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复老师的这本书,记录了他从知晓自己得癌症到康复的整个过程——从惧怕到成长的心路历程。相信从书中字里行间,每一位读者都会看到温暖而励志的内容,比如感恩,珍惜,还有爱……
我读这本书所得到的体会是:
1.健康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这句话知易行难,很多时侯我们无视身体的重要,习惯性的以积极向上,分秒必争的理由和态度生活,如作者一样的天之骄子更是以改变世界造福人类为己任——但是如果我们没能关注这具肉身的完好运作,那么一切都是空谈。所有大的理想小的幸福,都赖肉身的正常运作而存在或可能存在,所以身体的健康值得每一个爱生活有梦想的人花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这绝非怕死,更不是伪精致或者假装养生,这是认真生活努力工作的重要基础必修课。别的都不谈,早睡和自然醒——就这么简单一条,试问现在能坚持做到者几人?知道不等于做到,亲身经历过病痛折磨的人才体会的更深。
2.内心的感受比大脑的判断更重要。
理工科的人都懂,多年的理科思维,也就是西方逻辑哲学思考体系方式”术”的训练,让我们无论做事或是生活都是习惯性的用大脑去思考,常常忽视了用心去感受。既然我们的心脏不会受我们意识的支配停跳半拍,既然我们的喜怒哀乐都是以”心花怒放””心有不甘””心惊动魄”……这样的词语来表达,我们怎么会忘记问自己的内心:我是谁?我做什么样的事时会浑然忘我,投入其中,乐此不疲,不问时间,不计名利甚至不关注结果?这个问题我们自己的大脑回答不了,我们的亲戚朋友父母回答不了,所处的社会回答不了。而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安宁与幸福。这个问题不解决,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的一生就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不管我们曾创造多少他人认可的财富或者价值。
3.我们已浪费了太多时间。
开复老师为社会和青年做出的贡献,带来的帮助可以说举世闻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此才华横溢如此自律的人也会在疾病面前重新审视自己,梳理自己的问题。平凡到微不足道的我们难道不该”一日三省吾身”?向内关心,修身,养心,不是什么道家理论也不是道德空谈,分明是千年中华文华的智慧结晶:若我们不能关注自己灵魂的成长,那些终日的忙忙碌碌功名利禄对我们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四十岁的2019年,我明白自己以前浪费了太多时间,但是也明白了这些时间不浪费,就不能蜕变成一个今天的我。
家人,挚友,真正对我们而言意义重大的人不会超过十个。我们是不是浪费了太多时间在无效社交上,浪费了太多时间在别人认为重要的那些事上,偏离了本心,偏离了最重要的人与事。
时不我待,光阴似箭,今天写这篇读书笔记也许有朝花夕拾之意,然而这岁月长河里短暂到如一颗流星的我们的生命几十年,这浩瀚宇宙中渺小到如一颗尘埃的我们的存在,也仍有独一无二的意义与光芒等我们用一生来发现与实现。
珈儿 2019.2.14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 读后感 第(2)篇追随己心,感恩一切,幸福生活。向死而生——这应该算是属于所谓的境遇特别特别惨,结果又特别特别好的那一类传记中的一本吧,罹患重病又得以康复,还有什么能比濒死的生命旅程更让人清醒的呢?又还有什么能比重拾健康的活着更让人满怀感恩和幸运的呢?所以,更多的时候,读书中的文字视作救命的稻草、鉴心的明镜、固元益气的苦口良药。我应该会清楚的记得每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刻:n烈日灼心挥汗如雨跑过川杨河桥的时候,那一天雨过天晴,被雷电狂风暴雨接连冲刷洗礼过几天的城市,显得分外清澈凛冽。停下来抬头看看刺眼的阳光,放眼望着蓝天白云映衬之下这世界深远的一隅。生命好像从未如此辽阔。中秋佳夜月色寒水守在飘窗台边的时候,变幻的云层匆促地流走,或轻薄缥缈或厚重堆叠,最后一浪接着一浪推向无穷的远处,一晃眼之间留得深邃万里,只剩一轮圆月挂在那里亮的让人惊慌。世事难全,阴晴圆缺,千里寰宇,古今与共。凌晨三点坐在苍白冰冷的顶楼走廊的时候,百业路口的红绿灯每分钟规律的切换,头顶的声控灯被一辆卡车轰鸣经过的时候瞬间点亮,眼前自己的影子被瞬间拉长。这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n在一次次在夹杂着痛苦、悲伤、愤怒、绝望和幻想的情绪里茫然四顾的时候,你反而会愈发清楚的明白,你到底失去了什么,同时,又得到了什么。其实,都已过去,而且相比之下,这一切的一切都不算什么。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 读后感 第(3)篇第一次那么真切的感受死亡是在初三那年,外婆的去世。当时觉得人老了就要死这件事情里充满了无奈和伤感。长大后,对死亡这件事情变得有些不那么在意,潜意识里觉得父母身体健朗,离这些还遥远,而我自己,虽说常自嘲很惜命,好在吃睡运动都很规律,在身体的感知这件事情上还算好。李开复老师的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那种缓缓的,细水长流的,温暖的,有爱的,充满反思的...他用自身患病前的生活和思想,患病时的疾病乱投医的无助,家人无微不至的照料,身边有缘人的帮助,以及患病后的行动和思考,将一个年过半百,通过癌症对生命,对家人,对世界有了更智慧思考的知识分子形象呈现在纸上,读来令人感动。有种活着活着,返璞归真了,活明白了的感觉。生命里的福祸相倚需要我们去用思考和行动一点点感知和化解,不然祸还是祸,也变不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