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想提一下这里的叙事是经两条线索交替进行的:朗·霍尔与丹弗·摩尔,仅以此希望欲读此书的书友少些迷惑。
黛博拉——爱的播种者
- 种在了霍尔心中:开启了其救赎之路,挽救了一个家庭的破碎,保住了两代人幸福。从最初的为了妻子而爱,变成主观的博爱。这,无疑是黛博拉这颗爱的种子在霍尔这片片灵魂的枯地上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
- 种在了丹弗·摩尔心中:融化了其冰冷的心,抚平了其幼年心灵上所留下的那个时代最丑陋的烙印:
回想起来,那几个青年大概造成了我对生命的消极态度,因为从此以后我肯定不会再主动帮助任何白人女士了。
黛博拉以爱为护盾,避开一切偏见的博爱之眼直击其内心最纯真的美:
我觉得她似乎有双心灵之眼——她可以看穿我的皮肤,看见我本质是什么样的人。
最终,他接替了黛博拉成为下一代爱的播种者。这,是黛博拉爱的种子开出的另一朵更为绚烂的花。
自我反思
- 霍尔与丹弗的两条叙事线索相交于同一件事情时,各自的态度让我们明白了事物基于个人的经历有其各自的切入点与角度,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见!
- 丹弗幼年的痛苦经历,艰难的生活;发生在黛博拉身上的突如其来的噩耗——癌症(正如他们所认为的黛博拉比其年轻的人还要健康,是最不可能得癌症的人)都无时不刻的提醒我们:学会知足,学会珍惜!
很不错的一本书,当你去读的时候,它仿佛抓住了你的泪腺;许多看似平常的句子,读着读着发现眼角已然湿。很不错的一本书,推荐给大家
———4.17/19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读后感1000字 第(2)篇这本书的书写手法比较特别,分别以朗和摩尔为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抒写。故事内容非常贴合书名《世界上的另一个人》,朗的妻子“黛比”小姐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其坚持认为并用实际行动证明:“持续”的从内心层面帮助一个人可以使对方发生彻底改变。摩尔-一个目不识丁的黑人奴隶主的子嗣,为了生存干过打架、斗殴甚至抢劫等违法事宜,也因此遭受牢狱之灾,刑满释放以后为了生存过着难民一般的生活,在类似社会福利院的地方被“黛比”“盯”上,并被持续“骚扰”,因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打心底认为摩尔是个好人,希望经过自己的努力使“另一个”摩尔复活并造福于他人,进过黛比和朗(朗最初也是跟常人一般,非常讨厌接触匪气十足的摩尔,但是为了弥补自己对妻子的亏欠,受黛比的“要求”自己不情愿的持续主动与摩尔接触)的持续努力,友善、乐于助人、不占小便宜、知恩图报的摩尔终于复活,但不幸的是:随着世界上另一个摩尔的降生,友善大方的黛比确因为癌症过世。
俗语说“人之初,性本善”,大众眼中看到的别人未必是真实的他人,相反这个人是被生活千锤百炼以后“锻造”出的。因此真实的自己就慢慢的被世界所抛弃,要找回只能通过它物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读后感1000字 第(3)篇【一个真实故事的讲述】穿梭交替着写两个人的故事,虽然有些混淆,但是主体思想还是不变的。虽然一个是经受各种沧桑的黑人,一个是亿万富翁。但是彼此相遇却相互补充,相互照应,彼此扶持,帮助各自的人格,得到巨大的提升。
1.人自身总是有着太多的局限性,必须通过他人的优秀,照见自身的不足。
2.对他人的言行造成的后果,通过反省来提升自我。
3.芸芸众生都是平等的,社会地位,财富都不是唯一的标准,每一个人的品质,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第二本是补充和说明,而且因为第一本书还受到布什的邀请去白宫[em]e401[/em],实在不能理解。是不是因为推动了慈善事业的发展,推动人们让流浪汉的关爱呢?
(只是说这本书影响力比《追风筝的人》还大,并不觉得。相对而言我更喜欢《追风筝的人》。估计是因为其中解说了关于上帝和《圣经》基督教的信仰;对黑人曾经被奴役的反省;对待病痛折磨的勇气。大概如此导致它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