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引爆点读后感600字(3)篇

引爆点
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引爆点》是一本谈论怎样让产品发起流行潮的专门性著作。书中将产品爆发流行的现象归因为三种模式: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及环境威力法则。个别人物法则是圈层营销或者说窄众营销的理论基础。作者在书中详细地指导了我们如何去寻找目标客户中的传播员、内行与推销员——那些有着非凡人际能力的人们。附着力因素解决的是项目应该怎样传递信息的问题。附着力因素首先告诉我们要在诸多卖点中提炼出高质量的信息,并寻找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不可抗拒。环境威力法则针对的是客户感知与项目期望表达的信息是否高度一致的问题。
引爆点读后感600字 第(1)篇

NO.82 (纸质书)n流行三理论:n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环境威力法则。看似很顽固的东西,只要找到某个点,这个点轻轻一触,整个就会垮塌,这个点就是“引爆点”。特点:传染性、变化微小但效果巨大(在我们处理事情、身处某种关系或某种体系中时,先后发现的两件事之间必然有直接关系)、n剧变是引爆点这个概念的核心,也很难让人接受,引爆点是质变来临前的关键一点,像沸点和临界点。两个问题:为什么有些观念、行为和产品能流行起来而其他的不能?想要有目的的发起流行、让流行具备积极作用,有什么办法?nPart1 流行三原则n流行病爆发需要三个条件:人们传播流行病的行为、传染物本身、传染物发挥作用所需的环境n这三个变化条件被作者称之为: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1、个别人物法则:极少数人完成了绝大部分工作。2、附着力法则告诉我们,有一些特别的方式能够使一条具有传染性的信息被人记住。只要在信息的措辞和表达上做一些简单的修改,就能在影响力上收到很大的不同效果。3、人对周围环境的敏感程度比他们表现出来的强烈nPart2 联络员、内行和推销员n联络员n朋友之间的近距离比他们之间的共性更重要。六部分离理论并不是说所分离的步数是等量的。它的实际意义是个别一些人与世界其他所有人相隔近几步之遥,我们就是通过那几个个别人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的。成为一名联系员应具备的条件?n1、联系员结识的人非常多。各行各业中都有一些交友能力超凡的人,这些人就是联络员。2、对于联系员认识的人而言联系员具有很大的作用。在不同领域、不同文化社会以及不同职位的人群中都占有一席之地。涉及许多不同的领域,然后就把这些领域联系起来了。内行n我们是依靠一些人把我们的信息联系在一起。既存在人际疏通专家,也存在信息传播专家。一旦发现了这种方法,他们就想把它散播出去。内行总是通过解决自己的问题达到解决别人的问题的目的。内行与众不同的地方不在于他们掌握这么多的内情,而在于他们将内情散播出去的方式。推销员n在社会流行潮中,内行们就是数据库,他们为大家提供信息;联系员是社会粘合剂,他们四处传播信息。还有一群专门的推销员。如果人们对传来的信息并不相信,他们就有能力说服大家,而且与其他两种人一样,这些人对于发起口头信息传播潮也至关重要。非文字性暗示与文字性暗示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我们在讲话时,微妙的周边环境可能比谈到的内容更重要。文化微观节律分析n情绪也可以是由外向内影响的。Part3 附着力因素法则n在广告行业里有这样一句座右铭,任何人至少要看过6遍广告,才能记住其内容。在广告业中,这种信息过量现象被称为“信息混杂”问题,这种信息混杂现象使得任何一则信息都越来越难产生附着力。我们在读书时,目光中一次大概只能进入一个关键字以及左边的4个字和右边的15个字。如果你认真考虑了材料的结构和形式,就能大大增加其附着力。任何观念要对人产生震撼作用,关键在于其内在质量。排斥和接受之间、能够风行起来和不能风行起来之间的分野有时候比表面上看到的更窄。Part 4环境威力法则n犯罪流行潮理论:犯罪是可以传染的,“破窗理论”n在某些具体的情境下,我们内在的癖性会屈服于强大的情景,这里的关键词是情景。基因归因错误:在解读别人行为时,人们总是会高估性格因素,而低估具体情景和环境因素。当我们试图使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个产品为别人接受,我们实际上在改变我们的听众,虽然是从小的方面,但是却是很重要的方面改变他们:我们在感染他们,用我们的气势在席卷他们,使他们渐渐放弃敌意,慢慢接受。Part 5 神奇的数字150n认知心理学:通道容量→指我们大脑在接受某些信息时具有的容量。 →智力容量(处理信息的能力)n你必须了解所处群体的人际动态,在不同的人当中保持关系的某种平衡,让别人高兴,还要安排好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如果我们想要群体成为思想传播的孵化器,就像前面提到过的《丫丫姐妹会的神圣秘密》和卫理教会,我们必须把群体的人数控制在150以下,150是一个引爆点。如果超过了,群体统一观念、一致行动的能力就会出现结构上的障碍。跨越150这个数字似乎只以为这一个小小的变化,而实际上它产生的结果却与之前有天壤之别。互动记忆:人们常常把人际关系的发展理解为一个相互公开自我的过程,尽管把这一过程演绎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展示和彼此接受会更富于浪漫色彩,但我们仍然可以把它理解成互动记忆的先兆。人的脑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只专注于我们做得最好的事情。熟知某人,了解他的知识范围,相信他在自己的专业里的能力。这是一种在组织层面上的信任和亲密关系的再创造,与家庭中完全一样。了解员工的专长带来的好处,就是知道应该去哪里咨询最好。Part 6 流言、运动鞋和转变力量n扩散模型:革新者→先期采纳者→早期大多数和晚期大多数→落后者(保守者)n如果说空想家们的目标是寻求大的突破,那么实干家的目标则是能有部分改进——一种渐进的、可度量的、可预见和有把握的过程。对转变过程的最详尽的分析恐怕来自对流言的研究,因为流言应该算是所有社会信息中最具传染性的了。心理学家发现,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这种对事实的歪曲是普遍存在的。内行、联系员和推销员在传播思想的过程中所做的就是省掉那些细枝末节,夸张某些细节,从而使得信息本身具有了更深的意义。(转变威力)n为了使新的解释说得通,“与该解释相矛盾的细节就被删掉了,并对某些细节进行了渲染从而能够符合新的主题,而且整个事件本身都被那些散布谣言的人群编造得完全可以纳入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世界里。”nPart 7 个案分析n对自杀的新闻报道,向其他人发出了自杀的“许可”,而成为自杀流行的引爆点。从自杀、吸烟等案例,对引爆点进行了分析。Part 8 结论n经验一:要向发起流行潮,就必须做到把有限的资源集中用到关键方面。→改变传播信息的环境,更换信使,甚至可以修改信息本身,集中有限的力量,全力以赴。个别人物法则认为,如果对口头信息传播潮感兴趣的话,就应该将有限资源用于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三类人身上。经验二:世界并非是我们一厢情愿认为的我们知觉中的世界。经验三:成功发起流行潮最重要的因素,是要具备一个基本的信念,那就是,制造变化是可能的,人们是能够在一些特定力量的驱使下,骤然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念的。当人们被铺天盖地的信息淹没,他们就对这些形式的交流产生了免疫力。作为代替,他们向生活中自己尊敬的人、仰慕的人和信任的人征询意见,从他们哪里获取信息。→内行n

引爆点读后感600字 第(2)篇

本书主要讲到引爆潮流的三个法则,分别是:1、附着力法则;2、个别人物法则;3、环境威力法则。以下是这三个法则的介绍:n一、附着力法则。这个法则的特点是:自发性的,易传播的。正如“冰桶挑战”那样,参与者一般都是知名人士,参加这样的活动,本身就是公关宣传,可以引发话题,成为社会热点。每次挑战完,参与者都会点名接下来的3位参与者,这个过程中,就自然形成了传播性。所以说,“冰桶挑战”是一个很好的引爆潮流的经典例子。我们应该如何实现这样的引爆呢?概括起来,就3个特点,分别是可视化、具体化和可操作性。为了更好说明这些特点,我们以例子来说明:n例子一:破伤风在刚引起医学界注意时,很多人不以为然。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分为三组。A组只是知道破伤风的风险,尽管已经知道了这些知识,但是去打破伤风疫苗的人数总是保持在3%左右。B组的情况相对好一点,略比A组要高一点,相比A组,他们只是多了一张地图,并且在地图上标注疫苗地点,但实际效果也不明显。但C组去疫苗的人数竟然达到28%,那么实验人员对他们做了什么辅助性工作吗?其实很简单,他们只是在B组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细化,加上了到疫苗地点的具体路线。只是一个简单的路线指引,就导致人数大幅增长。其中的原理,就是视觉化(地图)、具体化(疫苗点)和可操作性(具体路线)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三者缺一不可,引爆潮流需要各元素的共同作用。例子二:如果有人向你介绍一款MP3产品,广告语是这样:“8G内存,畅听生活!”。你有感觉吗?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8G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不够具体,另外,什么叫畅听生活?也是无法操作。但就有这样一个人做得更好,他就是乔布斯。当年他推出iPod时,口号是:“把1000首歌,放进你口袋!”(配有iPod图片)。是否觉得更视觉化(iPod图片)、更具体化(1000首)和更多可操作性(放入口袋)。所以说,iPod的成功,除了它极简的设计外,所具备引爆潮流的特点,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二、个别人物法则。这个法则,讲到三类人,分别是内行、联络员和推销员。这三类人,是个别人物法则能生效的关键。什么内行呢?就像我们常说的“意见领袖”(KOL),他们往往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具有权威性。他们的意见,会极大地影响其他客户的选择。内行主要的作用是发现产品的价值,是一个时尚的风向标。以小米为例,他们的口号是“为发烧而生”,雷军本人其实就是发烧友,他很懂这部分发烧友的需求。雷军做小米,设定这样的口号,绝非偶然,他深知影响内行(发烧友)的重要性,服务好他们,产品的格调就已经确定了。利用这些发烧友的影响力,产品的传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一些不熟悉手机的顾客,他们购买前,会咨询他们身边较为资深朋友,他们也愿意听从这些资深朋友的建议,口碑的传播就这样开始了。虽然内行很重要,但要找到真正的内行不容易,你必需很熟悉你所在的领域,如果你没有头绪,也不要紧。我介绍一个方法给你,叫“内行陷阱”。什么叫“内行陷阱”?告诉你一个例子。当年宝洁的象牙牌肥皂就很好地利用了“800内行陷阱”,他们是怎么做到呢?很简单,就是在肥皂包装上写上:“对肥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800电话”。一般人,肯定知道肥皂是什么,也没有兴趣了解肥皂是什么成份做成的,还能有疑问吗?但内行就会。他们会对这种肥皂的组成、效果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可能是工作需要,也可能是兴趣,但不管怎么样,只要他们拨打了这个800电话,宝洁就找到了他们的内行,从而进一步跟进他们的反馈。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内行不代表专家,准确来说,是“价值发现者”,他们很懂得某个产品深层次的价值。现在我们讲一下第二个关键人物,联络员。我们都知道“六度人脉理论”,任何人,只要你想认识,只要通过六度人脉,就可以认识,包括奥巴马。虽然是这样说,但其实,不管是什么人脉,最终会出现有3个人,他们的人脉的连接是最多的。也就是说,在你的人脉圈中,“二八定律”一样存在,一定有个别人,他们的人脉特别广,人缘好,这些人就是“人脉节点”,有点像我们微博上的“大V”。所以,产品也是一样,这种“人脉节点”,就是我们说的联络员。你的工作就是要找到这些联络员。这种人,本身人脉广,人缘好,有影响力,像“罗辑思维”的罗胖,就是这种人,他不一定是内行,但他很有知名度。现在我们说一下推销员。这里别误会,这些说的推销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推销员”。作者用这个名词,只是想表达推销员的特点。这种人,爱分享,爱传播,并且会主动向别人介绍某个他认为好的产品。这种人,虽然不一定很有影响力,也不是内行,但是他们有热情,持续为你的产品推销,而且是免费的。三、环境威力法则。这个法则,主要利用了环境的外部暗示,利用了人性的“从众心理”。为什么人会有从众心理呢?主要跟人类进化有关,如果大家看过《人类简史》,就知道我们智人能胜利。主要是通过合作。我们自古都是群居的动物,再加上我们懂得合作,让我们更有竞争力。如果离开了群体,很可能无法生存,所以,人是很怕被孤立的,从众就成了生存的基本特点。我们都知道“邓巴数”,就是说一个人能正常维护的人脉关系,最大是150人。超过了这个数,就会疏远,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那小于150人,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容易达成共识”。好好抓住这个特点,创建一个以小群体(小于150人),从而创造一个小群体影响的环境,这个环境的威力不可小觑。小米刚创办时,专注服务好100个铁杆粉丝,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国外的Facebook的社群,一般都保持在120人左右。除了小群体的影响,还有其他各种环境元素的影响。如iPhone的预售就是一个例子。预约页面,数字在不断变化,这是很小的环境因素,但给人一种紧迫感、稀缺感,同时见到预约的人数不断增加,也进一步增加人的从众心理。再说一个例子,我们都说老外素质高,从新闻上看到,他们都自觉排队,不乱扔垃圾之类。但其实这些都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老外来到中国看到周围都是这样,他们也变得“低素质”了。同样,如果你去过香港,你也会很遵守交通规则,不乱扔垃圾,这些是香港环境对人的改变。产品,要利用环境威力法则,就要创造从众心理的环境,像iPhone预约例子,通过这些方法,你的产品就可以引爆潮流!n

引爆点读后感600字 第(3)篇

◎主要内容:

作者说的“引爆点”其实是一种“临界点”,类似分界线,分水岭,一旦超过或者跨越这条线,事物或状态会发生急剧变化。通过举例作者围绕引爆点讲了三个原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和环境法则。简言之,就是人,信息持久度和环境三个元素。

◎个人点评:

读到后面,像在堆砌例子。还有里面引用的理论,大多源于测试与试验,其可行性和科学性有待验证。

◎阅读建议:

可以和《疯传: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这本一起看。两本内容有相通之处,但《疯传》一书观点更清晰,富有条理。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