子中,孔、墨、孟、荀、管、商都从道德和治世的角度著书立说,庄子则是从自然的角度思考人的生存问题的第一人,他的思想使道家哲学渐臻完美,即以文章而论,《庄子》三十三篇,诡谲雄奇,汪洋恣肆,文字之美,寓意之深,实为百家冠冕。
裒[póu]
1.聚
2.取出:~多益寡(取有余;补不足)
>> 裒辑成册
◆ 戏说庄子
摭[zhí]
拾取;摘取。
>> 《老庄周一枕蝴蝶梦》情节荒诞,时空错乱,道白唱词,信手摭取前朝文字,十分搞笑。
◆ 春秋故事
>> 《春秋》是孔子编的史书,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480年)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这段时间史称春秋时期。
◆ 少年游
>> “你现在写不了诗。诗人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和悲悯的情怀,李后主面对春花秋月,顿生‘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慨,你有吗?诗人要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望湖楼下,水与云宽窄’,‘几许渔人飞短艇,载尽灯火归村落’,你的眼力有这么敏锐吗?诗人要有率真超然的个性,你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潇洒自信吗?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放不羁吗?有‘长江浪,吸入诗肠,都变做豪气三千丈’的宏大气魄吗?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凄情愁绪吗?”
我惭愧不语。他对我的习作批评之严近于苛刻:“你脑子里有‘照花淹竹小溪流’这样的意象吗?有‘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这样的意象群吗?肯定没有,因为你生活在北方,从未见过竹林、湘水、橘洲、小艇、水乡、篷舍这些江南景物。长期生活在固定的环境里,每天目睹同样的景物,会产生视觉疲劳,导致灵感凝滞,想象匮乏。去游历吧,对比一下大江南北的景色,体验一下各地的风土民情。”
◆ 稚子不宜背唐诗
>> 寄语赠别,唱和酬谢,离不了诗
>> 文坛俊彦
◆ 天空之城
>> 我想拜见曹雪芹,听他讲讲《红楼梦》八十回之后的故事;我想见唐太宗,问他是否把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带进了坟墓;我想问老祖宗范蠡,灭了吴王夫差,功成身退,隐于何地?我想问徐福,骗了秦始皇无数财宝,带着数千童男童女出海寻仙,流落何方……
◆ 英雄的瞬间
>>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人生中途的某个瞬间,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
◆ 一本安静的书
>> 在没有打扰的寂寞与宁静之中,凝神沉思,那时鸟雀在四周唱歌,或默不作声地疾飞而过我的屋子,直到太阳照上我的西窗……这样做不是从我的生命中减去了时间,而是在我通常的时间里增添了许多,还超产了许多。我没有像鸣禽一般地歌唱,我只静静地微笑,笑我自己幸福无涯。
>> 梭罗明白,不会有多少人欣赏他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他向世人传达的,只是这样一种理想:
人们赞美而认为成功的生活,只不过是生活中的这么一种。为什么我们要夸耀这一种而贬低另一种生活呢?
把生活本身变成娱乐,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 MyCountryand MyPeople
糾結與煩惱多半源於心胸與視野的狹隘,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路漫漫其修遠兮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确认识自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你需要一面镜子,一位良师,一位诤友,一颗平常心。镜子可以照出你的容貌仪态,良师赐予你洞察一切的智慧,诤友随时指出你的过失,平常心使你能够客观地审视自己。
>> 蒙尘纳垢
>> 外国学者,按说有说真话的胆量和条件,但囿于学识之浅陋、观念之偏执,往往究其一点,不及其余,鲜有公正之论,难为诤友。
◆ 通史难作
這一篇推薦給喜讀歷史的朋友們,提高品味和鑒賞力有幫助。
>> 通史难作
少时读书,父亲不让我读《资治通鉴》和《通鉴纪事本末》之类的编年“通史”,他说:“史不必通,知一国事是一国事,知一朝事是一朝事,《通鉴》对史书任意删削,剪裁失当之处比比皆是,此等编年纪事流水账,最是误人。章实斋认为《通鉴》为史最粗,而《纪事本末》又为《通鉴》之奴仆,此类不足为史学,只可为史纂、史钞。通史难作,读又无益,可叹后人不悟。”
我读的第一部近代史学家写的通史是周谷城先生的《中国通史》,继而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和翦伯赞先生的《中国史纲要》,均有受益;待读郭沫若先生的《中国史稿》和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时,味同嚼蜡。成年后,遍读史籍,博采众长,已知鉴别品赏,轻易不翻通史。偶在书店翻阅近年新编通史,说教连篇,冗长沉闷,欲向读者灌输的观念太多,不忍卒读。再见“通史”,唯恐避之不及。
近日查阅历史书目,见自民国至今九十二年间,大陆和台湾出版的中国通史不下百种,这还未计算港澳地区和海外出版的汉语版通史,也不包括日本及外国史学家编写的外文版中国通史。有些“豪华版”通史洋洋十巨册,最新的版本竟从“原始社会”一直编到公元1999年,真是“通”得可以。有位书商想编一部通史,找了十几位“史学家”分工编纂,竟找到了我的一位写小说的朋友头上。他笑道:如此编史,真是儿戏。
通史难作,难在何处?一者,史料浩如烟海,去伪存真不易,相互矛盾的史料又多,不同的观点,都可以引用到相宜的史料为证,这样,先入为主的观念极易影响客观公正的结论。二者,中国历史悠远,不算传说时代,有年可记之史自周共和元年至今即有两千八百四十四年,一年写一千字,就能写二百八十四万字,卷帙浩繁,力有不逮。三者,“通”字作祟,想写的方面太多,举凡历国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工、农、商业,对外关系、文化、思想、学术等等,都想面面俱到,作者不可能是各方面的专家,因此常常顾此失彼,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泛泛而谈,了无深意。四者,结构呆板,观念教条,语言枯燥,毫无文采。五者,大多因袭成论,鲜有独家见识,百部一腔,十部一面,貌似佳肴,实是杂烩……总而言之,难就难在做通家不易,有胆、有识、有文采的“通家”太少。
其实,史不必通,删繁就简,提要钩玄,能把一国、一朝或是一件史事写好,写出真知灼见,已是功德无量了。近代诸多史家,既无乾嘉学者的考据功底,又无欧美历史学家谨严独立的治学精神,好大喜功,以作通史为衡量其学术水准的标志,实在害人害己。想起钱穆先生“通史大业,殊不敢轻率为之”的感叹,确是诤言。
>> 少时读书,父亲不让我读《资治通鉴》和《通鉴纪事本末》之类的编年“通史”,他说:“史不必通,知一国事是一国事,知一朝事是一朝事,《通鉴》对史书任意删削,剪裁失当之处比比皆是,此等编年纪事流水账,最是误人。章实斋认为《通鉴》为史最粗,而《纪事本末》又为《通鉴》之奴仆,此类不足为史学,只可为史纂、史钞。通史难作,读又无益,可叹后人不悟。”
我读的第一部近代史学家写的通史是周谷城先生的《中国通史》,继而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和翦伯赞先生的《中国史纲要》,均有受益
◆ 史传多为小说
>> 在古代,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其后逐渐演变成编年、记事两种文体。孔子作《春秋》,微言大意,过于简略,难以表现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后人用《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这三部“传”来解《春秋》经,其中左丘明的《左传》写人叙事最好,最有文采,当然,创作的成分也就最大,绝大部分篇章是非常精彩的小说。先父教我把《左传》当小说读,后来,又让我把《史记》也当小说读。其实,司马迁和刘向何尝不是把前辈写的“传”当小说读?
我们一向当作信史的《史记》尚且如此,后世“史书”中的戏说成分有多大,便可想而知。
◆ 经典常谈
>> 《经典常谈》是朱先生为高中生(或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学生)写的介绍古代经典的一本入门读物。他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一个拥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有接触的义务,为此,他把四书五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和一些集部的菁华划在了“经典”的范畴。朱先生把经典划分成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经书:《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即通常所说的“四书五经”。
第二部分,史书:《战国策》、《史记》、《汉书》。
第三部分,诸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
第四部分,辞赋:《楚辞》(主要有《离骚》、《九歌》、《天问》、《远游》、《招魂》)和汉赋。
第五部分,诗:主要有郭茂倩《乐府诗集》,三曹诗,阮籍、陶渊明、谢灵运、鲍照、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李商隐、杜牧、苏轼、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诸家诗作。
第六部分,文:先秦和汉代作品特别推崇《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左传》、《史记》和《汉书》,南朝[梁]昭明太子编的《文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唐宋的佛典、语录、传奇和话本,明清的章回小说。
◆ 编后记
>> 这个唯患“人不己知”的浮躁时代
>> 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 末梢
◆ 附录一 编者来信
>> 耐人咂摸
◆ 附录二 一本引领我们跨入阅读大门的好书
>> 那些学理性太强的书评,打动不了尚显稚嫩的我的读者;那些为利益驱使硬做出来的书评,会让我的读者误入歧途;那些云遮雾罩的所谓的书评,更会让我们的读者对阅读失去信心。我需要这样的作者,他在讲一个趣味十足的故事的过程中,将一本好书之所以为好书的道理包含其中。
书海泛舟记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对于我而言,读完这本《书海泛舟记》之后,我的内心是奔溃的,一方面是惭愧,惭愧自己小的时候没有读到很多的古树,这固然是因为自幼家境贫穷,另一方面又是令我咋舌,范福潮先生的这种勤学苦练的精神,我想,值得所有人一生学习。
《书海泛舟记》讲的是六七十年代的事情,但若是不读此书,对民国读书人的了解便不完全。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和大学者在建国后的跌宕命运我们多有了解,但那些受过传统教育的普通读书人,他们的经历没那么惊心动魄,反倒更能反映出传统文化在截然不同的政治环境下的失落过程,这种第一手资料是不多见的。(吉耳)
《书海泛舟记》系列七十篇,作文始末,作者后记论及甚详,大抵于侍奉老母安度晚年之余,忆平生所学,思已逝老父,几十年前随父读书的片断历历在目,随手成篇,联缀在一起,是一段读书治学的经验笔记,更是一帧乱世学人的生命片断。(许志浩编辑。)
书海泛舟记读后感1000字 第(3)篇开卷有益也是一种缘分.n读《文学回忆录》的间歇,无意打开了这本书,不料被简约雅致的文字吸引,而后登堂入室,渐入佳境.n作者范福潮先生生不逢时,在纷纭乱世的反智年代,随父读书,实属可贵.书中范先生忆生平所学,用短小精悍的故事片段,教读者如何选书、读书,相信令不少读者瞠目结舌.n“学有余力,再看闲书”.范先生借其父之言提醒读者. 我的理解:起码不要把读书当成职业,它可以是一面镜子,在书中照见自己审视自己;也可以是一间避难所,在心灵最荒芜的时候寻觅美好。这本书的作用类同《文学回忆录》,可视为一本读书治学的经验笔记.区别于作者文笔风格和文义范围.书中涉及四书五经、先秦诸子、史书集部...古代文学菁华的选本和阅读方法,引导读者跨入“经典蕴籍”的大门.n所以整本书“既是事典,又像辞书.”值得一读.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