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了很久都不敢写这本书的书评,因为我怕写下来的都是这本书写过的,或者我怕我只是在重复咀嚼这本书,拾人牙慧。他写下来的思想大部分都是让我不由自主想要认同的,我忍不住惊呼,他写出了我想说的,竟有种不谋而合的喜悦感。偶有困惑的生命之问,竟也可在文中找到作者的心迹,无意中给我的心灵打开了一个窗口,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舒适感。没什么华丽的词藻,只是顺着思考,顺着心灵深处的小径,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那是生命最初的纯净,倒映着碧空的心灵之湖,灵魂卸下了负重,轻盈而自由。读这本书,急不得,看得快,不能品味书中的静谧时光,一边读,一边反观自身,观点合,则不自觉寻思生命中可支撑的论据。不合,则反思有什么例外。偶尔有不合的地方也不觉得不能理解,想到希腊哲人说的,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我不自觉想到,一个人的思想就是他性格的反映。性格使然,这与佛学的因果关系有一种微妙的联系。
“太热闹的生活可能只剩热闹而没有生活”
“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我在物质上的最高奢望就是,在一个和平的世界上,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过一种小康的日子”
“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例如是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唯独不是他自己”
这些闪着智慧火光的语句,让我喜不自禁,忍不住动手把它抄写到本子上,我想,即使多年后再翻开来看,这些淳朴的真理还是会让我认可。
读完这本书和刘若英的《我敢在你怀里孤独》,我发现他们的思想在某处是共通的。周国平先生说,一个人最好的生活就是适合他天性的生活。刘若英则说,不管别人怎么说,不管周遭的环境怎么样,我都得找到一种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开心地生活下去。我通俗地理解为,百样米养百样人,每个人都应该找到与自己性格相符的生活方式,而不应该被世俗定义自己应该怎么生活,违背天性只会让自己失去本性,沦为标签。
还有一点,他们两个人都强调独处,就是跟自己相处的重要性。而周老先生的观点则带了点哲学的意味,经奶茶之口描述,则好像有一种寻找自我的小任性。不过,思想是一致的,只是表达不同。
周老先生大概天性里也带着深刻的悲观吧,他口头上不善言辞,但动笔写下来的都是他深刻的思考。但我觉得悲观和沉默反而是让他深刻思考的根源。
书中颇多观点让我想拍掌叫好,想逐一分享,却又觉得,面面俱到反而失去了深刻性,我便择一二出来分享。具体精彩还得由个人领悟。
最后还是想再分享周老先生的智慧之语“事情对人的影响是与距离成反比的,离得越近,就越能支配我们的心情。因此,减轻和摆脱其影响的办法就是寻找一个立足点,那个立足点可以使我们拉开与事情之间的距离。如果那个立足点仍在人世间,与事情拉开了一个有限的距离,我们便会获得一种明智的态度。如果那个立足点被安置在人世之外,与事情隔开了一个无限的距离,我们便会获得一种超脱的态度。”
我随时准备好失去我现在拥有的东西,无论是生命还是其他,以使自己能超脱物外,豁达面对。生命赐予我的我感恩戴德,剥夺我的,我也坦然面对。我是我,又不是我,拖着皮囊在世间行走的我和在虚空中看着自己在世间行走的我。我不自觉又想到那则小故事,传说印第安人赶一段路后会停下来休息,怕是肉体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
停停走走,走走停停,这才是人生的常态。无用之用是填满生命空白的“最完美”,愿我们再次启程时,勿忘“本我”,且行且回头。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读后感2000字 第(2)篇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书的最后两章没看进去,给4⭐。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财富,权利,地位,名声,欲望,很容易让人迷失,所以有的时候需要安静下来问问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一个幸福的人。
什么是幸福?我同意作者说的,人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心灵,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富的心灵,便是幸福。
——————————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人生的意义,在世俗层次上即幸福,在社会层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层次上即信仰,皆取决于对生命的态度。
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都好好地活吧,活出生命的品质。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人的禀赋各不相同,共同的是,一个位置对于自己是否最合宜,标准不是看社会上有多少人争夺它,眼红它,而应该去问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看它们是否真正感到快乐。
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只要你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你就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和踏实。
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得尽善尽美,让自己满意,不要去管别人怎么说。
人生最美好的享受都依赖于心灵能力,是钱买不来的。钱能买来名画,买不来欣赏,能买来色情服务,买不来爱情,能买来豪华旅游,买不来旅程中的精神收获。
贪欲首先是痛苦之源。正如爱比克泰特所说:“导致痛苦的不是贫穷,而是贪欲。”
人活世上,第一重要的还是做人,懂得自爱自尊,使自己有一颗坦荡又充实的灵魂,足以承受得住命运的打击,也配得上命运的赐予。倘能这样,也就算得上做命运的主人了。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读后感2000字 第(3)篇看的第一本周先生的书,是写他不幸的女儿妞妞的,名字就叫《妞妞》,看的我几度落泪,跟随他的笔触,跟随他的心境,心情也跟着跌宕起伏。当时最大的感触是一个搞哲学的男人竟如此之敏感和细腻,言语之间到处洋溢着对这个小女儿的怜爱与对她不久将离于人世的悲哀和不舍。他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生婴儿即被查出罹患恶疾的家庭,父母内心的挣扎、痛苦与难以取舍,整个心路历程一眼窥得。我至今仍记得他曾写道(大致意思):当灾难来临,任何一种抉择都会带来无尽的痛苦与悔恨,因为不管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这份苦痛挣扎是注定了的。从此便爱上周先生的文字。而这本书则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对于自我的认识,激起我们对未来的思考。我也是透过此书,惊讶的发现,如此优秀的周先生竟也是自卑、敏感和不善交际的,这对有着同样性格的我无异于一种心理上的宽慰和人生旅途上的激励,可能在某些方面我们确实不如其他人,但这并不能否定我们就一无是处了,我们一样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上发光发热。以前总觉得太过一个人待着会不会让自己在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所以曾经有一度我一直逼迫自己去参加一些自己不乐意参加的应酬,但很多时候我并不开心,回来后总免不了自责自己没有做到最好,这样又免不了一顿沮丧。后来先是看到汪涵的文字,发现他喜欢的很多事情也都是一个人静静完成了的,不论是读书、写字还是把玩扇柄、制作木头玩意儿......而这些时常性的一个人的独处并没有让他就此与社会脱节了,这才给了我一定的信心,开始愿意并自适于一个人的独处。后来再看到周先生的文字,便更加笃定了。因为学会与自己相处,拥有丰富而又充实的精神世界比一切都更为重要。当然这不是说一味的一个人静窝一隅,我们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我们离不开与他人相处,与别人的合作、分享还有彼此陪伴也同样重要。我们应当努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以求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怀有一颗出世之心入世未尝不是一件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