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论述了人生如何获得幸福。作者认为获得幸福有三种条件,第一人自身的健康、性格、智力等;第二人自身以外的物,如财富等;第三人给他人展示的形象,如地位、名誉、名声。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叔本华真不愧为哲学大师,高举明灯,穿越时空,指点迷津,字字珠玑。如平时好多感觉模糊不清的词语“骄傲与虚荣”“名誉与良心”等等,作者都能那么精辟理论性地阐述出来,加以定义与对比,提升你对人性的了解和人生的品位。读后茅塞顿开,对这位天赋秉异引领思想的王者臣服,膜拜!人理应活得智慧,摒弃无知导致的无聊与空虚,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幸福生活,甚予以他人美好!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叔本华认为人生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有欲望——这或许是他被冠以“悲观主义”的原因,所以追求幸福,就得淡化欲望,叔本华鄙视重商主义和对金钱的追求,将群体进行富人和穷人的二元化划分。叔的理论还被弗洛伊德拿来主义,作为阐述“本我”的理论基础。叔,悲观+消极的哲学家,他的理论与他个人目睹战争后的混乱、萧条与痛苦的人生经历有关,所以有了上述观点也容易理解了。他让我联想起无为的老庄,摒弃欲望的佛陀,还有活在当下的心灵安慰——需要经受多大的苦难,才能迸发超脱的思想?生产力低下的生存抗争,抑或战争的涂炭。时代变了,叔,仍一边落寞孤独,一边又自得其乐。因为有欲望,所以痛苦。推导出:去掉欲望,就可以离苦得乐,这个推导在逻辑上不成立。这让我对弗洛伊德的理论,产生了进一步的质疑,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否经得起理性的推敲呢?n继续探索。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2000字 第(3)篇一直相信,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人类的一切情感和经历,大抵都可以在古今中外的各种记载中寻到相似的映射。人到中年,笃定与疑惑相伴增长,坚持与放下绞缠滋生,每当这时,总是愿意向书本中探究答案,寻求共鸣,获得温暖。最近在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书中分别论述了如何对待健康、财富、荣誉和待人接物应有的原则,并直言“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称心、快乐的度过一生的艺术。现今,朋友圈中遍布着各类“时髦观点”,各类鸡汤文字充盈在冗繁生活的各个罅隙,而这些道理和观点,都可以在《人生的智慧》这本书中觅得端倪,且更为简练、精辟,每天翻上几页,或许可以更好的平复自我内心波澜,抵达更远更美彼岸。同事姐妹布置的作业,三百字小作文,贴在这里,以兹留存。[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