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觉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每每读到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的这一段,心都为之一震。这是一种对自我生命的问询:人这辈子到底该怎么活?
前几天在与几位朋友聚餐,席间谈到年龄的问题。有位boss说起自己前一天为老婆办了一张美容卡,希望岁月在她身上走得稍慢一点。在大家的感叹之中,一位大学教授语重心长,把眼光投向我,“从你这个年纪,到我这个年纪,隔了20年,但好像我昨天还是你,现在就成了我......”
本来推杯换盏的热闹,变成一阵沉默......
其实人长大就会发现,时间的水流得愈来愈湍急。特别是结婚之后,伴随着孩子的出生,周岁,幼儿园,初中,长大成人,我们的所有心思都花在了孩子身上,陪伴他们学习和成长。但等他们长大成人那刻,我们倏然发现,一夜之间竟从那个风度翩翩的少年,变成了从前嫌弃的广场舞主力大妈和大叔。
我们真的不是慢慢变老的,而是一下子变老了。
2.
既然时光易老,如何才能不虚此行?所谓“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有人说,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生一个人与生一只猫,一只狗,有什么分别?
如果要回归本质,其实,芸芸众生,万千世界,又有什么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的呢?在这个维度去思考,什么意义都不存在了!
人之所以生而为人,而不是猫和狗,因为人是有灵魂的。柏拉图说,“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
我很喜欢胡适,早早就将他视为我的文学情人榜上一员。他的自由之灵魂,理性之思考,是每个时代的人都为之震撼的。
对于人生,他在《读书与做人》中的看法尤为精辟:“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么生活”。
“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胡适
也就是说,你现在去看几页书,那几页书就是你这段生命的意义,若现在去记几个英语单词,这几个单词也就是你这段时间的意义。而如果你只是无聊而迷茫,这段时间对你就是没有意义的。
正所谓,人生的意义,不在“苦想追求”之中,而在“行动创造”之下。如果有想做的事就去做,如果此刻你正在无聊发呆,那就去找点事做。
活在当下,便是最大的意义。
3.
从前校园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也许是因为周国平的散文以人生和情爱为主,而情感方面最为敏感的群体恰恰是女大学生。
而我是毕业之后才读他的文,阴差阳错地买了一本《灵魂只能独行》。当时我在高铁上打开了这本书,被他那句“所谓信仰生活,未必要皈依某种宗教,或者信奉某一位神灵。一个人不甘心被世俗生活的浪潮推着走,而总是想为自己的生命确定一个具有恒久价值的目标,他便是一个有信仰生活的人”深深打动。
而周国平这本《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更得我心。对于人生的意义所在,他说:
“人们说我们都是在追求生命的意义,我不认为那是我们真正追寻的,我认为我们追寻的是活着的体验......让我们能感觉到活着的喜悦。”
我喜欢上读书,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相比泡吧、唱歌、闲聊,它更能带给我愉悦——一种在精神土壤中开出的花,清香漂到了心脏的感觉。
人活着,不就是追求活着的体验吗?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有不同的体验,拥有不平凡的人生吧,那就需要我们不断去挑战和尝试,生命的体验就会越来越丰富和精彩。
就像王小波在大跃进和文革时期体会的“生命的被剥夺感”一样,我们今天依旧也会有这种感觉。
当一个人逐渐失去生命的体验,失去了自我的价值,就会很容易产生一种“生命的被剥夺感”。
我很欣赏一部分女人,眼里除了孩子之外还有自己。在我看来,一个人可以没有工作,但不能缺乏人生的兴趣,因为一个人的活着的体验,很大部分来自于她追求某样事物时的喜悦。
如果你还没有培养你的兴趣,那就从读书开始吧。
就像胡适先生说:“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可读十一万页书,这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
真正享受过阅读时光的人会知道,精神上的愉悦感比任何感官上的刺激还要强烈。
2006年8月,胡歌发生车祸。面对骤然而来的灾难,他用思想填满了那些伤痕。那些痛苦折磨的的日子,他把自己埋进书里,在别人的故事里沉浮,也参悟着自己的人生。
“繁华世界,越读,越明白自己。”所以,如果你开始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就从读书开始吧。
当下所做,当时所感,便是人生的意义。
沉默的大多数(最新修订插图典藏版)读后感 第(2)篇浅评《沉默的大多数》:
读王小波的文字可知他是一个实在的人。我没有经历过他所经历的荒诞年代,无法切身体会他所描绘的那种完全缺乏思维乐趣的感受,但是我相信,他所说的“沉默的大多数”至今仍然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每个时代(包括当下)都有这么一群特殊的团体,他们拥有话语权,但是他们主动放弃了,他们不想进入那个话语圈,是因为他们不想按照那个圈子的“神圣”思维进行思考,不想犯上圈子里每个人都犯有的贫乏症。与少数的喋喋不休者不同,他们支持特立独行,独立思考,赞同文化多元化,他们的沉默只是为了享受思维的乐趣。
《沉默的大多数》的语言平白朴实,并没有太多的晦涩难懂,而且此书收录的杂文里尽显王小波的黑色幽默天赋。但是对于此书,相比它所运用的语言技巧,个人更加偏爱它思维的角度的独特性。王小波鼓励大家特立独行,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要自己掌握思维的乐趣,独立思考,勇于打破禁忌和愚昧。或许是那个特殊的年代把他的思维打磨得更加锐利敏感,他把最珍贵的经验告诉了后辈。但是,且看他所推崇的“勇”在当下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今天我们看到的“勇”并不算是真正的“勇”,最多只能称之为“勇的姿态”,或者说是假装“勇”。或许相比王小波的年代,当下有更多的人意识到独立思考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对于某些冠以道德名义的禁忌和愚昧,大部分人作出的是一个“勇”的姿态,并没有切切实实地认真去深思、奋斗、打破思想禁锢的枷锁。这一点是值得所有人深思的。
《沉默的大多数》收录了王小波的很多杂文,包括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来的各种真知灼见、社会科学研究的评论、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对生活领域外的一点杂感等等,无论收录的文章多么繁杂不一,其核心都是反映作者本身的见闻感受。王小波说他之所以写这本书,就是为了把一些年轻一代应该知道的东西告诉他们。我认为他做到了这一点,起码现在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虽然依旧有人会跟风盲从,但是人们冲破禁锢思想的枷锁的意识在不断觉醒,自由的一代在逐渐形成。尽管前方的路途充满未知的艰辛,但只要人们依然享有思维的乐趣,我相信一切将变得美好。
沉默的大多数(最新修订插图典藏版)读后感 第(3)篇小波同志的文笔很犀利,看似随性信手拈来,却处处浸润着智慧和理智的光芒,足可以看出他是个生活阅历丰富,知识渊博且能冷静思考的人,虽说文中有些观点和论据已些许过时或不合时宜,但却是他对生活的个人体悟,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善于洞察且敢于发声,说出我们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说出我们意识到却不敢说出的问题。身处当今社会的我们,无时无刻都受着外界各类思想的冲击,时刻都有被洗脑被同化的危险,甚至很多时候我们已然被洗脑却毫无感觉,可怕呀。在这个物欲横流、随波逐流的时代,要保持一个人对生活的独立思考和对外界的敏锐洞察是很有些难度的,从即刻起,冷静思考,告别盲从,明辨是非,向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学习。
最后,对小波同志的英年早逝表示惋惜,我相信不然会有更多的优秀作品和读者见面,也会有更多的思想火花迸发,对当今时代的一些弊病也会是一剂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