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藩,生于1811年,原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出生于湖南湘乡(今双峰县荷叶镇),共有兄妹9人,身为长子,他堪称榜样。曾国藩6岁开始读书,道光十八年(1838年)便从一介书生一跃成为当朝进士,后入翰林院,拜在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下,留京后10年七迁,并连升10级,37岁就官至礼部侍郎,升为二品重臣,后又担任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他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仕途的平步青云使他在京师赢得了很高的声望,无论是至交好友、同代朝臣,还是平民百姓,对他都很推崇。曾国藩虽然官运亨通,一般人难以企及,但真正使曾国藩声名显赫、举国皆知,并让后世褒贬悬殊的,却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曾国藩被加封为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并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江南军务。。1861年,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后又试制小火轮船。1863年,造成“黄鹄”号轮船,并派容闳赴美国购买机器。1865年至1866年,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并为之积极筹措经费,派遣学童赴美留学,成为清末兴办洋务事业的首创者。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了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这些人中的成就突出者。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一生克己勤勉,知人善用,在团练最初时,發現了一大批人傑,不注重出身,地位,只看重人品,修為,武藝,幕下最知名的有,李鴻章,彭玉麟,楊岳斌,鮑超,趙烈文,楊國棟,塔齊布,羅澤南,江忠原,薛福成,等等,凡讀書人求見,必以禮相待,練兵時,每日必躬行,一生朴素,就算是位極人臣,也一如既往,留給子孫的亦是如此,n本書雖是曾國藩的傳記,也是一本清朝歷史,從回家奔喪,到團練,到收復江寧,津門受辱,剿滅捻寇,最後的辭世,越讀到後面,越是敬佩曾公,故“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太平天國里最喜歡幾位英雄,康碌,石達開,李秀成,都是硬漢,可惜沒有英明君主,英勇就義,當時的清朝已經是腐敗之際,農民起義在所難免,可是結局卻又無法逃避,無謀大事之人,n曾公一生為國為民,忠君敬上,哪怕被人稱為愚忠,也是盡了自己應該盡的職責,從初入湖南的格格不入,到最後的老庄之學,柔弱勝剛強,幾度九死一生,兩次投河,幾次寫遺書造棺材,三敗於石達開,聖人也是人,在這樣的逆境之下,能靜下心來,反敗為勝,這才是應該學習的,天津教堂案,我不覺得是曾公的問題,誰不想痛痛快快的打跑欺負自己國人的洋人,可是如果代價是千千萬萬的生命呢,明明知道打不過,還是要逞一時之勇麼,除了委曲求全,又能有何辦法,n有功亦有過,有私亦有德,曾公在清朝後期的歷史貢獻,是永存的,不可磨滅的,左宗棠心直口快,嫉惡如仇,大才,可是胸襟遠不如曾公,兩人也是惺惺相惜的,只是個性不同,曾公一生謹慎,如履薄冰n花未全開月未圓,曾公最崇尚的一句話,凡事留有餘地,知足常樂,物極必反,盛極必衰,待人接物留有餘地,莫欺少年窮。知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困难之处,正可看作是激励和逼迫。接下來還想讀一讀度陰山版的曾國藩以及曾國藩家書,能習得曾公的一絲皮毛,也是收穫。
曾国藩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曾国藩留下遗嘱后,与世长辞。万物悲号,人心战栗,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哀哀欲绝的抽泣声,是如此的凄怆、如此的惊悸,如同山在发抖、水在呜咽。
我是很不情愿读完这本书的,特别是最后一章,很多地方读着读着就不禁潸然泪下。我知道,这位老人就要离开了,我能不能再读慢点,让他再多待久一点?
其实我已经很慢了,别人读这本书20多个小时就读完了,我却花了50个小时。当然,一方面是因为鄙人天资平庸,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本书的确很值得慢慢读。
这本书是本文学造诣非常高的一本书,唐浩明在场景描写、人物刻画上的笔墨都运用得恰到好处,而故事情节的设计更是精彩绝伦。
更值得深入研究的是曾国藩本人,市面上解析曾国藩的书籍不下几十种,但真正地理解他还需要一点一滴地领悟,他不是一个词,一句话就能概括得了的,他更像一种符号,那个时代特有的符号。
有人说,传记除了人名是真的,情节都是假的;而小说则是人名是假的,情节都是真的。我不知道这本书是小说还是传记,也不想过分考究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真假自有人考究,是非却鲜有人评判,真假不重要,是非才重要。
这两年读书渐渐有点感悟,以前读书总是想方设法在书籍里学习更多的知识,后来慢慢发现,工作后的读书不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为了悟出道理。
生命有限,知识无限,而道理是可以早点悟到的。所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曾国藩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3)篇在浩瀚如烟海的史学著作中,人物自传式的小说林林种种,不一而足。或针砭时弊或借古喻今或缅怀先烈或教化今人,大都有套路可寻。摆史实,诉事实。而这本《曾国藩》也在遵循古训的同时有创新,更多是对于历史的反思和曾国藩一生的心路历程的起伏浮沉。不夸张的说整部小说一直将曾国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让他在时代急流的漩涡中优乐枯荣。墨牒时入世与出世的冲突;练勇时秀才与兵勇的冲突;削藩时道义与权术的冲突;中兴时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最后一刻还承受愚忠与爱国的信仰与背叛的冲突。这也直接加速了他的油尽灯枯,黑雨滂沱时,撒手人寰清庭衰落!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我想这里的明是明事理以史为鉴的反思能力。曾国藩,从一个僻壤人家走出去成为时代的佼佼者,他有许多值得推崇的地方 一声声“恩师”从侧面反映了他奖掖后进的知人善任;一声声“老中堂”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处事哲学的并济柔刚;一声声“大哥”更从侧面反映了他的家庭教育的伯埙仲篪 如此这般,真正后世宝藏! 读摆《曾国藩》自己也略有反思 总是以年少轻狂,血气方刚来搪塞时不时地戾气十足,控制情绪成了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最怕成为脾气比本事还大的自己,害人害己,谨记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