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Google工作整理术读后感1500字(3)篇

Google工作整理术
作者:道格拉斯·梅里尔 詹姆斯·马丁编著
每天,当你坐在办公桌前,大量信息蜂拥而来,迅速占据了你大脑中记忆储蓄的有限空间。这时你往往不知如何过滤无用信息,被信息潮不断驱赶着奔向焦头烂额、无从下手的杂乱工作中……整理信息已成为现代人急需掌握的必备技能。 谷歌作为引领全球的信息搜索与整合巨头,拥有能够有序整理信息的独特方式。而谷歌首席信息官便是主导这一“信息工厂”的总工程师。如今,曾担任“总工程师”的道格拉斯梅里尔亲自将风靡谷歌的信息整理方式分享给大众读者,帮助现代人克服无序工作的通病。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一边在有目标的情况下有效地过滤信息,一边利用数字工具整合信息、高效工作。无论你是职场新人,还是企业高管,都应该学会如何在信息时代做一个超前的工作整理达人。
Google工作整理术读后感1500字 第(1)篇

#谷歌安利手册# #首先你得翻墙# #有序组织工具书#

作者提出了21条有序组织的原理,部分同感,部分持疑。还有些理论很琐碎,却值得咀嚼。启发和异议整理如下。

1、我们倾向于选择最熟悉的东西。比如在常去的餐馆里吃过的菜从未超过菜单上的3/4。而新的选择出现时,人们往往倾向于质疑最初的选择。有时根据新信息而改变决定是合理的,在平衡实际渴求与认知偏好时,大脑会感受到增加选项造成的负重感。

2、工业革命的生产线工作制带来了朝九晚五的文化,但仅仅因为一直都这么做,并不意味着就该永远这么做。

3、一天24小时,是实际制约;游戏诱惑,是假性制约。有些招聘要求超出实际需求,目的是防止太多应聘者,属假性制约。

4、写东西不是为了看起来显得聪明灵巧,只要写得清晰明白就好。(所以文采不好,学识欠费,不影响畅销)

5、多重任务和大脑压力通常会让你降低效率。未读邮件反映的是你信息过滤的糟糕程度。

6、“是我驱使着人生奔跑,还是人生驱使着我奔跑?” 好比碎片化通知经常令我们分心走神,频繁的思维转换易导致精力分散,重新进入专心致志的状态又耗神费时。思维转换次数越多,各种思维背景之间的关联度就越低,大脑的工作难度就越大。对此没有解决办法,唯有屏蔽。

7、知识不是力量,共享知识才是力量。但前提是,你所处的环境允许舒服而对等的信息互换。

8、“不归档信息,用的时候去搜索”这点略不完善,如果搜索用的关键词很模糊,紧急情况下反而不容易找到目标内容。作者所述“需要的时候就搜一下”的理念,核心意思是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在琐碎的文件整理上,但你能保证你在每次寻找目标文件时,能记起对应的关键词吗?目前文档的搜索可以覆盖文件名、摘要、全文。音频和图片等多媒体该怎么找呢?每个人的组织模式各有适应,在信息海洋繁冗膨胀的当下,标签、索引和搜索的结合使用才是组织能力的体现。重命名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搜索不应只为找到别人放在互联网上的材料,搜索应整合到处理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所有环节中。”

9、什么样的内容以电子文档保存,什么样的内容入手纸质版,明晰和区分的能力,也是信息整理首先而重要的一环。

10、利用便捷的软件来建立和管理个人知识库。

11、作者对google旗下任何一款应用都如数家珍,用出工作流的感觉,可见是技术工具的高度依赖者,对无纸化办公颇有心得。

12、共享google日历,减少协调行程时的反复联系,卖出了部分个人隐私,所以设置权限很重要。在我眼里,一个好的to do list或schedule,关键在于能综合显示当天天气这种细微信息和几个月后的预约这种宏观规划。

13、会议中共享google文档,让与会者都能从自己的客户端实时添加评注意见。

14、世上不存在“工作生活两不误”这样的好事。人们对这个目标的渴望十分真切,渴望从工作夺回私人时间。

15、高度焦虑→不合理决定→无法集中精力→健忘→有压力→健忘。如此恶性循环。

­­­16、多跟性格不同的朋友沟通交流,寻求帮助。这点真是因人而异。个体的发展程度各自相异,有时,最能看清状况的人是自己,有时,需要转换思维的也是自己。朋友也并非处世成熟、知悉全况并且设身处地着想,而你自身能否相信和接受他人的判断,也不得而知。如果负担过于沉重,重复向朋友倾诉,问题仍不得解决,选择利弊模棱两可,反而会加重精神负荷。

17、原文摘录:“在压力很大的时候,面对不得不做的决定和必须应对的挑战,我们从来就不会真正做好准备。让生活中所有相对次要的压力最小化,全力以赴地处理真正要紧的事情,这是我们的最佳选择。”同时,谨防过度琢磨目标的可实现性。“预先做出太多计划,力图关注将来可能出现的所有危机时,我们实际上大大加重了当前需要承担的脑力负担。换言之,我们过分考虑将来,经常失去对当前的把握。”当下,就是最好的准备。

Google工作整理术读后感1500字 第(2)篇

本书的思路很清晰,全书围绕着作者自身基于认知理论实践得出的21条有序组织原理来介绍如何将自己的工作尽可能地处理得井井有条。书籍总共分为三部分:n第一部分讲解现状,即我们受制于我们所处的环境,不知不觉地就沿袭以往的方式进行工作生活。但实际上我们应该弄清楚我们自己真正的目的,根据我们自身的目的来安排组织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式;n第二部分讲了作者自己是如何按照自己的目的进行组织工作和生活的。具体地分享了他如何使用谷歌系的一些列软件(Gmail & Google search等)来进行管理的。颇有打广告的嫌疑,不过谷歌系的工具软件确实很好用。第三部分讲了如何应对挑战的一些方法。工作和生活中总有一些无法预料的事情出现,我们应该学会把分散精力的情况减到最少,让自己能够更加有条不紊地面对这些问题。这样才能在克服挑战的过程中有更好的结果。另外,作者写作很友善。在每部分的最后都会总结在这之前已经出现的有序组织原理,并且在最后也给出了全部的21条有序组织原理。一方面让读者在通读书籍的时候能够不断对这些原理加深印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那些没时间读作者故事的读者直接获取最精华的内容。非常赞!n还有一点,作者是一名音乐爱好者,所以书籍中穿插了很多有意思的歌词。约60首歌曲,是一个不错的音乐list。

Google工作整理术读后感1500字 第(3)篇

阅读障碍患者兼Google CIO的亲身经历总结的高效21条法则:n1. 为了实现大脑压力最小化,要把生活组织得有条不紊。2. 让信息尽可能快地离开大脑。3. 多重任务通常会让你降低效率。4. 利用故事去记忆。5. 仅仅因为一直都是按照特定方式做某事,并不意味着就该永远这样做。6. 知识不是力量,共享知识才是力量。7. 进行组织安排时,要绕开的是实际制约而不是假性制约。8. 对自己要坦诚,但是千万不要自我评判。9. 要懂得什么时候忽略制约。10. 在发动汽车之前,一定要确切地搞清楚自己要到哪里去,还要知道选择什么途径去。11. 在实现目标的方式上要灵活变通。12. 不要给信息归档,用的时候去搜索就行了。13. 大脑中只保存真正需要记忆的内容。14. 大块内容要化整为零。15. 每周拿出些时间回顾关键信息。16. 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组织方法。17. 在数字信息中加上相应的关键词,以便日后容易找到。18. 尽量使用已经上手的工具。19. 及时加注解,有助于以后了解背景信息。20. 把类似的任务放在一起。21. 把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而不是力图在二者之间求平衡。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