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孤儿列车 读后感(3)篇

孤儿列车
作者:克里斯蒂娜·贝克·克兰
连续85周位列《纽约时报》小说榜第1名,畅销36国,蔡康永诚意推荐。跨越一个世纪的生命悲欢,媲美《追风筝的人》的至深感动。虽然不是所有离别都能盼来重逢,但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1854到1929年间,自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承载着上万名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他们在沿途各站任人挑选,未来命运如何全凭运气决定。9岁的小姑娘薇薇安就是其中之一,可是好运没有降临到她的头上。对她而言,登上孤儿列车只是命运悲欢的大幕掀开的微微一角。如今的薇薇安91岁了,漫长的人生让她失去了太多的东西,多到不敢回忆。一次偶然的善心之举让薇薇安结识了孤儿莫莉,往事如潮水般涌来再次将她淹没。然而,这次生命给出了应有的答案。
孤儿列车 读后感 第(1)篇

《孤儿列车》——裂缝中的阳光

-01-

我的这本纸质书是前几年在笔稿读书上兑换积分得来的,我一直留着没有看,也差点错失这个令我感动的故事。书的背面有一段话,简述了这本书的故事。

书里交错着两个人的故事,莫莉与薇薇安,多年前年少的薇薇安一九九几年的过往,与莫莉二零一几年的当下,交错的时空给人一种迷离感。

书里先缓缓展开的是莫莉的故事,莫莉是孤儿,她有一个与叛逆的外表不相符的爱好:读书。她最爱的一本书是《简爱》,爱到着迷,甚至有一次在书店里偷了一本破旧的《简爱》,还不幸被抓了。

因为这个“污点”,莫莉不得不去做社区服务,也因为遇见了薇薇安,这一次遇见令薇薇安回忆起那些过往,最后她们温暖了彼此,也进行了自我救赎。

我喜欢莫莉,这个女孩虽穿着怪异(爱哥特式风格着装,爱穿鼻环),个性略显桀骜,却是一个内心十分柔软善良的女孩。是的,女孩,故事开始,她才17岁。

这个女孩和古怪的薇薇安整理阁楼,她们并没有真正整理多少东西,即使这个女孩有些担心这样下去会完成不了自己的社区服务,也还是理解并默默陪薇薇安,回忆了由旧物引发的往日时光。

-02-

漫过时间的河流,薇薇安时7岁。此刻她还不是富婆薇薇安,只是一个随父母移民来的爱尔兰女孩妮芙。

只是,不幸,后来家人被大火烧死了,妮芙就成了一个孤儿,时9岁。她踏上一趟载满孤儿的列车,并被改名为多萝西,身不由己的人生也由此开始。

第一次,多萝西被收养是被当做一个缝纫童工,饱受欺压,没有工资,还不能上学。不过,即使处于这样的悲苦环境她也遇到过好心人——范妮,范妮带给她温暖,抚慰她孤苦的心灵。这样的生活很快结束,股市大跌,“收养”多萝西的家庭无力再养更多人。于是,她又成了孤儿被送了回去。

第二次,多萝西被收养是为了照顾一大帮的孩子,被卧床的女主人欺辱,唯一庆幸的是能上学。但你可能想不出人心的丑恶,刚十多岁的她差点被男主人强暴。于是,她逃了。

也幸而她逃了,要不然可能是无望的深渊。后来,她遇上好老师拉森小姐和好心人墨菲太太,在她们的帮助下被引见给尼森家——给予她家的温情的尼森夫妇。这是她最后一次被收养,从此她成了有父母宠爱的薇薇安。

虽然不是所有离别都能盼来重逢,但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后来,薇薇安同孤儿列车上的男孩重逢,因为爱情结合,幸福美满。

但不幸也仍跟随着她,丈夫在战争中去世,她独自生下一个女儿,因为无法面对只得把女儿送人,然后再婚……

-03-

薇薇安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但她不敢回忆过往,直至这个同是孤儿的女孩莫莉闯入她的生活。

其实,她们相互影响。最开始是薇薇安的宽容和善良拯救这个女孩,莫莉得到薇薇安的善意帮助,在被赶出家门之际,有了住所。薇薇安不计较莫莉的欺骗与她身上的那些“刺”,接受她,让她一点点回归本真。

莫莉的勇敢与善良似乎也感染了她,令她知道了妹妹梅西仍在人间解了她的心结,令她得知女儿的下落后,能鼓起勇气去约见。故事的最后一幕是,91岁的薇薇安与七十多岁的女儿终于见到彼此……

《孤儿列车》书上有一页提到,薇薇安发现有故事出版的乘客都有相似的一幕,无论怎样孤苦经受磨难,但最终都有了一个幸福的人生。或许,无论怎样裂缝中总有阳光,至少我如此坚信。

孤儿列车 读后感 第(2)篇

20180118 致敬我们的失去

——读《孤儿列车》

孤儿列车是真实存在的一趟列车,载着不计其数的孤儿,在美国大陆穿梭,途经大小站台时,失去父母与家庭庇护的孩子们,站成一排,令人挑选。

我觉得这个画面不太真实,又异常残酷,充满不信任和试探,甚至是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身边人渐渐被挑走,你自己却在列车上穿越了大半个美国。每一个未来都充满了未知,被陌生人领养去到新的家庭是种未知,回到列车上驶向下一个站台也是种未知。

比起寻常夫妻去孤儿院挑选养子养女的过程来说,1854年到1929年间美国的这班孤儿列车,放大了孤儿们被挑选的难堪,不仅要面对失去父母,还要面对自己被选中的忐忑、不被选中以及总不被选中的绝望。

我写不出我能想象到这个画面悲凉程度的三分之一,但愿我想象中的悲凉程度是实际情况的三十倍。

小说主人公之一便是在这班孤儿列车上上下下的薇薇安。她是薇薇安,是妮芙,也是多罗茜,寄人篱下的孩子连自己的名字都说了不算。但所幸只是在悠悠岁月命运的悲欢离合,给了她一个善终,耄耋之际,阴差阳错遇到了莫莉,本书另一个主人公。

其实人设很有趣,充满了戏剧冲突。一个老妪,一个正值青春叛逆期,却又都是孤儿,你情不自禁就想问问她们之间会发生什么。

全书不停切换视角,薇薇安讲述过去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以莫莉的口吻来讲述当下发生的事情,包括她和薇薇安之间的交流。随着彼此之间日渐亲密,莫莉也在变成一个更好更可爱的莫莉。取掉了一排耳钉,取掉了鼻钉,开始像普通的十三四岁女孩子一样为人处事,甚至还想着为薇薇安找到她年轻时曾失去的那些人与爱。

起初注意到这本书,是腰封上的“蔡康永温情推荐”,我合上这本书,心里的确是明亮而温暖。故事在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与希望之处戛然而止,封底那句“虽然不是所有离别都能盼来重逢,但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原来如此。

孤儿列车 读后感 第(3)篇

一种苦涩无奈,一株命运的芦苇。让我想起《雾都孤儿》想起《绿山墙的安妮》想起《大卫科波菲尔》。辛涩的感觉交织在一起,陪伴薇薇安走过了她的一生。不乏有那个时代金灿灿利息的金牙,只是嗅到了一股铜臭味。不乏有人性的解读,人性似乎是一种永恒的主题,只要有人,就会体现出人性。几抹酸楚,混泪满目,萧条与相逢交杂,逃不过命运的魔爪。孩子的命途最牵动人心。她们是最弱小无力的团体。挣扎不了束缚,摆脱不了捆绑。对爱尔兰血统的歧视,对于异族,异教的排斥。人类对于非同类的一种出自内心深处的排斥。一直不明白的是因为信仰的不同,彼此的排斥。信仰归根结底,是一种思想的不同,也就是对于世界,对于人生,不同的思考方式。如此而已,便被另眼相待,是否有些苛刻。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