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一些零零散散的时间把这本书读了一遍,第一次看书太专注,别人说话大声,吓得心颤了一下。
写下我的读后感。很敬佩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对于知识的纯粹,纯粹的追求知识而不是学位。没有在知识里参杂名利。这是这代人几乎看不见的品质,我们考大学选专业都是抱着好就业的目的、被调剂的无奈。他们的坚持与纯粹让他们成为了少数人,少数站在思想顶端的人。懂了为什么两位先生一直以来被很多著名学者、学生追崇。我们想成为这样的人,像他们一样的人,但我们放不下很多执恋,对他们满是羡慕。看到书里的很多片段,我细细思考,是否现在的我们活得太功利?全书有关于杨先生与钱先生的生活、工作、学问都没有提及钱的重要性,也没有成为他们考虑事情的前提。只淡淡的描述:有则多用、无则少用、没有则省。最后把稿酬用于慈善。只是默默的去做学问研究。这是他们发自内心想去做的事,而并非功利。真心喜欢杨先生和钱先生这样的人,不卑不亢、平平静静、不追名逐利、不依附、不讨好、不随波逐流、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安逸做自己的人。还有好些与他们相识的朋友,都是这样的人。他们那代学者是有傲骨仙风的。
很欣赏杨先生做人的态度,她说“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好一种豁达的心态,值得学习。对于阶级,我很认同杨绛先生所说:“ 不同阶级的某些人物,可以属于同一典型,比如粗暴的人,深沉的人,各个阶级都是有的。”划分阶级的并不是金钱地位、家庭背景。我想是诚实、善良、秉性将人划分为三个等级。
文革时期,中国犯了不可原谅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坑害了很多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损毁了很多宝贵的文物。跟着文章的描述想想那些人可恶的嘴脸,对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很是同情,他们原本有更好的选择,有更珍惜他们才华的人,有对于他们更好的发展环境,但他们放弃了当时很好的出路,留在自己热爱的国家,想用一己之力帮助新中国的建设,可是国家是怎么对他们的,全是冤屈与对付。一畏地要改,只是为了要与农工平等,那这个社会不要进步、不要知识、不要文化,只用务农做工就好,同奴隶社会有什么区别?那些胡乱造谣、乱编事实、挑拨离间的红卫兵简直比汉奸还令人恶心。真心不懂那时候的领导人是怎么想的!自己的国家这样比被人侵略还让人失望!这段历史与慈禧卖国一样不可原谅!我仅一个没有亲历过“文革”年代的年轻人很是愤怒,而杨先生他们这样的亲历者也只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述说那段历史,可见他们的格局之大,我还需成长。
杨先生与钱先生是一对羡煞旁人的伴侣,他们有相同的读书的爱好,一起读书、一起思考、一起研究,但又各自独立,不求一致、彼此尊重。更像一对要好的朋友,散步聊天,交换想法,相互成为心灵寄托。从二十多岁在英国散步聊天到六十多岁在干校散步聊天,四十多年一直如此,六十多年的婚姻更是让人觉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切。看到杨先生在医院陪钱先生那一段,让我想起在医院工作时看到的一幕,“那是一间双人间,一位老先生生病在床,我正准备给他打输液,走到床边,却看见一位婆婆正在用椅子当桌子蹲着练习书法,碰巧我也学过,正是诸遂良的碑帖,一副你病在床上,我伏案陪在床头,不离不弃,相爱得自在的情形,当时好是羡慕和尊敬。”
这本书杨绛先生也参与过修改,她是位严谨的人,对于翻译的严谨,对于钱先生笔记的严谨,更别说,对与自己的自传了,她不喜欢夸大其词,不喜欢被人赞扬,不喜欢在人前露面。这本书语句平实平淡、不张扬。既然得到了杨先生的默许和修改,自然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最后附上杨绛曾告诫年轻人,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杨绛传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像您这样的人不会再有了。您这个‘人’,是百年沧桑和您自己家世身世阅历通过您的个性研磨造就的。在您身上,我才懂得了‘学养’两个字。一般的‘博学’、‘审问’,有自觉的努力可以做到,‘慎思’、‘明辨’就不那么容易。这里有您天生的悟性,书香的熏陶,尤其是亲经几乎空前甚至绝后的得天独厚的时代剧变(谁还能重历一遍辛亥、‘五四’、抗日、内战和1949年后的光影斑驳),您以好奇、探询、思考为生活,包容东西方文明形成的教养玉成了您的一生。说您‘世事洞明’,自然当之无愧,而您更达到了超越世俗的人生(不仅是人生边上的)智慧。这是难得的通达和透彻(不是机巧和小聪明)。现在媒体经常炒作所谓‘达人’,真正意义上的达人在您这里!”
她的一生跨越了太多时代,经历了太多变动,承载了太多荣辱,辛亥、五四、抗日、内战、文革,历史赋予她过重的忍辱,若不是非一般的坚韧,又如何坚毅的走过每一个时期,若不是非一般的文化分子的修养,有如何哀而不怨、怨而不伤、温良和逊。
她其实是被时代刺的很痛的,哪怕是到了这个时代,到了102岁的高龄,她还要因为书信被拍卖事宜“受伤”,哪怕是到了这个时代,耄耋高龄,还担心着作品【洗澡】被他人写出不“完美”的续集。
她说自己甘当一个零,她宁愿多一个知己,也不愿多的名气,不愿任人品评,其实她也是被刺的痛了,累了。只是她用他极大的修养,极其的善良,极好的品性在隐忍,藏匿好了那股子“戾气”,她为文化为国家尽着最大的努力奉献,她用平淡,用冷静,用幽默,用温逊写下一个个故事,记录下一段段经历,也记录下了历史。
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说终生最大的是钱钟书生命中的女人,最好杰作是钱媛。
钱与杨两位文化泰斗,在特定时代经历过难以言说的屈辱,是很不幸的,但两人的相遇却是俩人一生之幸,更是整个国家之幸。
“我还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遇见钱钟书,就是一种注定。
杨绛传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写年轻时的杨绛以及和钱钟书一起在国外学习的部分较精彩,尤其是写他们喜欢读书,好读书,爱读书的部分。印象深刻的是她和钱钟书在牛津大学学习期间,每天在图书馆读大量的书:他们在这里如鱼得水,除了听课之外,差不多把业余时间全部泡在读书上面。他们借来一大堆书,涉猎文学、哲学、心理学、历史等各种图书,固定占一个座位,一本接一本地阅读,并作了详细的笔记。一副饱学终日、乐此不疲的模样,令人神往。在巴黎大学学习的一年,钱锺书下功夫扎扎实实地读书。法文自十五世纪的诗人维容读起,到十八十九世纪,一家家读将来,德文也如此。他每日读中文、英文,隔日读法文、德文,后来又加上意大利文。这是爱书如命的钱锺书恣意读书的一年。他们初到法国,两人同读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他的生字比杨绛的多。但一年以后,他的法文水平远远超过了她。我想他们后来的成就都离不开在此时打下的基础,每个人的成功都来自不断的努力。
某些地方太啰嗦,例如《拍卖风波》写得过多;书中同样的句子反复出现,作者显然没有达到杨绛“点繁”的境界。某些地方也欠严谨,一本书里2次提到钱钟书的外文笔记页数,一说3400页,一说35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