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
作者:沈复
《浮生六记》为自传散文体小说,书中记闺房之乐,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作者以纯朴的文笔,记叙大半生的经历,欢愉与愁苦两相对照,真切动人。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陈芸志趣投合,伉俪情深,愿意过一种布衣蔬食的生活,可由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林语堂曾经说芸是这世间最可爱的女子。

我们从沈复的描述里,可以大抵得出一个芸的形象:首则身材偏瘦俏而可人,令人不由而生怜爱亲近之心。如果找具体的形象,可能就是周冬雨加陈乔恩的综合。

这样一个形象的女孩子,是不大具备攻击性的,易得男人的怜惜。对于外人而言,则天然性的易得人的好感,或者好感不多时,恶感亦不至于多。又则本身性情温和,易于沉浸在柔软的生活氛围里,不大执着。遇事时,多由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不大责怪别人。这后一种优点本来极好,但也很有可能就造成了其生活中悲剧的一面,因其不能促使沈复为立身创业而有所激励和敦促。末则通诗书,且于情怀灵性上有独立的认识见解,并不易为沈复的精神所俘虏,有一种现代女性自尊自立自强的时代感。如果芸生在今世,也是一个极优秀雅致的女子。

这三种品性,就造就了芸因为和沈复一见钟情,以后终身不改。又则爱一个人,不惜为他牺牲自己的个人感受,为沈复谋取小妾即是例子。芸也有作为女性不免多事的一面,试图为公公谋小妾,即是一例。结果反而因此失欢失失于堂上。其实两次谋小妾,为丈夫为公公,实在是芸个人的两大败笔,其后来悲剧,盖出于此。所谓画蛇添足,无非就是这样。世人没事找事,多使自己陷于多出来的事之中。世间许多情恨痛苦,多出于此。

沈复对于芸的爱自然是真挚深沉的,但是堂上双大人可能未必。这与芸的身材瘦俏也有关系,因为不是福相。在旧时老人心里,这是很隐秘而重大的事情。后来芸因为家书一事为婆婆不喜为公公所怨,可见心理上二位高堂已经是积压了很久。我们并看不到芸有很多为公婆不喜的事件,那么所以造成这个结果,无非一是芸的形象不够福气。二是芸嫁给沈复,未能促使沈复立业建功,反而两情相悦,沉迷于卿卿我我你侬我侬的“堕落”生活里。老人们的想法,当然是不过多责怪自己儿子的,而是觉得媳妇无福而妖魅,甚或是扫把星,需要休了改运。事实上,老人的确这么做了。如果不是沈复默默的坚持,很有可能这对夫妻是不能到头的。

沈复这个人,看来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志气,因此沉迷在小夫妻的生活里,并没有太多的人生危机感,这就造成了他后来人生的悲剧。芸的悲剧,一大半出自沈复的人生无为。我们当然不能讲这就是一种失败,因为过度入世的心也许有所建立,然而悲剧或者更甚于此。哀莫大于心死,再多的财富再大的事业,都不及一颗鲜活的心灵一种鲜活的人生来得重要。然而我们的重点是要为更长久的保持这种鲜活付诸更大的努力,以期这种生活的快乐能更悠长一点,更从容一点。而不至于那样仓促,那样短暂,那样握手成尘。

沈复本身缺乏一些有为之心,芸再少一点激励,没有逼也没有激,人生盖难有所作为耳。曾国藩说,世间事有所逼有所激,乃有所成,也可以说是一种人生的道理。逼与激,是一种人生有所成立的有效外因。人在三十以前,沉迷于情爱生活实为享受。三十以后,当为未来更长久的人生谋划根基,付诸努力。

这样说,可能也要为一些人所不许。因为许多人读《浮生六记》,是要从里面读到一种淡然的生活情趣,一种幸福感,一种理想的快乐的生活图画。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所希望的,无非是这些生活情趣,这些幸福感,这些快乐的图卷能够更多一点,更久一点。既然生出了这种想法,也就因此不免提出一些看法,设想说如果能如此如此,这样这样,想必就会更好一些。

这样看来,说这些也不是什么过错,好书带给我们一些美好的沉浸,也必然要带给我们一些深刻的感悟。非如此,又如何能够担当得起一个好字呢。

当然,这些已经都是后话了。所谓站着说话不腰疼。身处其中的沈复夫妇,未必不知晓这些道理,只不过自有其不得已处,不得力处。这就好比我们自己的人生,当我们回看过往,常不免生出一种尘想:如果这样是那样,那样是这样,那就好了。但人生的确如某句电影台词所言:每一分钟都是现场直播。我们并没有暂停时间的本事,然后想清楚了再来。

所以我们在这里看宗教的澄静工夫,或者某种隐修,很有一种暂停人生的意味。只不过你暂停了自己的生活,时光依然流逝,并不因此而停留。社会也依然往前走,并不因你而止住步伐。生离死别,爱恨情仇,依旧次第上演,落幕。事实上,你甚至无力挽留一片叶子的枯萎。所以。暂停也不是没有必要,惟不能以月以年为单位,最好是以小时,以天。古人静坐,点一支香,一柱香的时间为限,澄静自我,重塑心灵。

叶嘉莹在品诗词的文章中说:“人生自其可悲之处而观之,很多事情都是可悲的;然而人生自其可乐之处而观之,世间却也有不少可乐的东西在。”

这话说的很是好,恰巧也就是我们阅读《浮生六记》的最佳角度。某种意义上,沈复和陈芸,完整的再现了叶嘉莹笔下这种审美意义上的人生。惟当我们面临他们那种生离死别的爱恨情仇时,实在也难抑悲伤。生之为人,何艰难至之哉。

我们的人生,亦或是世间万物,自有其不得已处,不自由处。当我们登临苍山之上,目睹风过云飞,春花冬雪,设想大自然若有意志,未必愿意经历炎热寒酷。惟其无智无识,因此反而淡然经历而无声。我们这样看时,不仅是显得自然的朴素和美,也更见宇宙的那种博大而悲壮的从容。

天道苟如此,况于人乎。恰恰正是这样的背景,中国式的体贴自然宇宙的哲学态度,旧时代文人们于艰难中努力从容的生活情趣,才显得特别的富有别样的情致。在今日紧凑的现实生活里,尤其令我们心动,向往,却又不免微微含怯。

2019-4-20于修文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肆意人生,唯爱永存!


沈复,字三白,苏州人,浮生六记存世四篇,皆写沈复生活实事。

《闺房记乐》记载的皆是夫妻两人闲琐小事。年少相识,夫妻相伴二十三载。夫妻相伴研习书卷、谈论古史、品月评花。既是夫妻又是知己,早已经超出一般的夫妻之情。从沈复说“若为儿泽妇,非淑姊不娶”,情缘起。芸为沈复藏粥,情缘聚。两人结为夫妻,恩爱不相离,年愈久情愈密。

读《闺房记乐》羡慕夫妻情深。读《坎坷记愁》惋惜沈复生活困苦,遗憾颇多,而其他两篇《闲情记趣》和《浪游记快》就是爱上了沈复笔下的肆意生活。

陈芸年少丧父,独靠女红维持家用,是一个蕙质兰心的才女。不爱珍珠首饰爱破书残画,谈论诗歌,她独爱李白的活泼。又善察言观色、心思巧妙。能够尊节守礼孝顺公婆承担家务,又敢于女扮男装看庙会,与丈夫相携同游太湖吴江。这样的女子当得起林语堂先生的评价“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沈复是一个落拓不羁的文人,爱热闹,喜欢新奇事物,能从小事物中去发现乐趣。这样两个人在一起即使平淡也多有趣味。两人更是情深意重,心意相通。生活中的细节最是动人。他们两人在自家暗室或窄路遇到,必执手相问。七夕共同赏月,沈复镌刻两枚“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印章,一人一枚。沈复陈芸在郊外避暑,白日里钓鱼纳凉,登高看日落,晚间又有酒有菜,月下对饮。芸还喜道以后与郎君一起布衣菜饭,可乐终身。或许爱情不需要多么轰轰烈烈,多么曲折婉转,一杯茶,一壶酒,两个知心人,我眉毛一挑,你就懂我的心思。细水长流,终日为伴是尘世中最珍贵的爱情。然而沈复陈芸恩爱夫妻不到头,情深亦是逃不出病痛,芸患病早逝,世上独留沈复,再无陈芸。

单看《闺房记乐》觉得沈复是个好丈夫,与芸情深意笃,爱护有加。但读完全书会感觉沈复着实亏欠芸许多,甚至也不是个好儿子,好父亲。在《坎坷记愁》中可以看到。沈复一生清贫,从最开始做幕僚,转为做生意,后来以卖字画为生。生活拮据,无力支付病中的妻子药费,无力抚养儿女。妻子被公婆误会只能寄居友人家中,沈复惹上债务也无力偿还,父亲辞世,独子早夭时都不在身边,也不满沈复在粤经商时招妓,与妻情深,却做不到身心如一。人生固然坎坷,即使苦中作乐也应守护好身边的家人。徒留遗憾无法挽回,是苦是难也是劫,而沈复没能逃脱。                   

我从未想过一虫、一草、一面土墙也可以由小见大,自己想象成无限趣味。如果说老舍的养花让我感受到养花的乐趣,那沈复养花寻石,布设园林的趣事让我知道,原来生活还可以活成这样自在潇洒,怡然自得。沈复爱花不是平常的兴趣,是真的去学习领悟剪枝养节的法则,接花叠石的套路。沈复喜欢摘菊来插瓶,从如何搭配菊花到如何选花瓶、剪裁盆景皆懂。沈复养花栽石真真是从中得趣。

在《浪游记快》中,我更是爱沈复的性情,无论是当幕僚时还是在生活潦倒时从不忘游览大好河山、园林山洞。北至京城,南至广州,往西到过华山,向东游历过崇明。真如沈复所说只剩四川、重庆和云南没有到过了。如果沈复有朋友圈,那应该是今天晒他和芸的恩爱日常,明天又晒他的游玩日记吧。

我喜欢沈复去过的园林山洞,一字一句,把景色描绘得心神向往。他并没有对景色秀丽过多着墨,字句之间,就是当时景色的所见所想。沈复游西湖,不写断桥残雪,而是写苏小小墓、紫云洞等景色,偏就勾起了我的兴趣,佳人轶事可比断桥残雪有趣的多。沈复去的平山堂、安澜园、绩溪城等地我更是想与友相携游历。印象最深刻的当属沈复的岭南一行,经长江、过佛山、到花城广州,再到沙面。这些我熟悉的地方从沈复的文字中又是另一番景象。

读完《浮生六记》对沈复的感觉很复杂。我既喜欢沈复的文字优美,生活有趣,爱护妻子。又觉得沈复性情直爽不羁,却留下了很多遗憾。有人说沈复无作为无能力不上进。从他书中可以体现这些。但我欣赏的从不是他的这些不足,我喜欢他的肆意自在,即使留下遗憾,还能不沉溺其中。生活一直在向前走,遗憾和美好,逝去的时光都留在心间,留在笔墨之下。无悔无怨。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取之一二便已足矣!浮生六记多坎坷,而沈复心中已留下最美好,闺房记乐留下了夫妻情深,闲情记趣留下了趣味人生,浪游记快留下了畅游快事,独把忧愁遗憾锁在坎坷记愁。愁易逝,爱永存。

写在最后:我很幸运这个夏天读了《浮生六记》,这本书带我回到了清朝,跟着沈复走完他的一生。我看到了古人的爱情、友情和亲情。看到了清朝的风貌,也看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记趣。从前只在影视剧或纪录片中窥见古代风情,这次从这本书中真实的了解乾隆年间家庭市井生活。我看完这本书的最大感觉是清透,想多看几遍,不会腻,不会厌。是一次静心的感受。在此推荐给大家读这本书,希望大家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一些思考,一点共鸣。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

浮生若梦,为环几何?

这本书著于19世纪初,作者去世五十年后才有人发现本书手稿,可惜最后两记已遗失,今只存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很喜欢第一章,第二章闲情记趣还曾选入初中课本,如果不是在这里看到,我想我又忘了那一篇课文了。所以,我发现看书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能帮你记起很多已经遗失的记忆,或美好,或遗憾。

沈复的妻子芸娘当真是蕙质兰心极可爱的一位女子,尤其女扮男装与夫同游,很是娇俏。但是,红颜总是薄命。作者痛失爱妻后,曾劝导世人,夫妻间不必太过情深,这样失去时也就不会那么痛心了。但是,人活一世能得如此深情也不枉一世了,即使不寿又如何呢?所以还是要恩爱的好。

浪游记快里没有芸娘的身影,身处美景但所爱之人不在身边,不能共赏,也是种遗憾。

坎坷记愁里芸娘去世了,与一双儿女也从生离到死别,让人痛心。窃以为导致芸娘不得不离乡背井与其夫也有莫大的关系,芸娘心性颇高,不熟谙人情世故,失去公婆欢心,为夫家所不容。沈复与芸娘夫妻情深,但是并无主见,无论是富是贫,即使落魄,成天为琐事忧心,病体又岂能安康。

很多人说芸娘怎么会主动为夫君纳妾,其实那是在沈复游广东归来后她才开始主张的。芸娘本意是想让他出去闯荡一番,结果他倒好,成天醉心烟花之地。我想芸娘也是在知道这件事后才想起为夫纳妾,后来憨圆被人夺走,芸娘的忧心又加剧了几分,唉!

人生有不遇之感,兰杜有零落之悲。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