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1984读后感(3)篇

1984
作者:乔治·奥威尔
《1984》是一部伟大的政治寓言。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瓜分,三个国家之间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并用高科技手段监视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
1984读后感 第(1)篇

乔治·奥威尔一生短暂,疾病缠身(1903年至1950年)。但他洞察力敏锐,文笔犀利。在《我为什么写作》中认为写作有四大动机:“自我表现的欲望;唯美的思想和热情;历史方面的冲动;政治上所作的努力”。《1984》的写作用了其一贯的作风,即政治讽刺。和他的另一作品《动物庄园》一样,都是以“反极权主义”为主题的政治预言。

《1984》的世界并存着常年战争的三大国:大洋国,欧亚国,东亚国。作品的主角温斯顿(外党)在大洋国极权恐怖统治下绝望度日,对当权者(老大哥big brother)慢慢产生了怀疑,渐而在地下进行了无力抗争,渐而事发被捕被改造成老大哥的忠实信徒,甚至在受尽肉体和精神摧残后还背叛了爱情等等。通过这一系列关于温斯顿的故事,作者揭发了极权主义对语言和思想进行极端控制的事实,有力讽刺了极权主义的危险。

《1984》以悲剧结尾,但前半部分不乏喜剧,包括与带有无产阶级个性的非知识分子茱莉娅的相爱从而坚定了自己的内心,包括对奥布兰见面的期盼,包括有了自己的藏身处,包括写日记追忆过往客观历史的行动,包括那个玻璃镇纸等等。文章悲喜交加,张力极大,对茱莉娅和对奥布兰的前后感情变化成了《1984》的两条写作主线,相互对称,遥相呼应。

《1984》不管是人物出场刻画还是人物内心刻画都很成功,而其对人物梦境的刻画描写更是力度匀称,本色而到位。以第三人称视角很好诠释了“我之所以写一部书,并不是要加工一部艺术品,而是因为我有谎言要揭露。但是,如果这不能同时也成为一次审美的活动,我是不会写的。”当然,文中也有很多对“玻璃”的刻画,就像他说的“好的文章就像窗玻璃”。文中两三个篇幅冗长的政治性伪造文件,作者本人也发话了,不能省。。。。。。

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创造的很多词汇后来也收入了英语词汇。足见其影响有多深远。

有幸拜读反乌托邦三大作之一《1984》,套用狄更斯的一句话,《1984》所脑洞出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1984读后感 第(2)篇

無處不在的老大哥,說他存在吧,可誰也沒見過他真人,不存在吧,大洋國每處地方又都有他的影子。老大哥是誰?英社又是什麼?為什麼他們要建造那樣的一個國度?不知道,我想能找出點答案的或許是溫斯頓和茱莉亞的“非法”戀情及加入兄弟會被思想警察逮捕后奧布多對溫斯頓的審判的話中才可以得到答案。權力!POWER,掌控別人生死的快感。主角是不起眼的英社外黨黨員溫斯頓史密斯,在真理部工作,負責修改老大哥黨對未來的錯誤預測,簡單來說就是製造謊言,毀滅歷史,讓黑變白。溫斯頓沒有被黨的思想控制完全控制,他小心翼翼地生存,思考寫筆記。他渴望交心的人,茱莉亞雖不算得上是他的知心戀人,但對英社的虛偽險惡的認同都是真的。溫斯頓在夢中多次夢到黃金鄉,裡面有他的母親愛人和朋友。對,還有奧佈多,奧佈多的身份奇怪的很,又是內黨黨員,又是兄弟會的小頭頭,最後溫斯頓被抓後還是他主審?整迷糊了給我。奧佈多是溫斯頓唯一可以交心的人。奧佈多稱溫斯頓是平民中最後的人類,他起初有自己的思想可以獨立思考,但不知到仁愛部多久後,黨不僅控制了他的人,也控制了他的心,他所有的一切都處於黨的控制,之前厭惡很老大哥也變成了熱愛老大哥,一系列的變化,我稱為思想泯滅的過程。

“双重思想”意味着在一个人的脑子里,同时拥有两种相互矛盾的信念,而且两种都接受。

1984读后感 第(3)篇

一句话总结,1949年出版的书籍,却可以清晰描述未来发生的现实,千百年来人性其实是一样的黑暗,最可怕的是“奴役即自由”“没有黑暗的地方难道就有自由吗”,也许根本没有真正的自由;本质上“Power is power”,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可以让权利化为统治的力量,扭曲成一种“自洽”的制度和思想体系,牢牢的让群众生活在“无意识”的“自由和幸福”中。
书的前半部分在描述一个极权社会的样子,但精华在最后三分之一:
1. 反叛者的书籍,写了好多我从未思考过的本质,阶级、社会、统治、自由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2. 奥布尔折磨男主时候的对话,指鹿为马既视感,同时又让人感受的奥布尔的精神分裂,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本质,本质和现实层层嵌套的思维迷宫,反转反转再反转,好烧脑,好难理解奥布尔这个人。
3. 男主最后和朱莉娅的对话,因为对彼此的背叛,让他们知道自己“肮脏的人性”——人最在乎的是自己,最后连自己都厌恶自己。唉,果然人性都是经不起考验的。
伟大的书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继续读乌托邦三部曲的《美丽新世界》。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