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明扼要地为我梳理了一遍埋藏在我心里的那些黑洞。除了阅读中那份对于从前浅薄认识的感慨外,也认清了一些事实。不论以怎样的词汇形容文革的灾难都不为过,然而它的影想远大于我的想像。中越战争,这段被官方故意忽略的历史,究其原因,还是十年浩劫的恶果,尽管它发生于八十年代。达赖出走,这个被官方宣扬的拥有诺贝尔和平奖的分裂分子,曾经是中共最亲密的盟友,然而在那些又红又专盲目的汉人对藏民开展迫害并最终导致军队介入时,作为藏民的精神领袖,他率众反抗了。文革后,高层意识到当年的错误,也多次企图修补,然而双方最终因缺乏信任和诚意,终究渐行渐远,就这样,十几年的正统教育中,我接受了分裂分子企图分裂国家的事实,直到今天。我只能说,我分不清对错,当年的错误反复重复只会一次次揭开伤疤,却也不能要求当年无辜受迫害者与我们自己有相同的谅解。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一代需要承担的,只希望,面向未来,让所有的伤害和矛盾随着时间衰减。说到邓小平,我其实没有多大兴致强调他的三起三落,他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伟大,这些我早已深埋心中,在从小到大的成长中已经无数次向他致敬了。而六四,是对邓小平的讨论中,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从故事的源头开始说说吧。对于胡耀邦,我不否认他在当年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的巨大贡献。但从整体上看,我真的不认为他的胆识,格局,远见,决断和领导力,够资格成为最高决策层。他下台的场面有一定的悲剧性,但下台的结局却也合乎情理。对于他的过世,我个人感觉不至于引发当年追思周恩来似的群众运动。然而,它还是发生了,这其中有我们在探索阶段缺乏经验的原因,更多的是大众对那年经济情况不景气的反抗。这样一件事,被不断升级发酵最终变成了到现在还被封禁的话题。学生的无知,不成熟,冲动,激进,然而这些不正式每个年代年轻人都有的敢做敢为,勇敢无畏的执着冒险精神么?在那样一个转瞬间变化翻天覆地的年代,这一切被更加放大了,难道不是应该更好的引导么?再怎么困难,都不应该使用暴力手段,那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希望之光呀。邓作为最终决策者,不管有什么其他理由,他应该为此负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他一直强度的“实事求是”。这个事件的背后,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两个关键推手的几乎决定性作用,一个是我一直深恶痛绝的李某,除了此事之外,几乎他做的每一件我所知道的事,公平来讲,都是我强烈反对和诟病的。另一个是没几年后就被公开宣判的共和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巨贪陈希同。想想当年主导此事事态发展的都是些什么人,只剩下满腹的无力感。庆幸的是,在这之后,陈希同受到法律制裁,虽然因为其他是由。李某人虽仍居高位,却不过是个虚职摆设,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却被国际社会集体封杀。邓小平的最后一次努力是冲破巨大的阻碍让一个真正懂行的人进入决策层,并在之后十年里成为中国经济的舵手,从那以后中国经济才慢慢开始复苏,最终走向富强。时至今日,中国经济的基本框架模型都还没有发生本质变化(近两年互联网浪潮除外)。一说到某人我就停不下来,邓小平的时代已经结束,功过得失自有后人请说,这短短几十年丰富的经验教训却是惨痛而宝贵的财富。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看了半个月,部分类似按编年体写邓公生平,重点写的是文革+改革开放后的情况。优点是作者各方面资源应该不错,有多方信息来源,官方史料、亲历者口述,应该都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近年看多了带有强主观意识的历史作品,这样大量纯叙事的作品读读也不错。本书读完主要收获有二:一是对这个六十到九十年代的国内政治环境认识得更为清楚;二是对中共的执政有了一个较新的认识,这方面认识基本来自于对这半个世纪中共领导层的治国思想的变化历程。
这两个方面应该说对我看今后的政治现象和社会问题都有一定帮助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本文非常详尽又客观的描述了小平同志的一生,尽管有一些史料无法公开,但是并不能影响本书对邓小平评价的高度,可喜的是,现在网上已经能搜到一些成年旧事,隐瞒只会加深民众对政府的怀疑和执政能力的挑战。邓小平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经历了民国,建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四人帮。那一辈人,是真正的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真正想把人民解救的一群人。小平把中国从一个革命意识形态的旧中国引领到高速发展的路上。人民内部的矛盾,政治形态的争辩,国际形式的变化。这些困难不亚于开邦建国。打江山易守江山难。邓小平把中国带到了另一块更加广阔的天地。接下来,什么时候能再出现一位可以与毛泽东和邓小平具有同样历史地位的领导人呢?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