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禅的行囊 读后感(3)篇

禅的行囊
作者:比尔·波特
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后的又一力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作者于2006年春进行了一次穿越中国中心地带的旅行,追溯了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支脉之一的禅宗,其各代祖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游历经历,并诉说了他多年来对禅的深深体悟。
禅的行囊 读后感 第(1)篇

《禅的行囊》

1、原本也没打算读佛教的文献、典籍。吾读书,喜好古文。儒家《论语》、道家《道德经》,读到半道夭折了。但是吹嘘起来,还是懂它个一知半解,不至于毫无所知。《论语》读的特少,《道德经》读完上篇《道经》、下篇《德经》也读了几节。没有读完,后期想来,原因有二:其一:古文晦涩难懂(也是当时耐心不足;其二:言有尽、意无穷。总结起来一句话,读完之后,只能说看过,不能说知道,是对书的亵渎。说到这儿,也能暂停了。既然儒、道、佛,还缺佛,为何不尝试一番,写了个“静”字,悟了个“禅”字。佛家《金刚经》有云:“缘”是一个条件,满足了“缘起”,不满足“缘灭”。看来条件成熟,只缺读“禅”了。

2、作者是美国大爷比尔.波特,想让美国人了解中国的禅学,所以写了一本游记,是中国的禅宗历史文献大纲。

3、“禅”的根本教义:其一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什么了?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后期发展历程中,宗教为了传承,肯定要搞出一些“祖师”留下的典籍(弟子整理的),这样才能有信徒、香客,才会持久发展。记得书中有一段讲到,如来说“我去了之后的百年,你们所做虔诚的、找寻想要涅槃的就成了经文、佛像了”,“自心是佛,不用将佛礼佛”。这也就解释了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文字展现了它的意义,但同样,也禁锢了意义。你所虔诚的佛像,毫无意义。其二: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禅宗修行,给它加入了实践、劳作的教义,恰恰弥补了文字的空,而又能更好的修行。禅宗在禅堂里的坐香,每年的禅七(七七四十九天),坐香、跑香;禅堂的清规戒律,戒定慧。从身体上戒欲,没有了物欲,心中自然就有解脱之法。在心中看破世间轮回的实质。一百零八钟,预示了人在世间所受的108种苦。

4、天上飘来了一阵花瓣,释迦牟尼拈花似众,只有摩诃迦叶微笑示之。

5、念句“阿弥陀佛”是净土宗。

6、我从未出生,又何谈死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既见如来。诸相性空。

7、引用意昭禅师:我们坐在这房子里,它有门,还有窗。如果关上门窗,我们就出不去了。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痴迷于房子和门窗的观念。这些观念就是我们的无明。如果能够领悟到这些观念的虚幻本质,我们就随时都可以出去。而根本上来说,其实‘出去’也是虚幻的——没有房子,也就没有出。我们看到的这一切都是镜花水月。

文/书生

禅的行囊 读后感 第(2)篇

打卡:《禅的行囊》,[美]比尔波特,1205-1228。比尔波特从北到南寻访禅宗大德道场,禅宗勃发大致:一祖达摩面壁九年,二祖慧可立雪断臂,到三祖僧璨都是游方野禅,直到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立南北二宗禅宗传入宫廷,六祖慧能(风幡论辩和《坛经》)后南宗禅分出五宗七家,佛法传遍神州。写法程式化:每到一寺,1介绍当地的人、2舟车劳顿、3寺里现在的僧、4大德历史故事,挺啰嗦但立体中也有所感人。探讨了些佛教商业爆炸,一方面大厦之才、本出幽谷(大兴土木并非佛陀本意,体现的只是善男信女贪婪而执着的心),另一方面让更多人了解佛教文化其实也是某种修行(可惜中国人信佛,似乎大多是为晚年,为来生)。当然也讲禅宗:1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2佛性自在本心,只需反求诸己,本来清净,也就无分别心;3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总之,漫长人生旅途,有些包袱一念就可放下,有些背负经年或甚至一生无法割舍,且所有这些都不过是自己捏造出的幻象,比如我勘不破书中比丘尼(无寿者相)以及飞行员和猴人故事,但想想人生也没必要完全勘破,能做到起了点小烦恼,随即便放下了,也就可以了吧。2017年一点点小目标:学会谦卑和自我控制。另:汉朝覆灭儒家渐失人心,道教佛教趁势聚拢信众,再后鲜卑立北魏,更倾向咒语和法事的佛教为统治者尊;戒定慧:解脱来自智慧的培养领悟,智慧须从定心中求得,而定心则依赖持戒受律;如果不能养活自己,那就谈不上修行;但如果因养活自己而受干扰无法修行,那就更荒唐了;大道藏在每件事中,如果不能在平常生活里见道,读多少书都是浪费时间;108记鼓声代表人的108种烦恼,而象征解脱的无相之钟也响了108次,烦恼与解脱,二者总是相伴而行;如果念佛号,就是修净土(强调虔诚),如果参话头,就是修禅(强调自立);你我从未出生,也不会死亡,无明导致的分别之心使我们贪恋物欲,进而贪生怕死,领悟无我,便能解脱生死。

禅的行囊 读后感 第(3)篇

身边很多学佛的朋友,把冷漠当出离心,把对自己好当菩提心。用因果破受搪塞原委逃避责任。执着于贪痴嗔慢疑里,学一万年的佛,也是枉然。不辨是非,如何圆觉本初。不识真伪,如何慧明正见。不去恐惧,如何发菩提心。何为佛?愿渡恒河沙。漫天飞沙,可见你渡?没有慈悲心,不能救人救己,一味逃避在蜗壳内,修一万年,离佛十万八千里~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