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娓娓道来了一些社会现象,敏锐的总结了“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
- 虽然输了,但是要有尊严的输。
- 败局催生变局。人在失败的时候是不必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失败逼迫我们不得不变革。
- 失败意味着更好的开始。
- 成功与失败都不是那么重要“保持冷静,继续前行”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 很多人的失败感,不是来自自己的感受而是别人的眼光与当下世俗的标准?必须建立并信奉自己的标准,你才能成功
- 面对失败挫折,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心。
- 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
- 所有的故事最后都要回归到人的主题。人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把握好逻辑、细节和节奏。
- 第一层意味,书籍的意义在于为我打开世界。试着去体会和接纳不同的声音,包容是阅读的另一种趣味,没有包容就没有拓展。
- 第二层意味,诗。诗代表着阅读的另一种品质,你慢慢知道什么样的语言是好的,也想常识去写。到了诗歌这个阶段,你的心情开始与它碰撞它替你释放,替你表达,同时也在塑造你。
- 第三层意味。通过与别人的对话,读别人的故事,也跟自己对话,丰富自己的人生。
我给东西联大写的一句座右铭是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想要改变,必须行动。
我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储蓄健康,它比储蓄金钱更重要。
我特别相信不要急这三个字里所蕴藏的一种力量。
《白说》
————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太久没有过思想的启迪了,因为这本书,我很想动笔记下我的成长。别说只有经历才会使人长大,我深刻记得杨绛一句话“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生活与书,两者互可交融,尤其可称作凝结人类智慧的书籍。
白生于1968年,可谓是经历了半个世纪,我很羡慕他经历了中国变化最大的这些年,虽然有过艰苦和无奈,但却是文化积淀最丰厚的这些年,就如你说的,大概是处在物质都匮乏的时代,精神的食量足以支撑起整个大地。
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必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我现在就在做着决定,并不知道它是不是正确的,但一切都是在尝试,它是我打开世界自己给自己的一个新的窗口,也许它不对,那又会陷入沉思,那又将是老天想给我的另一个机会,也许不会从一而终,但所有的经历都是成长,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没有必要依社会需要的标准去学时髦,服从自己的个性,根据个人的兴趣所在去做,尽管最后可能一无所成,但至少自己是快乐的。
都说世上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既然如此,为何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导去争取那小概率的十之一二,而不是去体面的有尊严的是应对那十之八九?失败是人生的必修课,只有经过炼狱般的考验,人生才会得到升华。失败有时也是需要的,它也许会成为你工作或创作的重要动因。经历过失败的人,内心也必将更加强大,承受力受挫力也会更强。
无私即大私,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且久者,是因为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滋润万物,让万物一年四季生长轮回,最后成就的是自己的长久,天长地久。真正无私的时候得到的反而是最多的。
白将人分为四等,一等聪明且勤奋,二等聪明且懒惰,三等愚蠢但懒惰,四等愚蠢但勤奋。都说笨鸟先飞,在这里用的似乎有点可怕,你都这么蠢了你还如此勤奋,那岂不是你不能为社会做贡献就算了,但还出来祸祸人!自认为自己并不蠢,但那种过人的天资也是没有的,只是平时都过于懒,甚至懒于动脑,又碍于个人的原因,平时任何事情都耐着性子一个人做完,也没出过什么的差错。我以前说过,人与人之间差距其实并不大,但最后却产生巨大鸿沟的原因,只因为在思想上别人比你多想到一个点,在努力上别人比你更加勤奋一点,这一点一点的差距在日积月累下就是巨大的鸿沟。
终于可以合上书了,只有自己总结过的才会成为自己的。其实这本书里有些观念,在我这个年龄层面还不能够有什么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其中也是因为经历太少、资历尚浅。
我还想说最后一句,自己遇到的书很难再有第二遍过目的,所以遇见就要好好珍惜,否则一本好书囫囵吞枣或者错过就非常可惜了。
白说读后感 第(3)篇《白说》是白岩松老师自2000年到2015年期间的演讲集,更是记录他不同阶段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难怪他自承可以称之为自传。姑且用3个衡量和4个关于总结我阅读全书的感受及所得,对自己的期望是认可的道理,就不再想太多,直接用到行动里吧。纯感受小结:n1、衡量人生质量的不是输赢,而是幸福与否:n人的一生,90%都是平淡,只有10%才是有起有落的不平淡。因此人生真正地主题也许是如何幸福的度过平淡人生。“忙”就是“心亡”,很开心、很充实、很享受的996,才是合格的996。怀着好奇心看待每一次失败/挫折,思考这是否又一次开启更美好人生的机会?n不论什么事情,都不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2、衡量价值的不是有用无用,而是有无内心的自由:n1)文字停止之处,音乐开始了n从小受的教育,习惯要弄懂一个东西。于是发现,确实不懂古典音乐在述说些什么,于是不听。直到看了白老师的分享被种草,我们不需要懂音乐创作时在说什么,只要投入倾听,感受到什么都可以,愉悦即可。于是,从莫扎特的长笛合奏开始,很好听呀。2)《道德经》好像不神秘了n关于道德经了解更多的好像是神话故事,看了白老师的分享才发现,其很多哲学观点,早已融入我们的骨血,表现在日常言行中。同样,因为未知,而敬而畏之,从而错过了很了不起的思想巨著。因为会找来白老师推荐的陈鼓应教授注释的版本,尝试阅读起来。3、衡量传播的有效性不完全是差异性,更需要关注共性n变化是主题,不变的就是变化。但人类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比如:从众、贪欲、安全感等等,在这些不变的人性基础之外,变的大多是细节或更贴近人性。敢言、敢做,考验的不是勇气,而是学习、思考和对方向的准确判断。柏拉图说:“讲好故事,我们就能拥有全世界”。故事是传播的利器,人们记不住口号。在资讯爆炸的时代里,海量信息中,难辨真假、时间成本更高,但第一次看到有人提倡“我们要看护好自己”。实用观点小结:n1、关于创作:n有一个从“感触”、“追寻”、然后“表达”的三部曲。缺少人生的经历和寻找的感触到表达,缺少了一些生命的厚度,大多是速食快餐。2、关于战略:n有方向,更要有方法。将统一的理念和策略,一步步贯彻到每一个人的内心,表现在行动上,知行合一才是好战略。战术是短跑,战略是长跑。3、关于做人:n我们可以不断的让自己的思想更深邃,但做人要简单。4、关于情商:n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被感受捆绑,理性沟通/思考/行动。对别人有同理心。我一直标榜“黑白分明”的生活态度,有点儿自得,还有点儿无奈。原来,也不免源自传统文化中“二元对立”的基因,不知道是找到了背锅侠,还是应该与时俱进的“求同存异”呢?n随着社会、经济、不同文化的融合和冲突,人性的复杂面只会越来越明显。“非此即彼”的空间也会更狭小,追求更好生存的本性可能会让我们的文化基因随之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