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这一辈子 读后感(3)篇

我这一辈子
作者:老舍
一个幽默的作家,一定是极会掌握语言文学的作家,他必须写得俏皮,泼辣,警辟,使人读了发笑,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老舍作为一个幽默小说家,便具有这样的语言能力和幽默的心态,世事、异国观光、朋友亲邻,在他眼里皆是有趣的。一如他笔下“穿马裤的马裤先生”、“盼孙子的王老太太”、“院里不是东西的老王”等等,既写实传神,又夸张好笑。且他的这种笑不仅仅是让人捧腹的搞笑,还是一种含泪的笑。他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批判和自己博大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融入这种笑中,极具感染力,让人发笑的同时,也引人思考。
我这一辈子 读后感 第(1)篇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将近一个月,一方面是时间短缺,最主要的是主题太过沉重:女性、手艺人、孩子,爱情、友谊、生活,从头到尾总有一句话:“这世道它不给好人留活路。”

一字一血。

我总在想,是什么让一个就快要获得诺奖的优秀文学家含冤步入冰冷湖水?读完这本书,突然有些理解:老舍的生命跨越清朝、民国,经历抗日、内战,终于满心欢喜的见证新时代的降临,然后,晴天霹雳当头棒喝。突然想起龙应台在《野火》的序中讲述的那个故事,久经战乱的捷克男孩看着苏联的坦克从面前开过,如同洁白的和平鸽,然而一个噩梦的结束是另一个的开始。当他站在废墟之上,回首一生,不知何为权力,何为正义。文革中的老舍,站在心灵的废墟上,回望父亲的死亡,母亲替人洗衣的手,回望自己和这个国家,那是怎样的绝望?

我亦惊诧于老舍那种敏锐的感同身受,哪怕对象是女性,也能准确把握一丝一毫的心里变化。朴实的话,道尽辛酸。我奇怪为何他能够如此准确的书写他们的生活与想法,看完资料才发现,这并非小说,他是真真的用眼睛目睹了一个又一个悲剧,又无力改变。这么想,又从作者的角度为小说增添了一层忧伤吧。

我这一辈子。

一个一个字的咬着牙说出来,一个一个脚印的走过来,也许称它为一本书有些轻视了,它是一代人生命真实的写照。


我这一辈子 读后感 第(2)篇

       黑暗深处的悲哀。看社会底层的状况,善与恶无限扩大,人的兽性亦然,因此也引发了无数难以评价难以预想的糟心事。人和人的关系hard to judge,生儿为人,应当为善。但是像黄先生做老好人结局让人叹惋,想想应该是善的原则设定吧。

大爱和小爱怎么平衡呢?但求用心无愧。如何用心无愧?不能碌而不为。不能碌而不为,心得安之?努力碌碌有为吧。


PS.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摘)



舍予先生写作语言向来轻快,好想学一口正宗的京腔啊。

小说的景色描写,让人不自觉的产生暖暖的怡然的感觉。但那冷冷的月牙儿把故事推的不能再悲。

还有一些好吃的,都攒着,有机会吃。

我这一辈子 读后感 第(3)篇

虽是打小住在北京城里,但却没住过胡同,也就没有光屁股蛋子一起长起来的发小,就没看到大爷们在胡同口对着象棋盘指点江山的场面,就听不到窗外声音悠长的吆喝声…n直到上大三的时候,全家搬到了西南边的一处非典型四合院里,可总是有那么点老舍先生笔下“北平”的意思吧?n院里有颗够年头的枣树,遮住了大半个院子。一到季节成熟的大枣噼里啪啦往院里掉,这时候爬梯子到房顶上去够枣子,一大篮子,自家吃不了,给街坊们送去。今年开春,来了两年的燕子又回来了,门栋里还有它们夫妻来筑的两处窝,一处在墙上,一处在灯上。大清早的就叽叽喳喳的叫着,可爱极了。原来这就是“年年春天来这里”的出处,之前我可是真不知道。相比现在连对门都不知道是谁的高档小区,我是真喜欢有“人情味”的老院子呀。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