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内容框架:本书系“论文式自传”,大致框架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自传,相对纯粹的生命回顾,第二部分是社会学学术生涯专著与论点回顾,第三部分是性学研究回顾,第四部分是学术气息较浓厚的日记式自传。
二、读后感:
几年前读王小波的情书时,我就在纳闷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可以让向来“玩世不恭”的王小波竟变得认真热烈起来,后来看她的学术专著(《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也许是因为学术研究气息浓厚,整本读下来也未能知写书人的的性格一二。真正读到这本“采蜜记”,我才找到答案。
李银河果然是个可爱率真的人,她的性格里有一种和她同时代的人相比难得的纯真。也许是长期握笔躬耕的人更有这种空间来保护内心的净土,但同样是经历过文革那个疯狂年代的人,她却又能摒除学术人常肩负在身的“沉重”。她提到读书这一点,我非常认同,无论何时,阅读永远是内心最好的解药。
她一生遵从自己的内心,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并能抓住生命中出现的每一寸光,她是幸运的。读她自传,感觉不像是看其他传记一样是站在一边看,而是读者本身成为了她的朋友一般(这能否说是打破了传记的“第三面墙”?哈哈)。又或者是机缘巧合,我自己和李银河心态上有不少相似之处,所以阅读时颇多共鸣。
作为国内性学研究先驱,她对性与爱的本质有着准确到位的理解,也能够坚持自己的论点,不因自己的观点超前而担心舆论压力,她热爱真理与自由,某种意义上,她像是捍卫真理的布鲁诺。(虽然她说的未必必然是真理,比如“虐恋精致论”,但不排除她会有因为自身喜欢而附偏爱之词)
本书作者有幸将知识视为蜜,尝旷世之爱情,游世界之至美,享自由之惬意。读这样的人写出来的传记,我实在也受到了这种幸福感的鼓舞~
人间采蜜记:李银河自传读后感 第(2)篇知道李银河是在本科图书馆的书架上看到《酷儿理论》一书,她是一位很有思想的社会学家,一位很有温度的学者,知识分子,虽然李银河的书在之前却没有看完过任一本,但知道在学界很多领域都是第一人,仍然对她的一些观点即使能理解,但还是比较难于接受(可能骨子里我就是一个传统的人吧��),后来在研究生时一次卧谈会中,她和王小波竟然是夫妻,他们还有着那么甜美浪漫的爱情故事(虽然王小波的小说我是看过那么几本,但在之前竟不知道他们是夫妻)。这次本来是打算看她的另一本书《社会学精要》,看到她的自传《人间采蜜记》,被它的书名吸引了,打开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六十多岁的李先生能写出这样的充满爱和感动的自传,足以看出她的率真率性与可爱,欣赏她那不设限的生活态度。正如她文首中所写的那样,“人间如花丛,我只是从中采撷一点点精华,对其他的一切不去理睬。一生只有短暂的几十年,要好好享用自己的生命。自由奔放,随心所欲。”心灵自由了,才会有存在的自觉。在李银河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温暖的,值得欣赏的,令人感动的。看完之后,有一种暖暖的感觉。她与王小波那惺惺相惜与坚定的爱恋的前提,是他们灵魂上的高度契合,他们互为良心,互相成就,在对方的世界里闪闪发光。有人说,生命是一场偶然的100%。它值得你全力以赴了解他的秘密。在生命的追逐中,你越认真地追,越开放地求,你就离自己想要的生活越近,越对生活具有掌控力。愿我们都能好好享受生命,自由奔放,随心所欲。共勉之��n
人间采蜜记:李银河自传读后感 第(3)篇第一次看李银河的书,基于好奇,一是她是王小波的知心爱人,二是她大胆、出位的性研究观点。她的年龄及阅历似哥姐的同龄人,所以书中所描述的她成长期的个体、及社会状况亲切不陌生,她关于自身性方面的书写也很坦诚,让我有些了解她为什么观点出位,因为她似乎终其一生为年少时不期而至的性怪癖寻找答案、正名、甚至美名,背后一方面可以看出,人其实是怕与众不同,看重认同;另一方面她理解那些各类性少数群体的苦处,所以要替他们发声,让社会更包容,不要歧视不同,但她未来会不会趋向矫枉过正还不可知。读完总体感觉她是一个元气充沛、聪明刻苦,单纯不世故的高龄“少女”。有点儿意外的是文采一般,文字生、白。比如题目《人间采蜜记》就“白”得不怎么有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