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指数:五颗星。强烈建议每个年轻人都来阅读此书。想起中学的历史书上对于“文革”的介绍都是寥寥带过,只知“十年浩劫”,不知其深意。关于那段非人的十年,我们这些年轻的一代的确了解的太少。书里那些自嘲的语言更是字字穿心,这不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现实版的《1984》么?季老先生在书里说年轻的一代不知文革为何物,这样的担忧已成事实。灭人性的年代过去了,但也并非老化作古到埋入黄土,不可追忆。只是神州大地改革开放的喜气洋洋30年,不愿陈芝麻烂谷子的“牛鬼蛇神”一再唠叨曾经的灰暗荒诞。
历史不是一面镜子,而是黑板上的记号,可以随时擦去,随时填补。更为可怕的是,一旦涂改了,你找不到证据去证明这是篡改历史的行为。一切都消失在迷雾之中了。过去给抹掉了,而抹掉本身又被遗忘了,谎言便变成了真话。 这才是最可怕的。
1.关于群体愤怒,对于很多掌权者而言,民众的愤怒是最好的政治兴奋剂。民心颓丧的时候,打一针兴奋剂就举国上下精神抖擞了。要说“十年浩劫”的火焰为什么越烧越旺,不断地寻找敌人,调动群众愤怒,是保持斗志的良方。找不到敌人了怎么办?制造呗。多少匪夷所思的冤假错案,让革命对愤怒产生“药物依赖”。拾句王小波的牙慧,所谓“革命”,就是“有人莫名其妙就成了牺牲品”。
2.关于那个非人的年代,究竟是应该选择“士可杀,不可辱”,还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想,精英在群体狂热中也许会因为自保而选择逃避自由。能说这是知识分子的软弱么,我看也未必。
3.关于文革究竟在“斗”什么,我想,越是难解释的概念则越有潜力成为口号,民众不会去了解它的真正含义,只是去把它当作旗帜划分敌我。想起《乌合之众》里的一段:“一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的智力立刻会大大下降。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这是一种集体幻觉的机制。在暗示和相互传染的推动下,一个人编造的奇迹,立刻就会被所有的人接受。”
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打砸抢烧,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现在很多校园暴力也是这样。
对于集体至上,每个个体都开始抛开自己的责任。摘掉白天“红卫兵”的帽子,这些人可能就是身边普普通通的“老王”“老李”,但一旦进入“红卫兵”这个角色,就嗜血成性。“我”不再是我,“我”只是一个巨大猛兽无数触角的一个而已,所以真正彻底的“匿名状态”可以让我从恶如崩。而所谓人性觉醒,就是从自己所隐身的角色中抽离出来,恢复成一个独立、并为自己行动负责的人,从角色的深井里一点点爬上来,在更广阔的天空下,看到雨滴如何汇成洪水。
今天仍有无数“不假思索”的梦游者在“群体”的催眠下游荡。想起在中国农村长期支教的德国人卢安克曾说过一句朴素又闪光的话:“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是“停下来,想一想”,还是继续“不假思索”地在“群体无意识”中转下去,对于所有普通人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据说,人人内心都有一个希特勒,要我说,我真心希望人人内心都有一个康德。
那个有着牛棚的年代已经过去,可是留在那代人心里的伤痕却永远也不会被消去。
从没有看过一本来回忆文化大革命的书籍,以前也很好奇那个为民族烙上悲惨烙印的年代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为什么没有人回忆。从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太过残忍,“牛鬼蛇神”不想在精神上再经历一次磨难!
在看这本书之前不止一次的想过,那些“红卫兵”为什么也不写一下自己的“光辉时代”呢?那时的“我们”可以无视宪法和法律,可以肆意妄为,可以抄家,可以打人。可以凭借自己是贫穷的红五类草菅人命。
在这本书中,季老先生没有过多批判性的语言,甚至他是用一种诙谐去书写了那样一个时代。但是也不难看出他的无奈,文学史上的伟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证明了“士可杀,亦可辱”真实的记录了文化大革命的经过,被批斗的事实。还有那时北大学生的无尽的创造力,想方设法去整治“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
在季老笔下都有了一分不一样的感受。看到他受苦的那些画面,不止一次落泪,也不止一次在心里痛恨那些红卫兵。可是,当读完书,冷静下来发现那是时代的选择,是整个社会风气的原则,把我们放到那个年代我们也不一定能做的多好。
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就是季老最中意的学生在批斗大会上不遗余力的批斗季老。但是季老并没有记恨他,还为他开脱,说他是为了避免自己被批,但当他提到他的学生跑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后,不难看出季老对他的讥讽。不论国家怎么样,你都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这便是我最大的感慨。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了解到了季老先生的处事原则。特别特别好的一本书。推荐阅读。
牛棚杂忆(图文典藏版)读后感1000字 第(3)篇十年动荡,十年浩劫,那些魔幻的现实在今天的普通人看来,可能太过夸张,然而我在目前身处的环境中,确实找到了许多似曾相识的影子。
这段历史至今仍被当局讳莫如深,季老是一个敢说真话的人,他这一生,可谓是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他用充分包容的心态,把自己的苦难经历写了下来,希望能警醒后人,于是有了这本书。
季老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却仍然没有放弃希望,翻译出了几百万字的巨著,和他相比,我受的这些挫折实在是不值一提。通过这本书,我真正认识了一位睿智的大师,一个让我有勇气面对艰难困苦的榜样!
人生的路还很长,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