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素履之往 读后感(3)篇

素履之往
作者:木心
总觉得诗意和哲理之类,是零碎的、断续的、明灭的。多有两万七千行的诗剧,峰峦重叠的逻辑著作,哥德、黑格尔写完了也不言累,予一念及此已累得茫无头绪。蒙田勿事体系,尼采戟指架构体系是不诚实——此二说令人莞尔。虽然,诚实亦大难,盖玩世各有玩法,唯恭,恭甚,庶几为玩家。吾从恭,澹荡追琢以至今日,否则又何必要文学。
素履之往 读后感 第(1)篇

那个,随便点开始吧。这个时代的特征,很模糊,看起来信息流通的那么快,但好像什么都是obscured。人的脑子是,大部分的行为也是。现代人看文革作家写东西,大抵都有一种不适应“老旧感觉”的嫌弃感,抱怨着这人咋不生活在现在呢?其实也未将这些“老旧东西”看透,看明白,甚至是看个样子都没弄成。主要原因就是——没文化。要说现在的教育水平也要比之前高的吧,除作用于外的个人能力外,人的质量怕是后退了。说这些难免有些自诩清高的嫌疑,只希望大家看书更踏实一点吧,也简单。木心先生这个小本子,影响了我很多n首先,他讲的道理太深刻了,我每次就像吃咸菜,没看几句就齁着了,啥也吃不进去了。故而导致看这本书的战线拖的极为长,断断续续看了快一年。前面的也都忘了不少。但习惯确养成了好些。我以前是喜欢写记事性文字的,感慨也发,但连贯性强,往往一篇整体的感慨很规整,堆在一起就像是一个小山包。现在好了,跟着木先生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写了半天,写不到一起去,但看哪句吧,还觉得能推敲上两句。唉n我还是很佩服木先生的。毕竟写说理这种东西,见仁见智,哪可能都一样啊。但他就是写了,就像是随意的把自己的随记本顺手给我仍在了桌子上一样。有些句子,写出来,就是我辈真理,如:n>> 彼佳,彼对我无情——尊敬之。彼佳,彼对我有情——酬答之。彼劣,彼对我无情——漠视之。彼劣,彼对我有情——远避之。再如:n弱而愚者,不知谁看得起他、谁看不起他。弱而智者,最在乎谁看得起他、谁看不起他。强而愚者,以为无论是谁,都看得起他。强而智者,看得起他、看不起他,一样,他对别人也没有看得起看不起可言。但这些道理吧,说的太透,时不时看一条,惊艳。若都是这些,那不如改名叫个,三字百家弟子塑料之王。所以木先生写了很多,我更觉珍贵的句子:n>> 如果不误解而理解孔丘,孔丘的声誉早就销歇n>> 李耳也被吓,没吓倒,他之所以假借宇宙规律而演绎为人生韬略,大概觉得好玩,众人熙熙如登春台,我何不也玩玩,于是玩了五千言n让我有时看得实在艰辛,也舍不得放弃。下面这种,是我现在酸酸唧唧,心头宝。>> 快乐无过于看托尔斯泰上当。上了肖邦的当,听“肖邦”听得老泪纵横,转过头去骂道:“畜牲。”n>> 那些飞扬跋扈的年轻人,多半是以生命力浑充才华。>> 叶芝,叶芝们,一直璀璨到晚年,晚之又晚,犹能以才华接替生命力。还有太多太多,我思考的东西了。他话语的结构,虽然随意,但灵活多变,不谄媚读者,确是有我这样忠实跟屁虫的吧。即便如此,书里还是有很多黑箱。一部分,我不同意;还有一部分,我不懂。这本书就没看利索,有点憋屈。我本人受木心先生影响最大的一点,我觉得是我从一个乐观主义者,变成了一个悲观主义者。可悲的是,这个过程像流水一样自然,回头的余地很小了。

素履之往 读后感 第(2)篇


木心。

首先感到耳朵的受用,名字好听;

其次是好奇,谁是木心,为什么叫木心。

木心,“木心”是他的笔名,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

著名画家陈丹青解释木心的名字起源于“木铎之心”,是佛语说法;在木心先生讲述《文学回忆录》也称起源于佛教的“木铎之心”(由他的弟子陈丹青书稿整理出版),较为可信。

读的书越多,无知感便越强。这是我第一次读木心的书。《素履之往》。

素,简约,本色。

《易经 履卦》:初九,素履往,无咎。《象》曰:素履之往,独行其愿也。大意就是说如以朴素之心做人处事,大可以明哲保身。

如此干净纯粹之人,知之甚少,悔矣,悔矣。

书中简介第一句话即吸引了我:总觉得诗意和哲理之类,是零碎的、断续的、明灭的。

文字简练,无一坠字,干脆利落。

需要承认的一点,因知识储备量不足,读起来需要一字一句,有些地方对我来说是晦涩难懂的,需要边查百度词条边去理解其中意义。读第一辑第一篇章,木心先生谈到了艺术,绘画、书法中国传统文化,其本人造诣不容小觑,随时切换于古代和现今。

不知道木心先生本书的文体属于哪一类,不似白话文,值得学习。

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加入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

那些探求“生命的意义”的人,本是多么的无意义。我曾经还一度认为,生命是有意义的,只是这个意义是什么呢?总想寻得答案。直至在昨天,精读了阿德勒的哲学课《被讨厌的勇气》,其中也谈到“生命本身并无普遍性的意义,其意义是各自赋予的”,果然契合。这寻竟是浪费功夫;假如不寻,更不知愚至几时。

哲学的最低层次:独特疑问。

哲学的最高层次:疑问的独特解答。

身边很少有人会去寻找独特。毕竟特立独行的人还是很少的。

有一位朋友,喜欢钻研,比如他有时候会去思考什么是“接纳”,当然不会按照常规给出解答,他要求标新立异,要自己找出独到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愉悦感。

因为他喜欢研究哲学,是善于思辨之人,也属于高层次哲人的特质吧。

最后附一首木心的《从前慢》

《从前慢》

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十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董了

素履之往 读后感 第(3)篇

这本书好到我已不敢冒然总结其意义。只言片语的美言一番恐怕只会让木心质疑我这个读者到底是否合格。然而怯生生地收起满腹的感慨,选择保守得敬仰这本书已经是表达了极高的赞誉。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真是奇妙的矛盾。越读到后面,越由衷感到自己的中庸,但抱憾的心情却不甚明显了。中庸不是什么都不做,反而是付出了气力,什么都吸纳一些,才有幸落在了折中之处。此生当不了艺术疯子,还好对于媚俗和空洞的流行有几分敏感,得以调头朝相反的方向探寻。这样总归能在短暂的浮生若梦中接近更多美。木心说,“别的东西如果不是这,可以是那。艺术如果不是艺术,就什么都不是。”深以为然啊。深以为然之后,还是不免疑惑,一大堆还未成熟起来就烂掉的连文化都称不上的垃圾,怎还是引得无数人甘之如饴呢?n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