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读后感(3)篇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作者:威尔·施瓦尔贝
在得知母亲胰腺癌晚期后,威尔一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件事并自然地跟母亲沟通。偶然的一天,他们开始阅读同样的书,为了在母亲之后的化疗中两人可以一起探讨这本书。两个人的读书会就这么开始了。在固定进行的读书会期间,他们开始了一段阅读广度和人生深度的对话之旅。从热门惊悚小说到经典畅销书,从诗歌到悬疑故事,从异想天开到精神层次探讨……穿插着作者对儿时的回忆、母亲的不平凡经历、各自的人生际遇,借阅读,他们探讨了勇气、信仰、孤独,感恩、学习倾听甚至葬礼等多个话题,分享着各自对文字和生命的态度和观点。最终,他们可以真诚地交换彼此对死亡的观点了。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读后感 第(1)篇

在生命和情感的尽头,阅读是最好的庇护和救赎,我们悲伤,却并不沮丧。

书的功能之一是帮我们诉说,让我们在不愿意谈及自身的时候,有话题可以聊聊。

这段时间看了些书和电影,写了断断续续的句子,但没有完整写出一篇像样的短文,有些任性地纵容自己应季的慵懒。

日记记录的时间大概是在4.2号左右看完,这本书应该是在某个地方看到的推荐,清明,好像很适合写这本书的读后感。

这本书写的是一位患有胰腺癌的母亲,和她的一个儿子建立了一个只属于两人的读书会的故事。本书的篇名就是其中一些书(末尾有部分附录书目),篇幅不长,各篇联系也不是很紧密,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书的结构很简单,线索清晰明了,作者真实地还原了与母亲的交流过程,内容涉及成长、孤独、勇气、信仰、死亡等等,并没有浓重而悲伤的死亡氛围,轻松且富有哲理。

你和朋友见面会不会是以这些方式打招呼: 吃了什么,最近和什么人聚餐、看了什么电影,去什么地方旅游?我猜是的,至少我是。母亲和儿子的问候方式很独特,很戳我心: 

你最近读了什么书?

好书的过人之处在于不仅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还让你用不同的角度观察身边所有的人。母亲读书习惯先看结尾,这种读法我从未尝过,对于那些喜好悬疑类书籍的读者来说应该是大忌吧,会少很多探险的刺激。不过也能理解,先看结尾可以避免因为一些不可抗因素带来的无法继续看下去的情况。

母亲鼓励儿子写书,并强调一定要告诉大家的建议: 每一天,你都应该告诉你的家人,你爱他们,并让他们知道你爱他们。

远在外地的你今天给家人打电话了吗?陪在父母身边的你和他们好好聊天了吗?

疾病对于个体或是家庭而言,都无疑是坏消息,但是好消息和坏消息都是相较于你的期望而言,并非独立存在。假设你每天都祈祷自己取得好成绩,拿到高工资,当某一天你发现自己成绩很糟,工资很低,这于你而言自然就是坏消息,因为你从未去考虑自己所求之外的结局,更没有想过如何面对这种可能出现的落差。

原以为国外谈及死亡会比国内少些禁忌,但是并非如此,只要碰到某个人快死了这个话题,人们的态度就会很奇怪,好像即将死亡的人只该在医院或私下说起,而且没人愿意详细深究。

活着的人讨论死亡,将死的人等待死亡,已死的人有机会却无法感受死亡,的确,死亡从来都是难以解释透彻的。

空泛讨论死亡的作品有很多,但是在真正面临患者的时候,一切都显得那么唐突。《疾病的礼仪》里有写到可以用“你希望我问你感觉怎么样吗?”来代替“你感觉怎么样?”这样的问法有一个好处,将选择权给了对方,而不是主观地认为对方是患者,一定会有某些必须说出来的感受。

学姐很喜欢木心先生,说起她在图书馆看到大家写给木心先生的悼词时而忍不住落泪的事情,她说他的学生陈丹青也对死亡有一定的见解。当时就问了学姐一个疑惑: 健康活着的人和卧病在床的人在讨论死亡的时候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学姐没给我回复,我也没找到答案。对于学姐感伤落泪的事情,我觉得可以用母亲的话解释,是一种怀念。

母亲和儿子的这段对话我喜欢得紧,单独发了一次微读,摘录到了笔记本,发到了微博话题,现在还想要分享一下:

“阅读关于死亡的书不会很困难吗?”我停了一下,“特别是那些里面人物患有癌症的书。”
母亲摇了摇头,说:“抽象地阅读死亡是不困难的。当然,我喜爱的人物死去时,我是很难接受的。你会真心地怀念那些人物,与你怀念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同,但你还是会怀念书中的人物。我不觉得死于癌症比心脏病或其他疾病以及死于意外或其他任何事情更悲惨。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真实的生活。如果把有关死亡的书都排除掉,那么就没有几本我们能看的书了。”
“所以,你不介意阅读让人沮丧的书吗?”我问。
“不,一点也不介意。当然对我来说,会觉得很残忍。但是阅读与残忍有关的书,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重要?”
“因为当你阅读了,你就更容易去辨识残忍。我们很难去直面这样的残忍。不过人可以表现残忍的方式有很多,有些方式微妙得难以识别。你需要在开始就学会辨识这些残忍,因为大奸大恶正是从微小的残忍开始的。”

书中还有个观点冲击了我的惯性思维:你陷入两难的抉择时,选择那个在必要时能重新再来的一个,不要选择少有人走的那条路,而要选择有逃生出口的那条。

这话不禁让我想到《少有人走的路》一书,并未看过,很好奇这本书有没有提醒人们在解决人生难题和冲突的时候要选择那条有出口的路?

有时候从众并非不好,至少它被很多人证明可能是对的。选择了错误的路,出发后再想回头是很难的,毕竟能允许你走回头路的机会少之又少。

母亲算得上是女强人,忙碌的工作或是身体的抱恙也从未让她忘记其他人,她认为感觉不舒服不是忘记其他人的借口。母亲总是不假思索地与每一位正在哭泣、身处痛苦或悲惨的人说话,母亲说:“如果他们不想说的话,他们会告诉你的。可你怎么能熟视无睹呢?”

视而不见真的太难了,那种能做却选择不去做的愧疚感会一直长在你的心里。人是可以很坏的,但也可以学着不要变坏。

以后,我应该还会继续打扰。


部分书中提及的作者及作品名:

华莱士·斯特格纳 《终得安全》

约翰·奥哈拉 《相约萨马拉》

龙树大师 《七十空性论》

赫尔曼·沃克 《初恋》

J.R.R. 托尔金 《霍比特人》

玛丽·泰尔斯顿 《每日的力量》

杰拉丁·布鲁克斯 《禁忌祈祷书》

辛迪·常 《我悲痛》

凯伦·康纳利 《蜥蜴笼》

约瑟夫·铁伊 《博来·法拉先生》

萨姆塞特·毛姆 《面纱》

拉塞尔·班克斯 《大陆漂移》

T.S. 爱略特 《大教堂谋杀案》

卡巴金 《正念》

夏目漱石 《心》

派翠西亚·海史密斯 《盐的代价》

莫欣·哈米德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琼·狄第恩 《不可思议的一年》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 《奥丽芙·基特里奇》

弗朗西斯·奥斯本 《脱缰之马》

希拉·韦勒 《像我们这样的女孩》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法兰西组曲》

玛利亚涂·卡马拉 《芒果的滋味》

妙莉叶·芭贝里 《刺猬的优雅》

斯蒂格·拉赫松 《龙文身的女孩》

科尔姆·托宾 《布鲁克林》

厄普代克 《父亲的眼泪》

爱丽丝·门罗 《太多的幸福》

以上作品是书中的篇名,书的结尾作者有详细记录他们讨论中所涉及到的书、电影、音乐、综艺。

阅读载体:藏书馆APP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读后感 第(2)篇

夜深人静时想想一年的经历

        王沪宁同志在《政治的人生》自序中曾写道,“多年来养成一种习惯,或者说不得不养成这样的习惯,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思考一天来的经历。”2018年过去了,2019年悄然来临,又到一年总结时,当月明星稀、灯火阑珊、万籁俱寂时不禁再对过去的一年作个回顾。

        记得去年同时间也写了篇文章,叫《努力抓住时间的尾巴》,今天再次读起更加感同身受、刻骨铭心。文章指出,“要说17年最值得称颂的事情,莫过于做到了曾国藩所说的‘无一日不读书’”。纵观2018年,依然坚持了下来,读书已成为我的生活习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书蠹,可能不爱书的人永远无法体会那种闻到翰墨书香就癫狂,看到书架林立就高潮,拿到书牍就如老饕见到美食的感觉,个中滋味,同道中人会有切身体会。最近我就在反思,这个坚持有意义吗?左思右想,还是有意义的。正如金庸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人生,就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这里的“大闹”我的理解是不苟活一生,不枉活一生。我一直以来很赞成社会学家熊培云在《重新发现社会》一书中提出的“人生就是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坐标上“大闹一场”人生就会散场,时间便会“终结”。我的“大闹”便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手捧简牍,神交古今,自得自乐,内心便很满足,心灵便很充实,我不喜欢轰轰烈烈,喜欢慢下来的从容,在云卷云舒中不断“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在安静中体会不一样的繁华,在沉思中摈弃浮躁,读书,“得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从而摆脱可憎的面目和灵魂。人的一生有限,越读书越感到自己的无知,越体会到知识的空白,那么有限的时间可以读多少书呢?范福潮先生在《书海泛舟记》一书中做了个统计,一生能读三千本书,就算是一个非常刻苦的读书人了。由此看来,每天的争分夺秒真的是有必要的,也是时不我待的,不白来人世一趟。以前很感慨自己的百无一用,到现在还是个名不见经传、月俸不过五两的无名之辈,不过当含英咀华、褪尽铅华后,感到名与利的无足轻重。有时候研读佛学和道学的时候,深深感悟到他们的避世与无为是修行和修心的必要条件,当参与到滚滚红尘中的“大闹”时,必然少不了佛家的“七大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必然少不了婚丧嫁娶、人情世故等的无限循环,必然少不了无穷无尽的欲望和痛苦,正如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表达的禁欲主义哲学,竭力扫清生命意志的发展障碍,或许这才是每个人该领悟的真谛。“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谈到读书,2018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读了150本书,其中,政治学类37本,哲学类27本,历史类24本,小说28本,社会学类12本,传记5本,其他类17本。不算多,也不算少,更不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炫耀。

       最后谈一下关于读书方法的几点心得,供各位读者参考。

        一、“钉钉子”。“钉钉子”读书法针对一些一般性的小说类、消遣类书籍,要求的阅读层次较为浅显,阅读此类书籍笔者认为要“一竿子插到底”,以最快速度把它读完,“一气呵成”。这类书读完可以忘记,但不能不读。

        二、“转盘子”。“转盘子”读书法针对一些经典书籍,比如部分国内外经典名著,历史类书籍以及名人传记等,这些书籍要求我们要反复读,按照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读完后过段时间又有所遗忘,需要再去“温故而知新”,往往再去温习的效果会“更胜一筹”,通过“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变为“新盘子”。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直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至高境界。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说,“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而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我想意义也在于此。

        三、“编辫子”。“编辫子”读书法针对一些知识性的书籍,比如一些哲学类、经济学类、社会学类和技能类等专业书籍,要求我们在阅读内容后还需不断咀嚼和深化。一种情况是在阅读第一本书籍的时候,里面又涉及其他类的知识,又需要再去看涉及书籍,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阅读体系,环环相扣,层层相因,需要以点带面,不断展开,成了一个“编辫子”工程。另外一种情况是阅读了第一遍没有看懂,或者对内容的理解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需要再去看一些引导类的书籍和入门类的书籍辅助理解。

        以上是自己2018年的一些粗俗的鄙见,望惠鉴!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读后感 第(3)篇

      这本书揭示了人类的一项重大秘密:一个人在生命垂暮时分的最佳选择,是与家人一起重温毕生最喜爱的一本本书。那情景,就像站在峰顶俯视晚霞下一座座自己曾经翻越过的远山,充满着沁凉而又恢宏的诗意。

      书籍是带领我们探索彼此想法的媒介,让我们可以自然地探讨那些我们关心但又难以开口的话题,也一直能让我们在焦躁紧张时有话可聊。在文中母亲确诊后的几个月,他们聊的书也越来越多。但从《终得安全》开始,他们都意识到,他们的谈话不再只是像平时那样随意闲聊,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创立了一个特别的、仅有两名成员的读书会。在多次读书会中,他们的谈话围绕着书里主人公的命运以及我们自己的命运展开。有时他们很深刻地讨论一本书;有时我他们在谈话中发现了自己,而其实这些与那本触动他们的书及其作者并无关联。

     “如此充沛的精力蕴含在一个纤小安静、面带微笑、衣着优雅的女性身上。她衣装传统、外出午餐,也经常去世界上条件极端恶劣的地方。她曾是巴尔干半岛的选举监督,曾在阿富汗遭遇过枪击。玛丽·安目睹过最艰险的事情,却对美好的事物深信不疑。”

        书中的母亲曾经告诉过我们,不要对恶视若无睹,要相信我们可以用行动来改变它。她对于书籍的信念从不曾动摇,她深信书籍是人类兵工厂最为有力的武器,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用各式各样的方法读,不管是电子的(即使她不看)、印刷的或有声的,都是最好的娱乐,也是参与人类对话的方式。母亲还教导我们,你可以改变世界,书籍是最必要的。书籍让我们明白生命中需要做哪些事情,以及该如何向他人传达。在这两年里,我们一起读过几十本书。在医院里度过的几百小时当中,母亲带领着我,证明了书籍是如何让我们越来越亲近,并保持这种亲密的,即使我们原本就是一对相当亲密的母子,即使我们中的一人已经与世长辞。

       读书会也让我们读了很多的好书,让我们细细品味、思考、享受,在让书中的母亲在通往死亡之路的过程中得到慰藉,让作者度过没有母亲陪伴的日子的同时,也让作为读者的我们进行了一场灵魂的洗礼。

        这本书,让我们走进了一位伟大女性的世界,让我们这些不知世间苦难的人认识了世界,让我们从书中学习仁爱、坚强、勇敢、坚持……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