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这本书没有花费太多时间,少了精研穷究的功夫,却也算是「如饥似渴」。因为书里谈到的好多东西,都让我想到读书期间的专业课程,虽然忘记了课程名称,但老师上课的方式,同伴笃而论之,思维碰撞的火花,依然历久弥新。
- 五分钟与课程
从XX式教学法到XX式学习,课前五分钟,给学生平台,诗词鉴赏,慢慢演变,介绍电影,漫画,博物······这是一个窗口,让学生发现不一样的世界,也能分享自己所热爱的一切,多加几十分的关注与肯定。
看起来,这似乎是课程之外的东西,读书时,一度厌恶语文老师“言归正传”似的话语:好容易被勾起的兴趣,又要回到所谓正统的课堂里了,很不痛快。但是,如果不把它拘泥于五分钟,一堂课,一个学科·····而当成一个学生乃至一个人成长的一部分,这样的“五分钟”,是不是看起来更加意义重大?反观一些其他的,大刀阔斧改之的语文课,有一些未设计好的、占用太多时间的、浮泛的活动以次充好,追求形式,而忽视了语文的真正价值。正如一本PBL书里谈到的观点:
通常情况下,直接教学、一项有意思的活动或一篇缜密的论文就能讲解或解决一个问题。如果可以,就不要轻易使用项目学习法。把项目留给那些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 我是教师,我更是「我」
“你一看就是老师!”各位老师,愿意听到这样的评价吗?教师在旁人眼里是何种印象?在较为正式的公开场合,夏坤老师对于自己是否要留下“大胡子”,也曾举棋不定,最后决定还是做自己。这个体征就是一个标签,未见其人,很难把他与狂野、潇洒分割开来。见到本人,却多分几分清瘦,也意外窥得几分内敛。所以,想成为什么样的老师,一定与本人相关,教学风格也以此为基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可以用在教师的“教”上,也可以用来自省。我是否是一个不断寻求真理的人?从书中可见,夏坤对于诗歌、古典乐、电影的热爱,夏坤对于悲剧、民主、善恶的思考,夏坤对于人类、社会、自然的体察,均出自于自己对真理的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如他的一本书名,《在唐诗中孤独漫步》:同样,寻得真理,也是在孤独中漫步。前人寻求了数十载,我也借此勉励。通常用手机码得些许文字,内心是畅快的,但是现在却不尽然······真真有些被书围困的感觉,渴读又懊恼!
此处摘一些夏师的思考,书摘如下:
- 悲剧
古希腊人将悲剧地位放在喜剧之上,因为他们认为,悲剧能够激发起人类心灵中最崇高美丽的一些情感,例如同情,例如对生命的尊重。
- 读书的际遇
当我在生命中有了某种际遇的时候,好像故人在几百甚至几千年前就为我写下了描摹此时心情的诗句,这么些年来,就一直静静地躺在书里,等着我。这时候我会感觉,写下这些诗句的诗人们,就与我并肩站在一起。
- 摇滚
其实,我理解中的摇滚,至少真诚的摇滚是这样:他们尊重自由,但是自由经常被剥夺;他们渴望爱情,但是爱情往往被功利化;他们思考历史,却发现历史时时被篡改,而这些被剥夺的自由、被功利化的爱情和被篡改的历史还时刻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要求他们做这做那,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我不知道,但是如果是我,我就会说一句:“我靠!”
- 多媒体教学之殇
想想也是,器械之妙,在于为人所用,而不是为器械所驱使。炒素,其实是最难的烹饪。
- 夹缝中生存的小官吏
他们代表的是读书阶层永不休止的挤进上流社会的渴望,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失意,他们又承受了来自底层反智阶层对上流社会敢怒而不敢言的痛恨。
- 尊重生命、史怀哲善恶观
这时候,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杀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这是道德上绝对需要考虑的原则。由于尊重生命的伦理,我们将和全世界产生精神上的关联。
- 民主与暴政
民主并不是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那样只能是多数暴政。我的理解,民主就是保护少数人的。
- 文字
我们真的是文字的创造者吗?抑或我们只是文字的旁观者?而它有自己的生命,能够自己生根、发芽、生长?
“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中国最美的语文 读后感 第(2)篇
这是一本极好的书,感谢夏昆老师把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写出来与读者分享,一个在当今教育“以成绩论英雄”的大背景下,能够做到寓教于乐、独善其身,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作者通过课上古诗词鉴赏、古典音乐鉴赏、经典电影鉴赏来丰富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人人有机会,每一个学生都能走上讲台,做主题分享,由古典诗词鉴赏,到现代诗歌鉴赏,又到后来的歌曲、电影、人物鉴赏,形式多样,已经成了‘百家讲坛’,为孩子们的文言文、作文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夏老师又是一个好父亲,每天晚上给儿子讲古诗词故事,为孩子打开了求知向上的窗子。
作者在教育学生和孩子时,虽然对社会现实、历史人物的评价极其深刻,但全部是正能量,值得我们学习。
我把作者对教育理解的原文抄在下面:
什么是真实的教育?这是一个被遮蔽已久的问题。我们教育的常态,如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的一样,不过是一间黑屋子,没有门也没有窗,老师、家长和学生在里面垂死挣扎,奄奄一息……塞林格说他希望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的教育不是麦田,于是我想重新打开黑屋子里的那扇窗户,并好好地守护它,让孩子们看到世界的美好,看见生命的美好,我希望成为这扇窗户前的守望者。
先贤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但是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是“千教万教,教人作假。”在现行的教育体系里,老师和学生都在为了分数的路上狂奔,其他所有的一切都被忽略甚至屏蔽。对良善的追求、对美好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全没有成绩单上的数字来得重要。而这样的教育,已经背离常识越来越远。
什么是教育的常识?
很简单:教育是为了生命的美好,而不是相反。
《死亡诗社》中有一句著名的台词:“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而看看我们周围,没有哪一个时代的教育如今天的教育一样如此地反对生命,反对美好:
在分数就是一切的大棒威压下,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戴上了眼镜,他们的书包巳经无法自己背动,必须用拉杆箱;初中生由于课业压力而自杀的消息已经比比皆是,引不起社会的轰动;高中生为了高考几乎与一切美好的东西——艺术、体育等——绝缘,有媒体爆出某名校学生到食堂打饭都要拿着语文书背。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被压榨得失去了求知的欲望,更耗尽了上进的动力,即使侥幸考人大学,他们的高校生活不过是男生打四年游戏,女生看四年韩剧,然后等着毕业成为蚁族……
这样的教育,如钱理群先生所说,要不培养出一群低智商的粗俗的利己主义者,要不培养出一帮高智商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曾经有很多媒体向我提出同样一个问题:“你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我的回答都是同一句话:“回到常识,一意孤行。”所谓常识就是前文所说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命的美好而非相反。一意孤行,则意味着我愿意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如以前一样。
特别喜欢作者分享的约翰·邓恩的牧师的祷告词: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
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减少。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中国最美的语文 读后感 第(3)篇我也想做这样的老师,追求教育的本性,用最真实的心来从事教育;
我也想做这样的老师,将学术和真理置于一切之上,将独立的思想视为自己的教育生命;
我也想做这样的老师,将眼光放在更远的未来,用真正的思想去感召学生,用真正的美去影响学生;
我也想做这样的老师,高居于应试和分数之上,并且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后果,用温和的坚持来表明我对教育的认识,以现实功利的损失来换取教育的良知;
我也想做这样的老师,坚定自己的立场,即使这是一条只有我一个人走的路,我也要在这条路上一意孤行;
我也想做这样的老师,坚信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坚信唯有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够给学生交上一张满意的答卷;
我也想做这样的老师,因为我坚信智慧和美是教育的最高原则,其他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
做一名合格的的语文老师,向夏昆老师学习交给学生最美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