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了28个小时把《三体全集》看完了,这一周左右的心情几乎都被这本书左右着,搞得我干别事的都没有啥心思。说实话,读着读着,已经感觉很疲劳了,就想赶紧把这本书看完,然后看看别的小说调节调节自己的心情。
这本书是另一个学物理的极力推荐我看的,好吧,我也是一个学物理的。在这之前,我从未接触过这类科幻或者跟科学有关的小说,只看过《火星救援》这一本书。好吧,作为一个纯正的理科生,我对理性似乎并不感兴趣,但我喜欢把理性的思维用于自己的想法中。有时候 自己写写什么灵感的时候,也喜欢把理性的东西加入里面,于我而言,对于不存在、纯扯淡 比如什么玄幻、修仙之类的作品完完全全没有兴趣。
其实,作为一个学物理的,其物理本身最基本的东西我都没有学好,而当我遇到更加深刻的物理概念如天体物理、反物质等等,虽然不懂,但是并不会反感,甚至会去认真的看注释,然后试着去理解一下,也许在本科物理所学的熏陶之下,总是会有试着认识某些概念的动力吧。
从作者来看,我真的佩服作者,不去探讨作者涉猎多广,思维多么缜密,只就其写作的宽广程度来看,确实佩服的五体投地。虽然,时间之外的往事,或者一些回忆等等占据篇幅不少 ,显得情节冗长,但或许这正成就了其宽广的写作方式,太阳系那么宽,不,宇宙那么宽。
我历来喜欢细腻的作者,比如毛姆,我也看细腻的推理小说,比如东野大神的,之前也读过刘墉。我认为,三体作者并不算细腻,情节没什么缀余,当我看第一部描写文革的场景时,我曾想到了另一个作者——莫言。他的写作方式是“泥沙俱下”,两者描写文革似有相同,但显然,刘慈欣非泥沙俱下,他的条理满足着逻辑,泥是泥,沙是沙,沿着人造的轨道,无违和的向下流。总之,我认为要是写文革的话,肯定是经历过的人写的最出彩,最深刻。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第二部黑暗森林, 从开始杨冬之墓那里就喜欢,更喜欢作者构造的面壁人的角色,我也尤其喜欢地球处在这一时期关于人性的描写(当然 我认为三本书都在写人性)。当读到最后罗辑直接要求与三体世界对话那段时,我内心仿佛在抽搐,这也让我想到了矫健《天局》那本书里所刻画的混沌那个角色,那个敢胜天半子的人。
我不大喜欢死神永生里面的程心,因为我觉得相比第二部里面的主人公要少了许多吸引我的东西,但这种角色,或者是爱心,肯定会吸引很多人。也许作者也觉得不需要一个罗辑这样的角色了,而需要这样一个有爱心的女士来贯通于整本书,并来完善整整三本书。
从看文革开始,我就开始注意作者对人性的烘托了,也确实人性的描写一直未停止。所谓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大概应该是一个高度的问题,那到底应该高到何种程度呢?文学作品从未停止对这种高度的探索。
我猜,有的理论很强,或在某个专业懂得很多的人会批评作者,也许是用伪科学来评价这书。但我想说三体不是课本,而课本也总会有不完善的东西。作者尽是作者,只不过他没在书的前言部分表明:如有错误,请指正等字样。小说是小说。就像如今NBA中的库里,追捧他的人无数,也有人批评他带坏了联盟的风气,说实话我也不算喜欢库里,但作为一个射手,难道不优秀吗?
作为一个读过三体的理科生,我一定不会与另一个理科生去探讨书中的理论以及可能性,我是个现实的人,但我愿意去探讨书中的写作、构思方式。
我喜欢作者笔下刻画那种人,那种在人们看来是是非非的人。我很喜欢《人性的枷锁》中的一句话,当一个人的思想强大到足以凌驾时间与空间,那么这一世过得清明与否似乎就并不重要了。
三体(全集)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啊,终于看完了。三部下来最喜欢的应该是第一部吧,因为不论从主题还是叙事结构来说,都是最奇妙的。特别是三体游戏的引入,很喜欢以这样的方式来描述另一个文明。但即便如此,也不得不说三部里面最震撼人心的大概是第二部。罗辑也是三体里我最喜欢的人物。因为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一个人类的成长与进化,还有回归。如果一切在这里结束的话,也是一个漂亮的ending了。所以第三部以程心为主角展开新故事的时候,其实我很不适应。也有很多的情绪。但看到后面,当太阳系二维化时,我突然想通了。想通了为什么是程心,为什么会有三体3。之前一直觉得三体在第二部结束会更好,因为3从内容性质来看,和2真是有很多的相似性,比如一样健忘的人类。但在2里,有一个又一个的英雄式的人物出来,力挽狂澜,拼尽全身力气拯救人类和地球,甚至不惜让自己变成异族。(面壁者和星舰地球上的人类,在我看来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他们曾经是普通人,却又因为时势所逼,从普通人类中脱离,成为异族。)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经历人类的误解背叛以及狂热的崇拜。所有的这一切情感与转向都是善变而缺乏理性的。作为读者的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有很多的情感,比如对人类的愤怒以及对英雄们的惋惜。但是呢,这就是人类啊,大部分的人类。到了第3部,虽然也有英雄式的人物出来试图拯救地球(维德云天明还有星环城护卫队的士兵们,他们都是这样的人吧),但大刘选择了让一个普通人来为人类做选择。而这个人也是人类自己选出来的。就像自己在前面某一条笔记里写的,程心有责任与良心,有情感,有爱,并且关注着当下的生活,与共同生存的人们。但是她缺少阅历与格局,缺少与其位置相匹配的能力。她真的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与整个宇宙相匹配的谋略,不仅在理性层面,也在感性层面。但这不就是地球上的大部分人类的缩影与符号吗?所以曾经无数次(其实也没有这么多次),有人站出来试图扭转局面,并且几近成功,但人类从来没有珍惜成果,也并未心存感谢。于是这次,索性让人类中的典型一员来做这个决定。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能力这么多,那么就等待灭亡吧,带着悔恨。最后,大刘的文字涉及领域类别之多广真的很让人敬佩,特别是这些文字的表述除了严谨之外也有很大的生动性与吸引力。特别是一些比喻,画面感真的太强太强太强。当然,最感染我的,大概是在这些文字背后的沉重悲怆的底色吧。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层底色,才让文字更精彩,也更有意义。n
三体(全集)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3)篇这是一本让人难以去评价的书,因为它以科幻为主线,延续出社会学,物理学,心理学等等学科。其中印象最深的一部分就是,在科技停滞不前社会却达到高度民主的情况下人类社会面对外来威胁的表现竟然如此脆弱,在高度民主社会体制下,人的心理素质慢慢变得脆弱不堪,对于突入其来的威胁,没有高度的科技支持,高度民主的社会体制只能说达到了表面高度民主。
因为社会体制和科技发展呈现负发展的情况,所以一触即破,从社会到个人都将非常脆弱,如冬眠者史强说“真是群孩子”,所以科技与社会发展的互存关系是非常微妙的状态。
其次就是本书的主题——“科幻”,这个名词的解释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科技与幻想的结合,如果科技与幻想的结合不融洽,很容易出现一本科技狂想曲或者一本快餐玄幻小说,这点作者的处理非常到位,不多不少的把二者很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因为这本书时间跨度非常之大,能够在如此大跨度的时间段给出非常合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不得不说非常高明。
书中体现的作者主题精神也非常有趣,“黑暗森林法则”无论是“猜疑链”还是“技术爆炸”又或者是那两条宇宙基本公理,这几条理念有力的证明出作者对于宇宙对于外星社会的思考,很有深度的思想理念,同时也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所以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遵循那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让我敬畏,一个是我头顶的灿烂星空,一个是我心中永恒的道德法则。
——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