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把30块的书,读出3万块培训费的效果,这个方法值得一试
文/媛姐读书
苏轼说: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而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则说:我读书总是以少为贵,从不贪多。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
你看,到底应该如何读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三毛说:读书,终究是为了取悦自己。那么,问题来了: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大部分人能分配给读书的时间就更有限,人们通常会被下面两个问题困扰着:
哪有那么多时间读书?
如何选到适合自己的书?
我在读书中也通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书买了一堆,却没有时间读,之所以会买这么多书,是觉得这类书想读,那类书也适合自己,这位老师推荐的不错,那位老师力荐的也不能错过,以至于书买了不少,真正用心读的却不多。
并且我还发现像我这样囤书读不完的人不在少数,有时间买书,没时间看书。
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高效读懂一本书呢?
刚刚读完的秋叶大叔的《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帮我解决了这些困惑,也体会到了富兰克林那句“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的含义,对读书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应用。
以“秋叶PPT”品牌著称的秋叶大叔,深受职场白领喜爱,他的PPT课程2014年销售就突破百万。他提倡该工作就工作,该玩耍就玩耍,该出书就出书,该分享就分享,一年读书120-180本。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在封面醒目地写着:
快速获取信息
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
建立自己的思考框架
如果我们读书时,都能做到以上三点,那才算这本书没白读。不会读书,读万卷书也没用。秋叶大叔指出:好的读书方法,能把任何一本30块钱的书,读出参加3万块钱培训的效果。这才是你自己真正的学习力。《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详细讲解了没空读书——怎样读书——读了就忘——怎样做读书笔记,一步步通过读书构建自己的学习力。
▌没空读书?
提到读书,我们通常会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既要上班又要做家务,那么忙,哪有空读书?我自己号称喜欢读书,最快也就一周读一本,坚持一年50本自我感觉就很好了。超级忙碌的秋叶大叔,一年能读120-180本书,《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里的郑会一,100天读33本书,一年读365本,他们同样要上班也要生活,他们每天也和我们一样只有24小时。那么他们怎么会有那么有空读书?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提到的先让自己爱上读书的方法不错。试想,如果你生活的环境里到处都是书,让家里、身边到处都是书,随时随手都可以读,你就会慢慢爱上读书。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有个好处:做喜欢的事情你就会付出足够的时间。
我能每周读一本书,也是得益于我的生活环境里到处都是书,喜欢读书就像喜欢打游戏、逛淘宝、打麻将的本质是一样的。
▌怎样读书?
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怎样才算读完一本书?不是非要一个字一个字看过才叫读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读。从《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的书名,我们提炼出“高效读懂”这个关键词,为了完成这个目标,秋叶大叔总结了一套超级实用的方法:
什么都懂一点儿真不如先看懂一门比较好。
很多人看书比较杂,什么书都看,什么也都一知半解。《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告诉我们:专业领域通读一本专著,再看其它类的书,会越看越明白,越看越快,花的时间也不多。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现在,我开始专注读书分享,就开始偏重读《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等专业领域的书,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建立自己的思考框架。
好书一定要精读,你对自己加以研究的某个方向一定要学会主题阅读。
读书这件事,看来的东西不是自己的,写下来的文字也未必全是自己的,只有反反复复讲,把看的写的讲到潜意识了,成为一套方法论了,成为自己的工作习惯了,也许才是自己的。
主题阅读,就是先圈定一个感兴趣的领域,然后搜集这个领域可以找到的图书,论文、网文进行阅读。剽悍一只猫的读书营,会让营员选择一本好书后展开主题阅读,至少要读十遍书,每读完一遍写一篇读书笔记,等营员读完十遍,基本就读透了,掌握了这本书的方法论了,然后再用自己的需要写读书笔记进行分享。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里指出:读实用的书,第一层境界,是你看得懂别人的道理,第二层境界,是自己能照着讲出来,第三层境界是自己能有意识去运用,第四层境界是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达到第四层境界了,恭喜你,这道理总算属于你了!
▌读了就忘?
从小到大,我们读过的书也不算少,读一本新书时,经常看到一些过去看过的观点,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但如果你问我是在哪本旧书里看到的,我真不记得,偶尔大脑灵感一来,冒出一些妙言,可能文字是自己的,但其实思想是别人的碎片。这其实就是读了就忘的表现。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推荐了十种不错的能够增强记忆的阅读方法,我选取了其中三种最具代表性的方法:
通读法:培养思维框架
就是把一本入门的书反复读,读透读烂读懂别人的方法论,化成自己的思维框架。
人的大脑好比是硬盘,会读书,就是给硬盘建立索引,然后往里面放资料。
炼读法:提炼作者观点内化成自己的
就是把一本书读薄的过程,但不能满足于此,还得看出作者的思维逻辑。
把作者的逻辑从一本书里提炼出来,变成自己能够说清楚的核心观点。
抄读法:适合读大牛书
有的书,作者高你很多,就老老实实把作者的观点抄下来,先有个印象,将来好有机会反刍。
在摘录的时候,适当写写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悟,会更有互动感。
这些读书方法,实际读书时很难分得那么清楚,有时候需要交叉使用,大家熟悉这些方法,活学活用才好。
▌怎样做读书笔记?
秋叶大叔鼓励大家看书,还鼓励大家多读书,多做各种笔记。他自己也一直坚持看书,写书评,做拆书。他说:“读好书一定要做笔记。”
秋叶大叔写读书笔记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看作者简介,摘要和目录,快速了解一本书的框架,越了解作者的经历背景,往往越有助于你思考深入思考这本书的一些观点。
第二步:快速通读一遍,一般是速读。
第三步:看到启发性或者精彩的单元,马上停下来做记录。
做记录的方式包括
1. 旁批,直接在书空白处写自己的想法。
2. 把给自己启发的要点的页码标注出,写到书的扉页或者尾页,变成后续汇总的索引。
3. 马上把感悟心得发一条微博,回头复制粘贴也方便。
4. 直接拿出笔或者笔记本做摘录。
5.用手绘的方式画出书中有价值内容的逻辑框图。
第四步:对有感觉的书,记录了足够的素材,才会考虑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的方法很灵活:
1. 直接一段段摘录精华,对特别有感触的内容加一句话点评。
2. 对读书的内容、价值写书评。
3. 写读书心得笔记。
4. 做一个读书笔记PPT,这需要在完成读书笔记的基础上才方便进行。
5. 模仿作者的思维,在自己的博客和微信文章中写类似的文章,或者尝试用作者的思维推导其他的现象。
6. 等有了一些心得,就找个机会和一帮学生或者朋友聊聊,把自己看来的思想结合自己的体会再讲一遍,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非常好的办法。
我的很多读书笔记也基本与秋叶大叔吻合,虽做不到每看一本书都做读书笔记,但几乎每一本好书都做了读书笔记。而且一些书中的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正内化成自己的思维框架,贯穿在我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并带领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任何一本书,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培根说,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当我们认真地去践行这些书中的方法的时候,才会豁然开朗,才会爱上读书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 第(2)篇#读书打卡#2018.1.16—1/50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
18年读完的第一本书,个人感觉收益还蛮大的。里面有很多干货,尤其是一些关于如何培养读书思考框架的见解与方法。但是书中个人拆书部分比例可能多了些,让人感到有些影响阅读体验。全书的主体部分是上篇和中篇,一言蔽之,就是秋叶大叔拆书的合集,尤其是拆读《史上最简单的问题解决手册》,作者就用了10余个章节来介绍各种眼花缭乱的有关经济学,管理学,互联网和心理学等模型,可以作为知识面的扩展。但个人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恰恰是序篇和下篇的有关《奇特的一生》的随笔。
1.关于读书态度
我们读书要做搅拌器而不要做容器。因为容器的特点是只能装一点点东西,要进来新东西,就得扔掉一些旧东西,否则装不下。而搅拌器可以把不同的内容重新组织,变成更容易吸收的饮料,化为自己身体需要的营养。不动笔墨不看书,不可一味贪多贪快,却不思考消化。
我们不能沉迷于碎片阅读。如果一个人没有建立系统性思维,长期做碎片阅读,只会让自己的大脑充斥各种碎片思想、各种有趣的段子,但是就是没有自己的思考体系,而这样的思考体系必须通过阅读有质量的好书慢慢培样。
2.关于时间管理
我们的碎片化时间用途越多,我们的生活选择就越多。这就是现代人必须建立的一种时间管理能力: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大块的工作。因为当我们的碎片化时间找不到合理的用途的时候,它最大的可能就是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要学会给每一种碎片化时间单位寻求多元化用途。
《奇特的一生》中前苏联生物学家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对自己的时间进行记录和统计。这让我自然而然想到了艾力的34枚金币法,其实说到底都是具有高度自律的时间清单思想。或许有人感觉这个人活得太累,每天都记录自己干什么,不折腾吗?其实我们很难完全做到这样,但分析甚至模仿,都是为了让我们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更加符合自己内心期待的人。一个人放弃了自己,往往是从生活上失去了自律性开始的。同时学会充分休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你可以让自己的自律性得到完美的延伸。
想到了非法本的自己,17年原本计划1000个小时备考末代司考,结果打了折扣只完成了614小时(这期间在微信读书还爬完了《三体》和《明朝那些事儿》的时间坑[捂脸]),幸好结果遂愿,顺利上岸。后面的计划是两年内1500小时备考过CPA六门,希望自己这次不打折扣完成备考时间,接着上岸[奋斗]。PS:18年计划读完50本书;关于时间管理app,推荐iOS系统的ihour和安卓系统的爱今天。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 第(3)篇作者采用多本书籍论点提取的方式,结合自身的事例来阐述怎样高效读书、怎样拆书、怎样合理利用有限的时间等问题。书中提到怎样阅读的有效方法,坚持看书、坚持写读书笔记,坚持写书评,坚持做拆书。拆书章节提到的拆书写法特点做了总结:知识介绍+扩展思考+互动练习,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用拆字来做好安排。所有伟大的目标,必须分解成为一系列可以看到的步骤,每天推进一点点,就会离目标近一点点,这种不断推进的感觉会让我们更好地坚持属于自己的目标。最后提到的时间管理,合理利用时间管理的一些方式方法,我认为书中说的一句话很有道理:你总是可以浪费一些时间做没有什么目的的事情,只要你开心,没有负罪感,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书中雷同其它书籍观点比较多,引用名人事例也比较多,建议可以速读,吸收重点即可!本人观点[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