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这本书的书名,脑海里就想到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书中,以一副恨铁不成钢的口吻,严厉的批判中国人的陋习。而中国人的德行,是外国人用西方人的视角看待国人的。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民族,要一分为二,书里没有诋毁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即批判又肯定较为中肯,但带有西方人优越感,东西方思维不同,表现出来东西方思想的碰撞。看了此书,对照自身引起对自身的反思。
书里展现的是一百年前的中国见闻,国人的生活态度,人生理念。这样的生活状态的形成还是要追溯到儒家思想的产生。整个民族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准则,儒释道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首先提出了国人勤奋但缺乏责任心,不可否认,国人对工作付出的时间,体力超出西方人很多,对做出的成果就不一定很好。以我为例,我要换新手机,本着支持国货,朋友一句,你都是国有职员,知道产品如何出来的,还要买国货吗?我立马买了外国品牌。我知道自己对工作的敷衍了事。就是缺乏责任心。也是中国普遍现。国人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血亲,姻亲上,那时婚姻与利益有关,与传宗接代有关,唯独与爱情无关。注定重视血缘寻求的是家族式团体共享利益,中国人最看重孝道提倡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观念深入骨髓,这是积极向上的。对他人对世界却漠不关心,拒接接纳新思想,新事物,对优秀的事物不屑一顾。对其他的诸如文艺复兴,新大陆的发现,科学的诞生等世界大事一概不去了解知晓。文中提到国人的麻木不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作风鲁迅先生在呐喊中以勇士的姿态希望唤醒国人,如今依旧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改变很难。对于慈善,国人也是注重行动,漠视行善的目的与效果,譬如我们只要把钱或物质交给慈善机构,就一切完成,对金钱物质是否到位,是否受助方得到真正的救助。我们就不关心了隋朝以来的科举制虽然是最公平最科学的选拔制度,但科举制产生的举人秀才之流,不具有实用主义,中国统治实行上智下愚,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国人缺少参政议政的热情,不会为自身争取利益。历朝历代那怕是汉唐,康乾盛世,百姓依然经济上贫困,思想上愚昧。一百年前,中国受教育民众很少,物质财富很匮乏,落后西方很多,现在我们在努力追赶西方。中国发展还任重道远。
中国人的德行读后感1500字 第(2)篇第一,我想说有些现象真的存在,但是以偏概全不可取。或许是作为中国人天然的反感,但是有些事情确实涉嫌夸张有过之的地方。
第二,从论证的角度来说,事例太少,重复太多且极端,从了解中国人的行为来说,对中国的文化特征了解比较浅显,不过这个可以理解,作为中国人大多数人也不能够完全明白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第三,应该加上作者考察的年代,没有限定的年代,直接说中国人的德行,缺乏严谨的态度,我相信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他说的这个样子,个例不表。
第四,利他心,感恩之心或许像中国人不擅长感情流露一样,我们应该习惯性的含蓄为之。如果作者的视角是放在霍乱的年代,我想用一句老话告诉作者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欧美人或许比我们更野蛮,对比的西方事例应该不在一个发展的纬度上,只在一个时间的年代上而已。这样的对比,再往前一千年,他们也是不知礼节的蛮夷。
最后我觉得这么一本书完全可以浓缩成为一个研究报告,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人的生活现状和性格特点。
中国人的德行读后感1500字 第(3)篇作者当时所在的中国,正值清末及民国初期,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伺机来侵占中国,再加上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人生活在真正的水深火热中。在这个破败不堪的中国,有着几千年传统的封建思想武装,中国人的确表现出了作者眼中那种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等民族劣根性。 本书最早出版于1890年,虽然距离现在已经一个多世纪,作者也是带着西方文化的优越性来看待中国人的日常的,但是书中所涉及的问题,有些现今依然存在。虽然当代的中国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一百多年前的眼光,对于现在的我们仍然不无裨益。以此书为镜,照出自身的各项特性,借以自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