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说这是一本超好超好超赞超赞的社科类书籍!!对我真的获益匪浅!强烈推荐!n首先,借用译者的一部分评价:“ 他(作者)作为医生、朋友、亲人、儿子的不同角度,思考医学、疾病与老年。他的观察和思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思考这些切身的问题,帮助读者做好应对的准备,使读者可能成为更明智的病人或病人家属,有可能老得更舒服,死得更安详。对在医疗、养老领域工作的读者来说,作者的观察和思考尤其有价值。”nn其次,说说我的感受:n读这本书用了很长的时间,具体说应该是慢慢读完的。不是因为疾病、死亡这个话题的沉重,也不是因为作者写得晦涩难懂,而是因为这本书的厚重:对疾病,衰老,死亡,作者从身为医者角度,对医学界医生因为治病而治病、缺少对患者心理情感需求的了解及关怀,表示批判;作为非从医行业的我,对我触动最大的,还属作者出于朋友、亲人、儿子等角度的观察和思考,之所以说读的慢,就是每读一部分,我一直在思考着作者的思考,除了不可抗力的外界伤害、突如其来的疾病,自然的规律下,人人都逃不过生命的终了,我将如何做一个明智的女儿、亲人和朋友,或者说是病人,让爱的人,老得舒服,走得安详,这本书给了我答案。这只是读后感的一个概况,不细言说了。不经意的一本书,感慨良多,我相信,它会影响我一生。感恩!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读后感 第(2)篇这书的后面几章看得心情越来越沉重。人类是不是越来越盲目了?想通过医疗在不断的延长人的寿命,获得更多的时间。但却让人狼狈不堪,甚至最后尊严也没了。医术除了保障健康和生存,是不是还有助人幸福呢?而这三者的顺序又然后呢?
关于养老,不但是个人和家人的问题,感觉更是文化和信仰的问题。就算在发达的美国,就算你有保险,就算你有存款,你依然无法过你想要的晚年生活!或许想有田园式的养老院,但家可能才是可以自由安排生活的地方。人老了,又无子女,人家可能不一定把你当人看。
生活辅助机构,临终护理,善终服务。这一些应该被更好的探索。而对于老、病 、死的教育同样应该认真对待;而文化中关于亲情,信仰中关于归属,同样应该也认真思考。
最后明知那是世界最脏的,作者依然喝下三杯恒河水,不就是文化情亲和信仰归属的认可吗?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腾讯三十出头的员工的遗嘱。他最后写到,呼吁安乐死合法化。可能他抗癌精神是乐观的,但生命的最后依然很辛苦。
最后作者在叙述他父亲时,显得心境安宁。可能他希望终了就是这样一种心境吧!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读后感 第(3)篇我是看到冯大辉在小道消息的推荐才来看这本书的。看完本书更多的感到的是冷静平和的伤感,医学的目的是使人幸福,而不应当是使人长寿——这个只有在绝症病人/衰老老人需要药物和器械维持生命而这个过程又无比痛苦的时候才成为矛盾,而现在,在老龄化问题日渐严重的形势下,年迈老人是安详平和的死去还是痛苦的被药物和器械维持着生命?n关于疗养院养老院和医生医学职责的讨论,作者也是以平和的讨论问题的语气来对待,没有用辩论和拍打式的甩结论方式。跟旧时代相比,现代医学进步使得人在垂危时刻有多重选择,这在维持生命欢愉上面反倒是不如(书中)印度农村的一无所选。这也是书中对咨询型医生的批判——为数不多的批判之一。死亡和年老终究是每个人要面对的,在此之前,父母的年迈是必须面对的,本书给与了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些问题。成为死亡和衰老当事人的时候,能够换个思路,多个角度来看看。这就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