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信读后感(3)篇

信
作者:东野圭吾
《信》是东野圭吾第四度入围直木奖的作品。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对在父母死后相依为命的兄弟:因工作受伤而失业的哥哥武岛刚志,为了筹备弟弟的学费,铤而走险犯罪杀人;而原本成绩优异前途光明的弟弟武岛直贵,则因为哥哥突如其来的犯罪,不得不背负杀人犯弟弟的精神债务,从此坠入社会歧视的轮回。一封封寄自高墙之内的家信,寄托了哥哥对弟弟的无尽牵挂,同时也为弟弟带来了无尽的噩运。究竟,兄弟二人会迎来怎样的命运?这部关注犯罪者家属生存问题的作品,跳出类型、流派的格局限制,将谜团指向主人公的遭遇和命运,并兼得犯罪小说、成长小说、言情小说、社会问题小说之趣,因此被东野圭吾研究者认为是其集大成的作品。
信读后感 第(1)篇

看过类似的电视剧还是小说,亲人或者恋人为了亲情或者爱情在特殊的情况下偶然犯罪,成了罪犯的他们和亲人或者恋人的人生开始以一种微妙的关系纠缠着。

        这种因为“爱”的名义的偶然犯罪,和心理阴暗、变态故意实施犯罪其实有很大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对无辜的人完成了伤害,自己受到了法律制裁,家人连带受到周遭社会的歧视。

       书中的武岛刚志可以说是一个好儿子,好哥哥。早早失去父亲,有弱母幼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体谅母亲的不容易,早早放弃学业开始工作。在母亲去世后,承担起供养弟弟的责任,并且希望弟弟完成母亲的愿望就是“上大学”。

       因为没有学历,只能靠力气做一些苦力,勉强支撑着养家糊口。这些重劳力的活拖垮了他,落下了病根。当工作的唯一优势也没有的时候,正是弟弟快要上大学的关口。他能怎么办?作为挣扎在底层的普通人,没有亲人可以依靠,没有学历可以谋生,只剩还可以卖自己,结果卖完了力气和健康,就无路可走了。可以说刚志的悲剧是芸芸小人物在被生活逼到无路可走时的必然。

       他从没想过要杀人,在被“抢劫杀人”犯的标签之前,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哥哥、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员工,但这些并不为人所知。

       一开始他想的是“劫富济贫”,去一个有钱的老太太家偷一点钱来解决弟弟上大学的燃眉之急。之所以选择这个老太太,是因为为她搬过东西,她对他很客气并没有因为是搬家工人而歧视他,对他的温和态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可见他平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这种艰难除了物质贫乏、工作苦累,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压抑和处在社会上没有受到平等温情地对待。当然,还有他天真的想如果事发老太太可能会体谅他并原谅他,而且老太太独居,很有钱偷一点也不会对她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可以说,这次偷盗是仔细考虑过的计划性的行动。一切按他希望的方向发展着,找到了老太太的钱,这时离开也许就没有然后了。可是他竟然忘了他是一个正在入室盗窃的人,他返身去拿那一袋来时看到的栗子,因为弟弟爱吃(其实是他记错了)他坐在老太太豪华的皮沙发上,打开了大屏幕电视。这时,老太太被惊醒。

      然后就发生了老太太要报警,他为了阻止争斗之中情急之下扎穿了她的喉咙。

       看到这里,有点动容。既感动于他对弟弟直贵的兄弟情,他活着到现在生活主要内容就是为了弟弟。这种付出是不记回报,倾其所有的。又有点可怜他,可怜他坐在舒适的沙发上看宽屏电视,他其实也不是为了看电视,只是想感受一下这种离他生活很遥远的上层生活,是他无论怎么努力和奋斗也无法企及的富人的生活。

       然后刚志入狱15年。然后他的出现就是“信”里了。直贵失去了哥哥这个依靠,雪上加霜的是“抢劫杀人犯”的弟弟这一身份,让他原本举步维艰的生活更加艰难。

      其实他也是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青年,学习优秀,一边学习一边偷偷瞒着哥哥打工。哥哥出事后,仍然顽强地生活着。他想改变自己的人生,但他的所有努力都因有个犯罪的哥哥而背负压力成为人生污点,无论是找工作还是不得不放弃自己喜爱的音乐还是和深爱的女友中条朝美被迫分手。他不是没有对生活的坚持和热情,只是无法回避的无法抹去的“哥哥”让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所以他逐渐态度冷漠地对待哥哥的来信直至想断绝和哥哥的联系。虽然他知道哥哥做这一切也是为了他。但人生总要继续,哥哥入狱,但他无辜受牵连并遭到歧视也是真的。

       看书的过程中,一个可怕又可能的想法是:直贵会不会被逼得没办法最后走上绝路?幸好有一个由实子,不然感觉太压抑了。她是拯救直贵的圣母一样的存在。跟直贵有相似经历的她真正接受直贵的一切,更能理解他,包容他,帮助他。虽然开始直贵并不喜欢她。但她默默的坚持和无条件的付出终于让直贵看清楚她的真心,并且找到生活的出口。

      哥哥的信仍然充满对弟弟的关爱之情,但这种关爱解决不了直贵的生活实际困难,反而给他带来麻烦和痛苦。哥哥的信和弟弟的生活交织着,就像他们的感情一样纠缠着。所以无法谴责直贵最后写信要断绝和哥哥的关系,也无法怪责哥哥当时的冲动犯罪。这种帐是算不清还不完的。

       对于犯罪人的亲属,我们到底该以一种什么态度来对待?书中有避而远之的,有客气有余的,有冷漠的,有客观对待的,有偏见的。无论哪种态度,都是人作为社会人对自己下意识保护的呈现。

      面对一个特别是重大犯罪的人的亲属,人会下意识恐惧。似乎罪犯血液里的犯罪因子他的亲属里也有。不会去关心他是怎么犯罪的。只会在意他犯罪的罪名和造成的后果。

       让我们去包容和理解犯罪的人,作为普通人太难了。做不到“有人打你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给他打”,这是耶稣,是圣人和神可以做到的事。

       不过,对于罪犯的家属,我们是不是不要混为一谈、区别对待呢?有时候我们的冷漠和歧视也许会造成更多的悲剧。

信读后感 第(2)篇

信与救赎之路,围墙内是刚志的忏悔,围墙外是直贵的痛苦,要接受惩罚的不只是罪犯本身。最开始有同情过直贵的遭遇,因为毕竟罪犯不是他,而他却要忍受各种各样的歧视,像是无端被判了连坐罪一样。刚志是为了弟弟上学才去抢劫杀人,而弟弟也正是因为刚志的抢劫杀人才不能正常上学工作结婚生活,尽管他拼尽努力最终都一一实现了,可他的妻子孩子也一样被刻在耻辱柱上不断接受人们对罪犯家属避而远之的冷歧视。他想去怪谁传播这种消息都不对,因为哥哥犯罪是他的原罪。罪责本身存在,他受到的歧视其实也是他哥哥罪行道德审判结果的一部分。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社会应该接纳犯罪者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因为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在犯罪的当时也许有自己迫不得已的原因,社会排斥会逼他们走上二次犯罪的道路。可实际上真的很难。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就是尽可能的规避危险,所以无论是罪犯还是罪犯亲属最开始就该意识到自己是不可能被一视同仁的对待的。感受不公,也该想想如果对他们一视同仁,对那些被他们伤害的人和那些哪怕再艰辛也从未犯罪的人也是一种不公。《信》不同于东野圭吾的其他侦探小说,是一本罪后非侦探小说,让人对救赎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不起”从来不会真正缓解被害者的痛苦,解脱的只是犯错者的愧疚。甚至我们自己有时在道过歉,感觉并未得到对方完全谅解时也会生出我已经道过歉了,你还想怎么样的厌烦感。真正的忏悔和原谅大概永远也做不到,因为伤害横在那里永远跨越不了

信读后感 第(3)篇

第一次花这么长时间阅读东野的小说,太细腻的情感表达让我不知道,到底该佩服东野的文采还是该感叹刚治、直贵一家的悲哀,勤勤恳恳却一步错步步错,从此没有反正的机会,一辈子生活在阴影里,可无非也是被生活所迫,而后处理不当的悲哀,该怪教育、怪贫穷、怪阶级社会还是自己?看的我很纠结,但是看到直贵被歧视待遇还是愤愤不平,想起上个星期补完的东京女子图鉴,女主也是地方出身不满现状,论爱情观我不做评价,不涉及第三者的问题时,爱情是私人的事,只要你情我愿怎样都可以,论工作,她也勤勤恳恳,最后逆袭,多少也算是成功,消费和拜金主义完全个人选择,可是却被太多的媒体评论人,夸大宣传,教育广大女性,说拜金、地方女、嫁豪门、不切实际唯金主义...巴拉巴拉.....站在人性主义的制高点评价的谩骂,不好意思呀,看客们,眼瞎啊?看不到那么多男生也是如此吗?逮着一个骂一个[尴尬][尴尬][尴尬]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