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作者n古斯塔夫·勒庞,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虽然是医学博士出身,但他在种族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诸多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其代表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不仅是社会心理学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也是被普通读者阅读最多的社会学经典之一,对现实社会和政治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本书n《乌合之众》出版于1895年,至今已被翻译为十几种语言,再版将近30次。这是古斯塔夫·勒庞凭个人研究兴趣写成的书,但却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群体心理学。这本书其实并不厚,只是一本单薄的小册子,但勒庞在书中对群体的心理特征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解剖,语言生动流畅,观点大胆新颖,极大颠覆了人们的通常认知。在《乌合之众》问世之后的一百多年中,围绕这本书的争议和批评一直从未停止,但却无法掩盖其智慧的光辉和深邃远见。书中的一些结论和预言,也为很多历史实践所证明。核心内容n勒庞在书中首先对群体进行了明确定义,然后分析总结了群体的一系列心理特征、情感和道德观念。勒庞认为人们一旦形成群体,就会出现智力下降、自信倍增、情绪激动等特征。在此基础上,勒庞通过分析群体的意见和信念,提出了群体是在间接和直接两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并且指出了群体领袖必须具备的品质特征,以及对群体进行有效动员、控制所需要的方法手段。n一、勒庞关于“群体”的定义n勒庞认为:不是随便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就是所谓群体,只有当这些人都具备了同一个心理诉求、有了相同的行动目标之后,才构成群体。群体也未必是同一时间汇集在同一物理空间的人。当某个心理一致性形成后,那些散布在社会各个角落里的、各式各样的人,尽管没有面对面凑在一起,甚至相互之间都不认识,他们依然可以形成一个群体。某些被严格组织起来的人群,例如企业员工、军人、警察等等,也不属于勒庞认为的群体。这些高度组织化的人群遵守确定的规则、接受严格的管理,并且有着清晰的分工,按照指挥理智行动,他们是理性而且冷静的,不具有勒庞所认为的群体心理特征。二、群体的三个显著心理特征n1. 低智力化n很多人一旦聚集起来,思维就会出现非理性、简单化、缺乏常识和逻辑等一系列变化,呈现出“低智力”特征。群体的智力水平,往往低于群体中个人智力的平均值。作者认为群体只乐于接受简单明了的号召和主张,不会去关心证据和论述,不进行理性分析判断,越是迎合人群基本需求的简单主张,越容易得到群体的支持。由于这种智力下降,群体特别易于被暗示、被误导,会相信并传播荒诞不经的谣言,接受稀奇古怪的理念。2. 自信心爆棚、敢想敢干、肆意妄为n作为个体,人们在面对很多“胆大妄为”的事情时,不过是想想而已,有时候可能连想都不敢想。一旦汇集成群体后,不但啥都敢想了,而且啥都敢干。这样的群体心理基于两个原因:一是群体人多力量大,众多个体被集中起来之后,大家倾向于相信什么都可以轻易实现;二是个体汇入群体后,减弱或消除了被惩罚的恐惧,即所谓“法不责众”——事情是大伙一块干的,没人敢对这么多人进行惩罚或报复,就算遭受惩罚报复,后果也是多人一起承担,所以个人不用担心。3. 情绪化、敏感化、急于行动n群体总是被情绪驱使,越激烈的情绪越可能收到群体的欢迎——群体往往更关注情绪和情绪表达方式本身,而不在乎背后的证据、事实或逻辑。在激烈情绪的推动和传染下,群体非常敏感,并倾向于尽快采取实际行动,而不是只打嘴炮。三、群体的产生与变化发展n群体的形成,受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的影响。间接因素:一些观念、思想的长期渗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想法,使群体的诞生具备了思想基础。直接因素:一些激发群体情绪的突发事件,也就是导火索。导火索一旦点燃,就让散布在各处的人们瞬间感受到了相同的情绪,产生了心理上的统一性。在群体领袖的带领下,群体可以被迅速动员,最后发展到直接采取大规模行动。群体最初是在一个简单口号下动员起来的,他们追求的目标貌似明确——但实际上群体的行动经常“跑偏”,与最初的目标背道而驰。尽管勒庞对群体充满批判,但他还指出:群体行为不能用简单道德批判去评价好坏。群体本身无对错之分,它只是易于被引导和操控,且行动后果威力巨大。四、群体的领袖n群体的领袖有两种:一种是短期的,一种是长期的。短期领袖可以带领群体采取临时的明确行动,例如:率领球迷起哄、斗殴的带头大哥,挺身而出指挥抢险救灾的平民英雄等。短期群体领袖的最大特点是,在面对困难和突发状况时,他们比群体里其他人显得更坚定、更狂热、更有献身精神,他们的行动能直接带动整个群体成员效仿、追随。群体的长期领袖则非常不同。这种人很稀有,但他们的影响非常巨大,有时这种影响力在他们离开这个世界后还能发挥作用。勒庞认为想成为群体的长期领袖,首先必须具备超强意志力,必须长时期内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面对任何困境或危险都绝不更改信念——不仅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而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非得把墙撞塌了硬闯过去。勒庞认为领袖对群体的动员方式有三项要诀:断言、重复和情绪传染。断言最容易被群体接受,重复可以让断言深入人心,情绪可以让更多人加入其中。相比起理性证据,威望和名声对领袖更加重要。金句:n1. 一千个偶然聚集在公共场所的人,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从心理学意义上说,根本不能算作一个群体。2. 法国大革命中的群众推翻了路易王朝,要求民主自由。可是没过多久,还是这些群众,又兴高采烈拥护拿破仑当皇帝进行独裁。3. 群体因为会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信誓旦旦、夸大其词、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这些都是公众集会上,演说家惯用的论说技巧。4. 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5. 领袖的影响力,很小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提出的论据,事实上,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他们的名望。对于这一点最好的证明是,一旦这些领袖不知因为什么威信扫地时,他们的影响力也会随之消失。
乌合之众读后感600字 第(2)篇2018年第25本书n由于研究社群营销的底层原理,在读《社会心理学》之前先选了一本经典来读,此书确实高度理论抽象化,且论点大胆直接,毫无避讳,我觉得能读到这本书本身已经非常有福气了。[呲牙][呲牙]n读完之后,从作者的结论再深推到人性本身,我觉得绝望又无奈,我们都是一群拿着手机的山顶洞人,人性的弱点从未进化,群体体现出来的弱点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出来的不同表象。个体渴望群体,安全感和被认同感是精神层面的重要因素。而汇入群体的个体使劲趋同,失去个体主张的群体渴望被引导、被灌输思想,因此领袖的出现是必然的,无非是跟着天使还是跟着魔鬼。让人绝望的是,所有的理所当然和自由个性其实都是精英阶层的设计,所有的梦想都有人帮你造,而那也仅仅只是梦想而已。勒庞甚至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提炼了洗脑的方法,他仿佛痛恨群体的这种无知,又对操纵群体的意识津津乐道。本身也够割裂的了。就在自己快要陷入宿命论的悲惨意识中之时,好歹想起了看这本书的初衷,如果用在商业领域,尤其是广告和传播领域,这本书是很有意思的,非常简单粗暴的给出结论,正适应当下中国商业环境和年轻群体的传播方式。不要试图同群体讲道理,去给他们造梦,去帮他们做出结论,反复强调,鼓励传染,声望背书,夯实认知。不要引起消费者的讨论,因为讨论本身开始于质疑。希望自己能在看完《社会心理学》等研究群体的书籍后二刷该书,能有更深刻的体会吧!n
乌合之众读后感600字 第(3)篇勒庞的《乌合之众》剖析的是大众心理学,是一本名著。他认为任何一个个体,融入一个集体之后,智商就会变得低下,感性认知代替了理性分析,而个人的喜好也开始随大流。
于我而言,若想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物,一种途径便是:既不能脱离集体,也不能过于融入集体,适时独处,反思自我。
我曾经尝试过与一些同学打成一片,跟着他们讲黄段子,聊同学八卦,或者参加活动时玩一些游戏。
到最后却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开始爆粗口,开始变得懒散,品行,所思所想开始异于往常。
我也见过几个人三三俩俩聚在一起嘲笑别人,捉弄别人。事实上我很小的时候也这么干过,我知道嘲笑别人不对,但还是跟着起哄。这都是相当愚蠢的,也是我所不齿的。
而当今网上的一些言论中,有些人敢于讲真话,却被群起而攻之。对方的言论内容被歪曲,双方开始进行人身攻击。这都是有问题的。
不在舆论正盛时参与讨论,不过分融入群体,也不脱离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