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林外史》[爱心]n这本书主要写了在八股取士制度下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发生在儒生身上的事情,高度讽刺了社会现象。1 王冕清新脱俗,自学成才,不做官。2 以申祥甫为首,创办学堂,周进当老师,后随金有余去买货记账,性命垂危。3 周进大难不死,众人捐钱让他去考试,最后高中,他是范进的伯乐,让范进也中举了。4 范进妈妈开心致死,葬礼和应酬不断。5 严监生先是死了老婆,后自己也死了。6 严监生为了俩根灯草,不闭眼,灭了一根,就闭眼了。葬礼过后,他的孩子也死了,严贡生就要把自己的二儿子过继过去,正好他结婚没有房,严贡生就逼赵氏腾房,赵氏告官。7 荀玫高中,母亲去世,放弃考试,回家安葬n8 王惠当官 后投降宁王 宁王被王守仁杀败 他落荒而逃 蘧嘉兴给他银子 他把自己的书相赠n9 蘧家三四少爷拜访看坟的邹吉甫,匿名救出杨允,后多次寻访,都没见到n10 陈和甫来求亲,蘧公孙入赘,顺利完婚n11 妻子发现蘧公孙并无才学,后悔不已,三四少爷终于见到杨执中n12 杨执中举荐权勿用,张铁臂和权勿用一起来鲁府,蘧公孙的老丈人去世,张铁臂杀了自己的仇人,拿了五百金去找自己的恩人n13 张铁臂骗了三四少爷,权勿用被官府带走,蘧公孙的父亲去世,他把当年王惠的箱子送了家里的丫头,被宦成利用,要勒索n14 马二替蘧公孙摆平了这件事,赎回箱子,销毁了,他自去云游n15 马二见到洪憨仙,凭借烧银之法赚到钱,预谋一起骗胡缜的钱,没骗到,后来洪憨仙死了,马二才知道都是骗人的。马二遇到匡迥,慷慨解囊。16 匡迥回家很孝顺,也有赚钱的法子,潘保正给他算命,说他富贵相,村里失火,他带家人去寺庙暂居,后自己租房,深夜读书被知县李本瑛发现,资助他考取功名n17 匡迥中了相公,他父亲去世了,知县李本瑛也遇难了,市道乱,他出去躲,碰到景兰江和赵雪斋,后与浦墨卿、支剑锋一起喝酒。18 胡三公子生日,一起庆祝,后一起约着吟诗n19 潘三来找匡迥,后与潘三交好,潘三给他说了郑家的亲事,李本瑛官复原职,他考试高中,潘三被捕n20 匡迥去京做官,将妻子送回老家 李给谏将外甥女嫁给他 他的原房太太去世 这时候的他财大气粗 爱吹牛 遇到牛布衣 牛布衣去世了n21 牛浦郎很好学 偷了牛布衣的诗集 占为己有 卜老爹把自己的外甥女嫁给牛浦郎 生意差 牛浦郎爹气死n22 卜崇礼也死了 牛浦郎假装是牛布衣 董瑛来拜见他 后他穷困潦倒 打算去投董瑛 偶遇牛玉圃n23 牛玉圃因为牛浦郎的奸计和万雪斋绝交,他把牛浦郎衣服扒了,扔到粪坑,遇到黄氏搭救,并把四女儿嫁给他为妻n24 石老鼠将牛浦郎的历史公之于众,只是没人相信他。牛布衣的妻子找上门来,说牛浦郎冒名顶替,告状也无果,后出现一个鲍文卿n25 鲍文卿让倪老爹给他修乐器,倪老爹家境贫寒,把小儿子过继给鲍文卿,倪廷玺改名鲍廷玺,知府介绍王总管的女儿给他当老婆n26 鲍文卿和季守备相识,不料鲍廷玺的妻子难产而死,后鲍文卿也死了n27 鲍廷玺娶了个有钱人家的小姐 小姐看到他家情况 气成了疯子 他也被鲍老太赶出家门 后与自己的大哥相认n28 他大哥死了,他去找季苇萧,季苇萧托他捎信给季恬逸,这人穷困潦倒,骗萧金铉和诸葛天申和他一起选文章,实则骗吃骗喝骗住n29 僧官办喜事,龙三来闹事,诸葛天申拜访杜慎卿,后三人穷,欠了很多债还得有人情世故n30 杜慎卿纳妾,众人来祝贺,吟诗作赋n31 杜慎卿给鲍廷玺出招,来投奔杜少卿n32 娄太爷临终,劝杜少卿识人,告诉他鲍廷玺不值得资助n33 杜少卿搬家,家财越来越少n34 众人喝酒玩乐,多了一个庄绍光n35 庄征君借宿,不料老夫妇都死了 他花钱殉葬 朝廷重用 他在世外桃源闲居n36 虞育德与这帮人开始交往n36-56 未看n
儒林外史 读后感 第(2)篇看起半文言的东西就是相对慢了些,看到最后真怕老吴来一句诌一首《哀江南》[捂脸]
说到底,《桃花扇》和《儒林外史》写得大都是金陵旧事。《桃花扇》所写兴亡离合之感,立意相对高些,儒林外史格局稍显小。上半部写得更精彩些,以范进最为众人所知。范进的形象贵在鲜明,且所写比较集中,其实最应该记住的人应当是杜少卿,尽管对此人应当有所争议,但总体还是比较正面的。其实,总结全文,儒林可笑之处便在于读书人的“呆”,是作者所讽刺的地方,也是作者所旌表的地方。范进呆,体现在中举之后的疯癫,少卿的呆体现在不问是非的散财,娄三爷四爷的呆在于不辨名仕,只看奇特与否的养士,或者他们的呆是欣赏呆[捂脸]这是作者想要讽刺的。
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呆子又各个不从流俗,轻财重义重文,故而呆中又有一些可爱之处,甚至有些可敬之处。
最后的结局是朝廷觉得民间水旱不济,流民遍野是由于这些名仕因规则所限未能入仕做官,故而郁结成寒气,荼毒了百姓,倒是有意思。生的时候朝廷征召做官,人都不去,死了倒怪没给名分,所以旌表。这下好了,这些名仕也没法从棺材里跳出来辞官,只能恩领了朝廷的“招安”[捂脸]可笑可笑。
儒林外史 读后感 第(3)篇读到后半,已写过读后感。读过一些明清小说,发觉作者都是在末卷表明心迹,三国是,西游是,水浒是,今《儒林外史》更甚。寻常评论家只道吴敬梓批判科举制,揭露制度下禁锢和扭曲的人性。在我看来,人性从来如此,不是当时的儒生所特有的。将最后一卷有前面通篇对比,可以发现,所有的难以入仕或不屑入仕的人,均被进士及第了,这就形成了当今评论家所谓作者对于科举制的批判,从来不是批判,只是不满意其中的弊端。他同样也是有才华的,可是却屡试不第,最终混迹江湖,寻找心中的桃花源。他对于自己的不第十非常在意的,讲述这部外史,只想告诉当权者他的心声:科举中的金榜题名就真的是好官甚至好人吗?不见得,民间隐士也许也是才华横溢,只是因为种种原因使其不第,最后一卷写明心声,呼吁皇帝不要注重士人的资格(也就是现代的各种证件),要不拘一格,善于从民间发现人才。但是作者最后还是要为其中的“善类”附上资格,因为科举制确实是当然社会对人才认证的唯一渠道,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随意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