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 读后感(3)篇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
作者:龙应台
龙应台离开欧洲的时候,安德烈14岁。当她卸任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马英九市长亲自前往德国邀任的首任文化局长,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树木保护等措施),重新有时间陪家人过日子的时候,安德烈已是1米84高的18岁青年大学生,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吧,脸上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点“冷”地看着自己的妈妈。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多岁;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龙应台无论如何要认识成熟的高校青年安德烈!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 读后感 第(1)篇

很羡慕这种交流方式,比面对面的言语交流更深入心灵

35封信,主题不一,有浅显易懂,也有深奥难懂,彼时的我和书中安德烈差不多的年纪,然而安德烈与母亲龙应台交流的某些话题我却未从思考过,一对比才知自己什么模样,看到触动处划线标记,然而那么多最喜欢的还是这两段

安德烈对母亲龙应台表明自己对未来的不确定,说自己会成为一个普通平庸的人时

“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

母亲龙应台这样回应到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在这种与“国家”保持距离的文化和教育中长大,我看见它的优点: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真的很少很少爱国宣传的影响——政客要操弄我们太不容易了;当你对“国家”抱着一种不信任的态度的时候,你比较能够冷静地去分析它的问题所在。
我们这一代缺乏叛逆、缺乏冒险,倒是真的。我们大多在舒适、有教养的家庭里长大,没有什么真正的痛苦或艰难,也就没什么真实的挑战……生活太安逸了,使我们找不到需要叛逆、可以冒险的东西——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欣赏、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属,这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你必须每一次都做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艰难地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
给生活“加料”的通常都是些芝麻小事,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安德烈,这个世界里,见风转舵的投机者绝对是大多数。所以你说的“勇气”和“智慧”,永远是稀有的品质。
安德烈,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
歌德曾经这样描写少年:“向天空他追求最美的星辰/向地上他向往所有的欲望”。十九岁,我觉得,正是天上星辰和地上欲望交织、甜美和痛苦混乱重叠的时候。你的手足无措,亲爱的,我们都经验过。
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俗烂的音乐从网络下载就好,听完就丢;只有真正好的艺术家、真正好的音乐碟片,才值得你掏钱去买。
安,女人并不一定就有女性意识,男人不一定不是女权主义者。差别在头脑,不在性器官。
音乐的“文本”,也是一个活的东西,在不同的时空和历史情境里,它可以像一条变色龙,我觉得不必太认真。
多国文化,就像汤里的香料,使生活多了滋味。
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我从来不给路上伸手的人钱,因为我不觉得这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每个人都有“问题意识”才是重点。可是我自己其实又软弱又懒惰的,说到也做不到。

人与人之间,有语言,但是没有交流。
“失败启蒙”给我的教训,不是打入“成功者”的行列,而是,你要去挑战、去质疑“成功者”的定义。
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不回头的“卒”。
生命败坏的过程,其实就是走向失去。于是,所谓以智慧面对败坏,就是你面对老和死的态度了。
刚成年的人跟母亲太亲近、太“乖”,恐怕代表着他本身的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

我们不能霸道或无知地以为
我们有权决定孩子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时段
我们要事业,要让自己发光发亮的时候
就希望他们离远一点,或干脆离他们远一点
我们打拼累了,烦了
就要求他们回到身边,承欢膝下
事实上,做父母的本来就应该配合孩子的成长大计但他们却不需要顾及我们的人生规划
我们谁没有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过遗憾呢?如果错过了他们童年或青少年期的任何一段
何不谦卑地感恩,
幸好还有下一段。
然后给孩子他这个阶段所需要的
当你的孩子发出了独立宣言
恭喜你!!
因为你成功地把他带到了一个充满挑战和刺激的新鲜国度他一如我们当年,
也发现了作为一个成人
面对世界的邀请,
那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喜悦
在他还没有家累,
没有繁重的社会责任,没有慢性病的侵扰,
甚至没有恋情的缠绕时,能不能让他一无顾虑,豪情万丈地冲锋上阵
而你只是安分地做个拉拉队员。欣赏,鼓励,支持,
中场时献上节制的欢呼
但绝不跳下去干预,指挥,
甚至抗议他没有注意到你?
“我评断一个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低的人。”                  ——马克吐温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 读后感 第(2)篇

这是第二次读《亲爱的安德烈》了。每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心境随年龄而改变的缘由吧。

这次在读的过程中,总会想到龙应台在另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父母跟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限期的。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限期就快到了。该说的,该教的,该做的,应该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验收的时候了。这验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针,也是孩子对外界的应变能力。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的有效了。要认知收手和承受的事实。”

作为一位母亲,对这一点,我感同身受。每过一天,就感觉“孩子的童年”和“父母的有效期”离失效时间又靠前了一天。过去的那些天,不管我们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做得合格与否,时间都已经过去了,是抓不住,也找不回来的。而当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此刻开始,多用点心、多尽点心,和孩子一起成长,让有效期尽量来得慢一点吧。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 读后感 第(3)篇

[亲愛的安德烈]~这本书是母亲版的傅雷家书。只不过是一位台湾的普通的母亲~龙应台和她的两个混血儿子:安德烈和菲腊普的书信交流集。用书信渐渐展开不同文化背景成长的两代人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的不同。本书共收集三十六封信。通过通信交流达到两代人消除误解而达到理解。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家庭成员己经比较相互理解,特别是父母们亲手把自己孩子带大,他们总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最懂孩子们需要,其实很不然。更不用说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差距。特别是第三十五封信的独立宣言,反映了现今社会中长大的孩子们心理~要求被尊重成独立人~特别向往自由解放地去闯荡社会心态,而不愿像小鸡在老母鸡翅膀下关怀的逆反叛逃心理。孩子幼小时的十分周全保护的母爱,到孩子长大时就不再是爱,它反而成了囚禁孩子自由的桎梏。放手孩子给他们自由也是一种来自父母信认和敬重的大爱。中国的家庭爱往往是不分对象,不分时段的溺爱。这样就溺出了很多家庭的矛盾冲突和悲剧。这是一本值得许多为人父母去读和反省的好书。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