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活着之上读后感500字(3)篇

活着之上
作者:阎真
阎真继《沧浪之水》后的又一部长篇力作。锋利的笔触揭开高校腐败的内幕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堕落,一切都是为了名利,而在大学里活得最好的就是那些不学无术的投机钻营分子。这些人极其聪明,能够利用任何机会,把握所有能为我所用的人际关系。但阎真的笔触不仅仅局限在这样的暴露上,他更写出了以“我”为代表的有良知有追求,但又在现实环境下无奈生存的另一类知识分子的真实境况。这些人虽然也屈服现实,然而,内心深处依然保持着一丝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向往。“我”的人生标杆,始终定位在曹雪芹身上,写出《红楼梦》的伟大作家,生前历尽患难,他从不向世俗低头,用生命铸就了影响后世千千万万读者的巨著。
活着之上读后感500字 第(1)篇

观点1

无人见证,无需见证。这是聂志远一生的真实写照。

在良知与欲望中苦苦挣扎,始终坚守一个学术分子的品质。

用一肚子的学问来教学生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教导别人怎么生活。

用渺若微尘的力量捍卫公平公正、学术的神圣,和内心的那片芳土。

用凡人最没办法的办法,却是唯一的方法,踏踏实实地用自己的能力亦步亦趋缓缓前行。

投机取巧,圆滑世故,阿谀奉承,这些与自己性格抵触的东西,始终坚持不勉强自己去做,顺应自己内心。

聂志远,一朵无名的花,矮矮的,生长在岩石的缝隙之中,只有这一朵花,在这市场经济时代的深山独自绽放。它就是它自己,它为自己绽放,并不在意是否有人欣赏。它开得这么饱满,这么鲜活,内敛孤傲,却无意向世界宣示。

活着之上,说的就是他这种不为功利摇摆的人生境界吧!

观点二

始终坚守学术与良知的人也没能改变世界!

在这狼性爆发的市场经济时代,告诉我们的道理就只有一个:今天的开拓状态就是明天的生存状态。如果还一味地追求古人那种超越名与利的情怀,我想是否有点不切实际?

如果对学术的最高敬仰可以让你内心舒坦,那难道你对于你的妻子和孩子跟你一起受苦不抱有一点愧疚?

我们不反对坚守纯正思想,不反对凡人对公平公正的捍卫,但如果想在残酷的社会靠踏踏实实就可以暴富,那就是异想天开。别人得到的东西,你永远都是慢些来到甚至得不到。

投机取巧,是为生存。在时势强于人的时代,不积攒点人脉和关系,怎么走得更远?孤军奋战的人,往往被抛弃在最后。

将关系的网织得密些,很多东西就会有很大的弹性。

给内心精神退让的人并不可恶,毕竟生活可畏!

超越世俗生存,多少知识分子本着这样的精神境界去看待世间,可最终还是被世俗生存的巨大压力打败。

现实中,物质与精神是永远都分不开的俩兄弟,没有物质,一味盲目追求精神,只会培养出畸形的精神巨婴。

活着之上读后感500字 第(2)篇

金句摘抄:

“太多的人用价值理性来说,用工具理性来做”现实中很多人奉行的是台面上该怎么说还怎么说,底下的事该怎么做还怎么做,这也是这个社会人格分裂的根源所在。

当主人公拒绝为“满铁”老板写传时,在悬崖上看到那朵生长在缝隙中的无名花——“它开得那么饱满,这么鲜活,内敛孤傲,却无意向世界宣示。”其实就是主人公的人格宣示。

“一个人不能太历史,哪怕他是研究历史的。一个人也不能太现实,哪怕他生活在现实之中”这是现实与理想的碰撞、生存和良知的交锋之下,一个人艰难的妥协。现实中,我们不是圣人,也做不到圣人,所以,折中和妥协是仅剩的出路,要不就不要结婚生子,一个人去做圣人。

“一个人越是意识到时空的无限性,就越是要承认世俗人生的合理性”“在时间的羽翼下,一切都只是尘埃”“好好活着,活在当下,一切与此无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不必上心。”这是生活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大多数人生活的意义所在,但如果都这样了,不就成了“活着至上”?那活着就真只是活着了。

“我的角色实际上已经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预设,不可能改变,这么挣扎也不可能改变。既然如此,有必要那么认真吗?”这是作者无数次问过自己的问题,他动摇彷徨过、挣扎抵触过,最后以一种默默妥协过关,故事结局也以一种意外之喜来过关(评副教授时是别人揭发导致对手出局,评教授时是渔翁获利),但现实生活中会是这样吗?这也是作者的阿Q胜利法吧?

“毕竟,在自我的活着之上,还有着先行者用自己的血泪人生昭示的价值和意义。否定了这种意义,一个人就成了弃儿,再也找不到心灵的家园。”这是作者给自己坚守寻找到的唯一的支撑点。张载所说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致良知”的坚守者们的精神源泉啊!

活着之上读后感500字 第(3)篇

可能是先看过《沧浪之水》,已经被其中那过于真实的内心挣扎震撼过了,所以看本书就少了那种感觉,甚至很多时候会觉得聂志远的挣扎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明明有做坏事的心,而且也已经做了一半了,在要不要继续做彻底的时候却犹豫不决了,不过他的挣扎以及最后的放弃可能也就是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能保留的他自己的人格底线吧。这本书跟《沧浪之水》有几个很相似的地方,其一就是作者把主角最大的压力都通过他的妻子以为下一代谋幸福而不断给主角施压的方式来体现,这原因虽然很实际,但未免有点片面及单薄的点,让人感觉有点让女性背黑锅的意思;其二就是主角明知体制内的各种黑暗腐败,却还是认为只有那一条路可以走,似乎他的能力在社会上没有其他地方其他方式可以发挥出来,这一点我觉得也是未必的,不知是不是我还是太天真了。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