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书评我别开一面吧,因为此书算是冯老最著名的著作之一,由此想讲讲冯友兰先生本人。但我没有太多研究过他生平,更没有熟读过足够多他的著作,特别是抗战时期所著的贞元之际所著六书,所以我引用季羡林大师的评价:
芝生先生走过了95年的漫长的人生道路,95岁几乎等于一个世纪。自从公元建立后,至今还不到二十个世纪。芝生先生活了公元的二十分之一,时间够长的了。他一生经历了清代、民国、洪宪、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抗日战争,一直迎来了解放。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有阳关大道,也有独木小桥,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然而芝生先生以他那奇特的乐观精神和适应能力,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忠诚于自己的学术事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终于走完了人生长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我们可以说他是晚节善终,大节不亏。他走了一条中国老知识分子应该走的道路。在他身上,我们是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的。
中国哲学简史 读后感 第(2)篇冯友兰先生的这部《中国哲学简史》是了解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内容可谓是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然而个人觉得如果真正要读懂它需读三遍以上,因为哲学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深奥的学科,再加上很多知识点历史久远,而且是文言文化的,所以需要逐字逐句搞清楚还是需要花点时间的。整体来说,这本书介绍了从儒到道再到释的哲学,更有名、法、墨等各家的特点和观点,历史跨度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民国时期。所谓文史哲是一家,没有历史就没有哲学,更没有文学,所以学好哲学的基础就是要学好历史,而历史的价值又需要从哲学当中去寻找。最后冯友兰先生提到哲学的四大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学习哲学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使人到达所谓的天地境界。哲学完全属于精神范畴的东西,就是很虚的东西,用现实的话来说,它很虚,不实用。然而正如孟子所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所以要学哲学就要搞清楚哲学的发展脉络,它的前因后果,所以冯友兰先生的这部《中国哲学简史》正是学习哲学的入门好书。
中国哲学简史 读后感 第(3)篇哲学和编程
一、哲学和编程都需要很强的抽象思考能力,以及逻辑分析能力。
二、程朱的“理学”非常类似于OOP编程思想。任何现实的事物都一定有对应“理”的存在,“理”在程序中叫“类”,它定义了一类事物的共同规则,任何器都是理的一个具体实例。理是形而上的,器是形而下的。在程序中我们去抽象类的过程就是哲学的,“类”并不是我们创造的,它一直就在那里,只不过用代码表示出来了。就像哲学并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只不过哲学家用形而上的方式去表现出来了。
哲学的目的是思考人作为人该如何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即哲学是在思考“人”这个“类”该如何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