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生命开出绚烂之花
最早知道史铁生老师,是听着电台里放着秋天的怀念,他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与赞美,还有悔恨,懊悔。大学看过我与地坛的节选,偶然一天有个书友和我分享了一个关于马思纯与史铁生老师故事,原来他对她影响如此之深,很好奇,会带给我什么感受?
接着,借到这本书,带着那份好奇心品读。二十多岁与轮椅相伴,与谁,都是不能接受的,内心十分拒绝,不相信世间美好。他把自己和那颗跳动的心关在地坛那个园子里,他是孤独的,内心的苦闷,使他郁郁寡欢,而他只有在母亲死后,才知道:那园中不单单是处处都有过他的车辙,有过车辙的地方亦有母亲的脚印,她的无奈与担心无人述说,无法排解,他的母亲,一直在背后默默守护他,一直担心他,想让他走出园子,到北海看花。我的耳畔依稀响起那位母亲小心翼翼的呼唤:那儿的花儿都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积郁成疾,母亲去了。她那颗孤独的心,从未有人抚慰,母亲殷切的目光,从未得到回应。陪伴是最深情的爱。我也有一个好母亲,她是我为之奋斗的原因之一。我知道人生这条路,如果可以让一个人的目光穿透,她会不舍昼夜的看着我。我不想自己一次次转身给你的背影,我知道,你的目光一直追着我,任你的牵挂还在我的背后一句句说,我的妈妈……每一次与你的分别,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当我们看到活在幸福里的人洋溢的笑脸,会心生羡慕,感慨真好。而那些活在痛苦中的人绽放的笑容,会让我感动,让我拥有面对苦痛的勇气,是他们给了我力量。
人活着必要有一个最美的梦想。在约翰逊服用兴奋剂的事件中,我不知道真相是什麽,只是我觉得史铁生老师说的非常对:“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
一代人与一代人的历史是不同的,这是代沟的永恒保障。沟不是坏东西,有山有水就有沟,地球上如果都是那么平展展的,虽然希望那都是良田但事实那很可能全是沙漠。让我想到我与我的父亲之间存在的深深的代沟。他从小到大对我都非常严厉,中国式父亲,重男轻女,在我上大学后情况有所改善。六岁时,因为做错事,用鞋底打我的屁股,打到第二天不能坐板凳,全紫了。无数次争吵,争锋相对,无数次自抹眼泪 ,脑中曾有过离家出走的念头。缺乏沟通,二十年了,之间的代沟、不理解已难以解开。在开学前几天,我和他还因为争吵,自己想提前到学校,逃离压抑的氛围,逃离他,丢下一地烂摊子,什么也不管,不负责任的出走。我始终认为的他不懂我,前几天看到别人的文章,讲他与他的父亲,交流中突然明白了一些东西。别人和我说过:“他从小到大就懂我,就是不说,多陪陪他,不用刻意找话题,简单的陪伴就好。”
史铁生老师在好运的设计中,谈到一些母亲像某些愚蠢的知识妇女,料想自己功名难就,就把一腔热血全赌在孩子身上 。我不会那样,虽然母亲的角色离我有点远,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成为更好的样子,“上梁不正下梁歪”我应该不会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遗憾加注在孩子身上。每个人也许是别人的榜样,也许自己以某个人,某些人为榜样。在孩子面前,我要做个好榜样,有一天,让他(她)成为我的榜样之一。
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片特定的土地,只要那种思乡情被勾起,我们就已经回到故乡。送给那些在外打拼,把他乡当做故乡的人。你们的理想可能不断被现实消损着,但它不能泯灭人的另一种存在,坚持下去。
尼采说“要爱命运”。爱命运才是至爱的境界。“爱命运”即是爱上帝——上帝创造了无限种命运,要是你碰上的这一种不可心,你就恨他吗?“爱命运”也是爱众生——设若那一种不可心的命运轮在了别人,你就会松一口气怎的?而凡•高所说的“经历生活”,分明是在暗示: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问。史铁生老师能做到,境界之高。。这也给了我们勇气,像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勇敢面对。史铁生老师开头讲到地坛,引出母亲的坎坷与困难,谈到父亲的煎熬与责任,是想让自己直面内心深处的那份“想念与恐惧”!有人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史铁生老师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境界了 。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每天让自己过得充实,慢慢提高,不要停下前进的脚步,你可以偶尔歇歇,最后努力让生命开出绚烂之花吧!
最后把《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这本书中的一段话送给大家: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像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中的第一次彩排就是生活本身,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
我与地坛 读后感 第(2)篇“看清了这个世界,而后爱它。”n这本书包含十二章,包括“我与地坛”“合欢树”“好运设计”“记忆与印象”等章节。作者通过平实的语言,经过深度自我剖析,引出大量对生命、人性与爱的思考。“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n读史铁生,朴素到尘埃的语言,如雷般震撼。让你不得不远离虚浮,开始真正关注自己的内心,和另一个“我”对话:我是谁?为什么活着?什么是幸福?n“但是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惟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n“地狱和天堂都在人间,即残疾与爱情,即原罪与拯救。”n“什么是幸福?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n“过程!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但是,除非你看到了目的的虚无你才能够进入这审美的境地,除非你看到了目的的绝望你才能找到这审美的救助。”n我们和史铁生没有什么不同“我之不能”皆为残疾,但我们可以左冲右突,怀抱梦想,寻找出路。苦难还是幸运不过是上帝一念之间的赐予。而幸福存在于过程:不断的克服困难,欣赏自己克服困难后的成功。任何幸运的不幸的人都有可能创造自己的幸福。有幸看史铁生,是一个成长的捷径,我们不用去走那样的路,经历那样的悲惨,却可以用作者的教训、领悟,来充实我们自己。让我们更珍爱,乐观,坚韧的向前走。喜欢史铁生,他真实、朴素的语言,却力透纸背,腿不能行,他却有着世上最自由无羁的心。“看清了这个世界,而后爱它。”n你看,我们随时都可以感受草地的柔软,踢一颗路边的小石子……为什么不好好的呢?n
我与地坛 读后感 第(3)篇终于读完了,有很多很多感受,一定不会轻易忘记的一本书
- 一次次在园子里问自己,为什么生,为什么死,又为什么写作?这是哲学的,死是确定的,生又该怎样生,写作又有怎样的意义呢?看到这一遍遍得发问,知道了世界上那么多事情可以不再别处找答案,不断回想也是有答案的啊!
- 作家都是有很多细节的,那山,花,草,都在那一次次描写中,有了更多的生命,就像写合欢花,写到自己的母亲,让我直接泪水涟涟,学会写细节很重要
- 不知道是作家特别记事,还是因为有了很多回忆,生活不是那么痛楚,小时候的庙,小时候的伙伴,都那么清晰
- 其实写了很多买个年代的故事,但是描述凄惨,但是具体的事情更容易让人记忆深刻
- 最后,地坛之于作者,是归零,每一次的归零,写作也是每一次的归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